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兒、班昭。
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 蔡邕。
蔡邕就是 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記》的唱詞,說的是蔡伯偕中狀元后,不認髮妻 趙五娘,別娶丞相之女,可說是厚誣古人。東漢時根本沒有狀元,也沒有別娶丞相之女這回事。對此南宋 陸游曾感嘆系之他說:“身後是非誰管得,隔村聽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狀元,但他的才學在當時得到舉世公認卻是事實。漢靈帝時、他校書東觀,以經籍多有謬誤,於是為之訂正並書寫鐫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外,當時的後生學子都就此石經校正經書,每日觀覽摩寫的不絕於途。這些石碑在動亂中,在洛陽大火中受到損壞,經過一千八百多年,洛陽郊區的農民在犁田時掘得幾塊上有字跡的石塊,經人鑑定就是當年蔡邕的手書,稱為“ 熹平石經”,現在珍藏在歷史博物館中。
蔡邕是大 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 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范文瀾講:“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儼然是文壇的領袖,像 楊賜、玉燦、 馬月碑以及後來文武兼資,終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請教。
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蔡文姬16歲時嫁給 衛仲道,衛家當時是 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孃家。後父親死於獄中,文姬被匈奴掠去,這年她才二十三歲,被 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12年,並育有二子,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年她三十五歲,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就在這年爆發了著名的“ 赤壁之戰。”
東漢末 曹魏初,是一個充滿血與淚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悲憤和痛苦的時代,詩人們把這血和淚、悲憤和痛苦堅忍地收藏起來釀造了一曲憎恨悲涼的時代悲歌。 曹操、 曹丕、 王粲……都是這個時代裡產生的優秀男 歌唱家,就在這雄渾、高亢、悲涼的時代合唱隊伍裡,一個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飽嘗戰亂別離之苦的女文學家——蔡文姬。
蔡文姬嫁給 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 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 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裡,還曾經前去探視。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 司馬懿的兒子 司馬師為妻。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 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 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 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 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偽作)。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 孤芳續漢史,血淚寫春秋。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 悲憤詩》,被稱為中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 號 易安居士, 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 濟南)人。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 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
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李清照是最有才華的女人,生於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 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作靈性, 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
婚後,清照與丈夫 趙明誠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然而好景不長,朝中 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 鴛鴦被活活拆散, 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後來 金朝大軍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 自毀長城。趙明誠空懷滿愛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 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李清照的詞多寫閨中思夫及國破家亡之情,她的詞中充斥著深深的愁絲,一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更是讓讀者深深為之震撼。李清照當之無愧為四大才女之一。
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664~710年), 唐朝女詩人。 陝州陝縣(今屬 河南)人。 上官儀孫女。巾幗首相第一人,繼承了祖父的全部才華,擅長詩文,天分極高。上官儀獲罪後被沒入宮中,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廷。母親鄭氏是太常少卿鄭休遠之姊,在鄭氏培養下,上官婉兒熟讀詩書,明達吏事。儀鳳二年(677年),以聰慧得幸於武則天,頗能詩,武后稱帝時,詔敕多出其手者,時稱“內舍人”。
她十四歲的時候,出落得妖冶豔麗,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儀鳳二年上官婉兒曾被 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 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後,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 女皇連連驚呼:“此女絕非凡!”
神龍元年(705年), 唐中宗復位後,仍得中宗、 韋后寵信,專掌起草詔令。與 太平公主亦多往來,與 武三思私通。曾建議中宗擴大書館,增設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又與韋后、 安樂公主等人操縱政治,樹立私黨,廣納賄賂。景龍四年(710年),中宗崩,韋后欲效武后而稱帝,臨淄王 李隆基發動政變,誅韋后、安樂公主,擁立其父 唐睿宗。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並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 劉幽求觀看,劉幽求拿著遺詔求李隆基開恩,但李隆基執意殺上官婉兒,年僅46歲。開元初年, 唐玄宗廣徵上官婉兒的作品,編成文集20卷,張說作序。《全唐詩》收其遺詩三十二首。
婉兒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左衝右突,成為盛唐時期的“無冕女皇”。智慧、肉體、靈氣、才華……婉兒憑藉這些法寶,穿梭於朝中重臣之間,譜寫了一篇美麗、悽婉的人生華章。
班昭
其實,關於四大才女的界定眾說紛紜,還有一位常被提及的才女,她就是班昭。
班昭(約49—約120),一名姬,字惠班, 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班彪之女, 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名壽)妻,早寡。(後漢書·列女傳》有她的記載。因為《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漢和帝詔就東觀續成之。數召入宮,令皇后貴人師事,號曰 曹大家(gū)。有《女誡》七篇,集三卷。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學淵源,尤擅文采。她的父親班彪是當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后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
清代女作家 趙傅“東觀續史,賦頌並嫻”。
班昭十四歲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所以人們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個性而論,曹世叔活潑外向,班昭則溫柔細膩,夫妻兩人頗能相互遷就,生活得十分美滿。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現在幫她的哥哥班固修《漢書》,這部書是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 斷代史,是正史中寫的較好的一部,人們稱讚它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全書分紀、傳、表、志幾類。還在班昭的父親班彪的時候,就開始了這部書的寫作工作,她的父親死後,她的哥哥班固繼續完成這一工作。班固,字 孟堅,九歲能作文,稍大一點,博覽眾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漢書》時,卻因 竇憲一案的牽連,死在獄中,班昭痛定思痛,接過亡兄的工作繼續前進。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兒、班昭。
