-
1 # 姜華遠
-
2 # 楊策
答案:孔子
孔子講求仁,仁即愛人,《論語》有言:“仁者愛人”,且在政治構想上,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即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在這種禮樂制度下,諸侯與諸侯之間,諸侯與天子之間保持著一種和諧的等級秩序,從而不相攻伐殺戮,即和諧(但務必注意:孔子強調的和諧是有等級差別的和諧,即在彼制度下,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和同級之間的相互和諧;而當今講的和諧並無等級差別,強調的是維持一個有序的命運共同體,無上下之別)
其實要說和諧,很容易誤認為是老子:
老子的政治構想是“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也體現了“和諧”的社會狀態,但是,必須注意的是,老莊被公認是消極厭世的,他們並不會積極進取,像儒家那樣為國為民。在《莊子·秋水》中曾記載莊惠二人關於魏國相國之位的事情——惠施因為害怕莊周覬覦其相國之位,而“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而實則莊周對此毫不在意,面見惠施時給他表明了“非醴泉不飲,非練實不食”的志趣,可見道家並不符合“積極進取”這一方面.
孫武是可以直接排除的。
至於韓非,看看秦始皇就知道了,韓非強調的是“權、術、勢”,教君主用權威和權術駕馭臣民,以達到臣莫敢不忠,民莫敢不順的目的,從這裡看,韓非就不太和諧了——將人際關係當成鞏固王權的工具,實是令人生畏。不過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的確是積極進取的,以江山社稷為己任——譬如商鞅。
綜上,道家的老莊和諧而不進取,法家的韓非進取而不和諧,唯有儒家的思想符合以上兩個標準。
-
3 # 歷史小奴才
法家主張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傳世名言:“事異則備變”、“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慎到、申不害、吳起、韓飛等等
法家的主要思想所體現的改革創新:
商鞅變法: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獎勵耕戰,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廢除井田制等等都體現了改革創新的思想!吳起變法:以“法”治國;獎勵軍功;剝奪貴族特權,廢除世卿世祿制;開墾荒地,促進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韓非子思想主張:主張與時俱進,加上法治;主張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君主專制;主張“法”“術”“勢”相結合等等以上幾個典型的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張都體現了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主張變革與時代不相符合的政治經濟制度。
所以,法家的思想主張在春秋戰國時期最得君王賞識,直到秦朝建立,仍然沿用法家思想治國。從漢武帝以後,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結合,直到今天仍然使用!!
回覆列表
老子天下第一,老子即李耳,五千言的《道德經》的作者,中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主張改革創新積極進取的,最符合也是永遠符合任何時代的思想寶庫與永恆的文明燈塔!
您沒有如此看法與見解,甚至持相反的觀點,只能說明受二千五百年來誤釋老子影響太深!
下面用老子李耳的名言證明: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此名言其本意為:任何實踐之路都可以有任何實踐之路,任何實踐之路都不是永恆不變的。任何認識可以有任何認識,而任何認識都不是永恆不變的絕對真理的認識。老子最有價值的名言“道可道,名可名"無疑在告知後人該如何科學地實踐與認識,只有不被前人的實踐與認識所束縛,不斷創新實踐與認識,才能開啟眾妙之門。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此老子名言其本意為:歷經曲折則會全面,認識到錯誤則會正確,認識到低窪則會充盈,認識到弊端則會創新,認識到淺薄則會獲得,自認為博學廣識則會陷入迷惑。
“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事長"此名言中“不敢為天下先”為字是為了什麼追求什麼的字意,而不是做與乾的字意,其名言
真正本意為:不敢在為自己方面搶先天下人,先人後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享受在後,幹事在先,如此才能“成事長”即事業成功並不斷進步。
不用贅言,足以證明:老子李耳是主張改革創新進取的,而決非主張消極保守無所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