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鼠文件
-
2 # 輪胎二哥
我想這個問題如果簡單的回答誰先誰後,意義不大。也許人工智慧時代不會再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分,而是有人類勞動和機器勞動之分。每個人要有人機協同合作的意識,要藉助機器把事情做的更好,促進人機共同進步!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深刻全面的,將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你做好準備了嗎?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體力勞動者或者是腦力勞動者,那些高度依賴直覺,創造力和學習能力的工作都將會被保留下來!人工智慧並不是要創造人的精神和思想,而是要提高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關於機器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現階段,我們雖然不需要警惕人工智慧本身,卻不能不警惕人工智慧的應用,人工智慧、基因編輯、生物醫療等新技術與資本的結合,可能早就塑造了一個跟絕大多數人隔絕的精英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中,富人享受著自動化帶來的一切好處,甚至可以訂製更聰明、更健康的後代,而窮人則與新技術絕緣,從事著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初級勞動。富人享受著自動化帶來的一切好處,而窮人則與新技術絕緣,從事著可被取代的初級勞動!在智慧時代有什麼比公平教育更重要的事情嗎?關注我,關注智慧時代自我成長!
根據一項研究標準,如果一項職業66%以上的工作內容可由人工智慧或機器人完成,即被視作“可被取代的工作”。據此,日本智庫野村綜合研究所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調查計算機應用對日本國內601種職業的潛在影響,結論是,受影響人數約在4280萬。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先前在美國和英國進行的類似研究顯示,美國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的職位比例為47%,英國為35%。
機器取代人由來已久,在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釋出的一項研究中,從1871年到2011年期間,科技發展使英國農民由100萬人下降到5萬人。反觀國內近幾年,無論是萬科的物業管理機器人、順豐的無人機快遞、還是遍佈各地的全自動流水線無人工廠,都彰顯著人工智慧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衝擊。
一、媒體編輯
寫稿機器人是目前最被白領所熟知的搶飯碗排頭兵,也是目前相對比較成熟的人工智慧應用。
國外,美聯社使用的Wordsmith每個季度要寫3000多篇公司財報,每天至少25篇,工作量約為資深記者的10倍,而且都是些晦澀的財經訊息。國內,先不論網際網路的三巨頭,就連84歲的新華社都已啟用“機器人記者”來專職撰寫體育賽事中英文稿件和財經資訊等。整個新聞界,無處不環繞著新舊交替的氛圍。
二、字幕後期和速錄師
目前的語音識別技術幾乎要擦著字幕後期和速錄師的眼皮子搶飯碗。國外有Youtube,國內有字幕大師,都是運用的語音識別技術,把音訊直接轉換成了字幕。字幕大師甚至直接產出外掛字幕,完全摒棄掉傳統字幕後期的工作流程,甚至變成了一種生產工具。
如果說字幕大師解救了字幕後期,那科大訊飛就是幹掉了速錄師。前段時間科大訊飛的新產品釋出會上全程採用實時語音識別,其準確度和速度都讓人啞然,一時震驚四座。
誠然,語音識別技術仍受到不少外在因素的干擾:硬體、環境、口音都會對其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能達到這個地步,字幕後期和速錄師是真的快要失業了。
三、金融諮詢師
美國最大的證券零售商和投資銀行之一的美林證券已引入機器人做財務顧問,使用演算法線上提供投資建議,將很少或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當然,採用人工智慧來做金融交易,他們並不是唯一一家,日本人工智慧初創公司Alpaca也已經使用深度學習技術建立了一個金融交易平臺。人工智慧在收集、分析、處理資料上,正發揮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四、私人助理
Siri在iphone上的一聲Hello,簡直開啟了語音助手大廝殺,現在連Contana都在不遺餘力地往ios的地盤上擠,可見語音助手間的競爭有多激烈。同時我們也都明白,受限於目前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情感識別等種種因素的限制,私人助理更多的還是停留在玩具級別,還沒辦法發揮其助理功能之一二。
隨著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在2016年的一句“願望”,也許今年,私人助理會有一個跨階段的發展也未可知。
五、演員
迪士尼出了一項黑科技——在自家 Youtube 頻道上展示了最新的 FaceDirector 技術。這個技術簡單而言,就是把演員的不同表情做成了單獨的素材,導演可以根據具體的表情需求,在計算機中隨時切換演員表情。比如分別拍攝一段表達憤怒和傷心的影片,就可以在計算機中合成演員情感由憤怒過渡到傷心的影片。
加之前段時間日本機器人教父石黑浩教授的仿人美女機器人Geminoid F已成功參與電影拍攝並擔綱女主的訊息……演員的飯碗也許會更加艱難。
六、聖誕老人的坐騎
谷歌旗下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在聖誕節釋出了一個影片:三臺Spot機械狗被裝扮成了聖誕老人的馴鹿,拉著裝飾成雪橇的輪椅,憨態可掬,十分搶鏡……機器人已經連無辜的麋鹿都不放過了!
當然,我們目前還不需要太過擔心失業問題。這些崗位雖然已經逐步被人工智慧所攻陷,但是它們的發揮還很有限,仍然離不開人類的監督與校正。同時,舊崗位的消失,也會催生新的崗位的出現。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丟掉飯碗之前,走在它們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