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 蔡邕。
蔡邕就是 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記》的唱詞,說的是蔡伯偕中狀元后,不認髮妻 趙五娘,別娶丞相之女,可說是厚誣古人。東漢時根本沒有狀元,也沒有別娶丞相之女這回事。對此南宋 陸游曾感嘆系之他說:“身後是非誰管得,隔村聽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狀元,但他的才學在當時得到舉世公認卻是事實。漢靈帝時、他校書東觀,以經籍多有謬誤,於是為之訂正並書寫鐫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外,當時的後生學子都就此石經校正經書,每日觀覽摩寫的不絕於途。這些石碑在動亂中,在洛陽大火中受到損壞,經過一千八百多年,洛陽郊區的農民在犁田時掘得幾塊上有字跡的石塊,經人鑑定就是當年蔡邕的手書,稱為“ 熹平石經”,現在珍藏在歷史博物館中。
蔡邕是大 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 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范文瀾講:“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儼然是文壇的領袖,像 楊賜、玉燦、 馬月碑以及後來文武兼資,終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請教。
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蔡文姬16歲時嫁給 衛仲道,衛家當時是 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孃家。後父親死於獄中,文姬被匈奴掠去,這年她才二十三歲,被 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12年,並育有二子,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年她三十五歲,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就在這年爆發了著名的“ 赤壁之戰。”
東漢末 曹魏初,是一個充滿血與淚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悲憤和痛苦的時代,詩人們把這血和淚、悲憤和痛苦堅忍地收藏起來釀造了一曲憎恨悲涼的時代悲歌。 曹操、 曹丕、 王粲……都是這個時代裡產生的優秀男 歌唱家,就在這雄渾、高亢、悲涼的時代合唱隊伍裡,一個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飽嘗戰亂別離之苦的女文學家——蔡文姬。
蔡文姬嫁給 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 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 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裡,還曾經前去探視。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 司馬懿的兒子 司馬師為妻。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 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 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 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 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偽作)。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 孤芳續漢史,血淚寫春秋。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 悲憤詩》,被稱為中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 號 易安居士, 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 濟南)人。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 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
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李清照是最有才華的女人,生於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 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作靈性, 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
婚後,清照與丈夫 趙明誠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然而好景不長,朝中 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 鴛鴦被活活拆散, 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後來 金朝大軍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 自毀長城。趙明誠空懷滿愛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 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李清照的詞多寫閨中思夫及國破家亡之情,她的詞中充斥著深深的愁絲,一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更是讓讀者深深為之震撼。李清照當之無愧為四大才女之一。
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664~710年), 唐朝女詩人。 陝州陝縣(今屬 河南)人。 上官儀孫女。巾幗首相第一人,繼承了祖父的全部才華,擅長詩文,天分極高。上官儀獲罪後被沒入宮中,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廷。母親鄭氏是太常少卿鄭休遠之姊,在鄭氏培養下,上官婉兒熟讀詩書,明達吏事。儀鳳二年(677年),以聰慧得幸於武則天,頗能詩,武后稱帝時,詔敕多出其手者,時稱“內舍人”。
她十四歲的時候,出落得妖冶豔麗,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儀鳳二年上官婉兒曾被 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 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後,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 女皇連連驚呼:“此女絕非凡!”
神龍元年(705年), 唐中宗復位後,仍得中宗、 韋后寵信,專掌起草詔令。與 太平公主亦多往來,與 武三思私通。曾建議中宗擴大書館,增設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又與韋后、 安樂公主等人操縱政治,樹立私黨,廣納賄賂。景龍四年(710年),中宗崩,韋后欲效武后而稱帝,臨淄王 李隆基發動政變,誅韋后、安樂公主,擁立其父 唐睿宗。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並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 劉幽求觀看,劉幽求拿著遺詔求李隆基開恩,但李隆基執意殺上官婉兒,年僅46歲。開元初年, 唐玄宗廣徵上官婉兒的作品,編成文集20卷,張說作序。《全唐詩》收其遺詩三十二首。
婉兒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左衝右突,成為盛唐時期的“無冕女皇”。智慧、肉體、靈氣、才華……婉兒憑藉這些法寶,穿梭於朝中重臣之間,譜寫了一篇美麗、悽婉的人生華章。
班昭
其實,關於四大才女的界定眾說紛紜,還有一位常被提及的才女,她就是班昭。
班昭(約49—約120),一名姬,字惠班, 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班彪之女, 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名壽)妻,早寡。(後漢書·列女傳》有她的記載。因為《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漢和帝詔就東觀續成之。數召入宮,令皇后貴人師事,號曰 曹大家(gū)。有《女誡》七篇,集三卷。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學淵源,尤擅文采。她的父親班彪是當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后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
清代女作家 趙傅“東觀續史,賦頌並嫻”。
班昭十四歲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所以人們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個性而論,曹世叔活潑外向,班昭則溫柔細膩,夫妻兩人頗能相互遷就,生活得十分美滿。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現在幫她的哥哥班固修《漢書》,這部書是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 斷代史,是正史中寫的較好的一部,人們稱讚它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全書分紀、傳、表、志幾類。還在班昭的父親班彪的時候,就開始了這部書的寫作工作,她的父親死後,她的哥哥班固繼續完成這一工作。班固,字 孟堅,九歲能作文,稍大一點,博覽眾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漢書》時,卻因 竇憲一案的牽連,死在獄中,班昭痛定思痛,接過亡兄的工作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