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晏伶老師

    玩,對於一個人,尤其是孩子是很重要的事情。會玩能增強孩子的遊戲能力和交際溝通能力,也能讓他體會其中的樂趣,還能得到別人的支援和學會支援別人。不會玩的孩子如果上課成績不好,下課因不會玩而沒快樂,那他的學生角色就會枯萎,慢慢的他就討厭上學,甚至上不下去學了。作為家長或老師都要高度重視。除了自己要會玩,還必須創造條件協助小孩玩,玩玩具、玩遊戲。玩出感情、玩出禮儀、玩出成就感,在快樂中獲得能力提升學業。

  • 2 # 育鄰人

    社交能力只有在與童伴自由相處的環境中才能習得。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每個人都天生具備期待獲得更多同伴、融入更大群體的慾望。但是,如果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定格在極少數的幾個親人周圍,時間長了他們就會逐步失去與同伴交際的慾望、進而失去與同伴親密社交的能力。那麼,要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綜合社交能力呢?

    社交能力只能從童年遊戲互動中獲得

    一、在環境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接觸更多人

    嬰兒最具“同理心”與共情能力,多個兩歲之前的寶貝在一起的時候,如果其中有一個寶貝哭起來其他多個寶貝也會跟著哭、一個寶貝表現出開心其他寶貝也會跟著開心起來,這就是孩子同理心最原始的表現。因此,家長需要儘可能帶寶寶到孩子多的環境中與更多童伴一起學習成長。

    環境對於每個孩子都是陌生的,每個人都天生具有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陌生的環境只有在經歷多次接觸之後才能感覺到安全。孩子與周圍其他同伴的接觸同樣需要經過多次接觸才能熟悉起來,比如孩子長期跟著某個親人生活,他們就會特別粘這個人而對其他人就會“敬而遠之”,這也就是很多孩子在家如虎、在外如鼠的根本原因。

    孩子的學習成長就是逐步增強個人能力,最終實現從被呵護實現獨立生活、從家庭小環境融入到社會大家庭的過程。孩子小時候接觸到的新環境、陌生人越多,他們的膽量就會越來越大。相反,那麼些從小隻和家中少數親人一起生活、去到新環境也少的孩子就會表現的越來越膽小,也不善於與同伴交流。所以,作為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家長,應該帶頭接觸更多的新朋友、引導孩子與更多小夥伴成為親密的好朋友。

    孩子們在一起遊戲很容易評選出中心人物

    二、社會應為童年社交提供場境保障

    數十年前,很多孩子都屬於“野孩子”,他們成群結隊的穿行在大街小巷、村前村後每個孩子都有一群“死黨”小夥伴、吃著“百家飯”。那時候,沒有家長會擔心自家孩子找不到同伴、也不會特別擔心孩子會被其他孩子欺負。因為,那時的家長好像都明白,孩子調皮、打打鬧鬧屬於很正常的時期。

    計劃生育、城市化給原本自由的童年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單個家庭養育的孩子數量少了,家長有了更多的精力對孩子實施“精養”計劃,每個孩子的生活中都自然的多了許多工業玩具和學習用品、家長全程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多了起來;城市讓自然空間被商業化、隔壁鄰居變成了陌生人、汽車等影響孩子自由活動的不安全因素增加,城市中生活的人們更多變成了近距離的“陌生人”,為了確保孩子成長安全越來越多家長與孩子變得形影不離。

    社會發展越來越進步,城鄉規劃建設越來越美好。但是,留給孩子們自由活動的空間卻越來越少,學校只在授課時間開放、公園不喜歡孩子嬉戲打鬧、居家附近的小廣場多屬廣場舞團隊......因此,社會很有必要從城市建設規劃層面為確保孩子們童年社交遊戲留足空間,這裡區別於學校、公園以及現存帶有商業性的兒童遊樂設施,這些設施規劃建設之後需要交由社會性公益機構進行運營、管理。這些設施需要具備:

    1、便利性。未成年人因其自主行動能力較弱,因此他們的活動場所不能離家太遠,需要便於到達;

    2、益智性。未成年人處於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自由散漫或太偏執於某些特定領域的娛樂活動對未成年人智力的全面發育都是不利的。因此,新規劃的場地需要能夠最大限度的啟用未成年人自身智力潛能,讓他們能夠便捷的接觸並運用到社會中最新的智力開發成果;

    3、群智性。人是社會群居性的生命體,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進行分工協作才能獲得更佳的成長機會,而未成年人社交、協作等社會技能形成的關鍵時期。當前,成年人中出現的大齡單身、大剩現象其根源就在他們錯失了練習社交、協作技能的最佳年齡——未成年人階段。所以,新場地需要為未成年人社交、協作創造條件,也就是要盡最大可能的吸納到附近所有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積極參與;

    4、系統性。人的學習成長是最複雜的系統工程,大方向上分為智力成長和體力成長兩大部分,未成年人正處於智力和體力快速成長的最佳時期。因此,新場所需要從智力和體力等綜合方面輔助未成年人的學習成長。

    向前一步就能獲得新朋友

    三、促進社會對孩子實施和諧共育

    孩子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每個人也只有融入社會才能實現健康、快樂成長。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紀·哈·紀伯倫曾作《自由之詩——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自由之詩——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和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你是弓,兒女是從你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孩子不是父母或者家庭的“私有財產”而是社會大家庭中公共的財富,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更好的參與社會生產大分工、大協作。家庭是每個人參與社會分工協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家庭為每個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質和成長安全保障。但是,單個家庭已經很難獨自養育好一個孩子。因為,孩子學習成長曆程中從食物、玩具等物質保障到學習、娛樂等智力養料都需要從社會大家庭中獲得。

    社會分工協作進化的根本目標就是提升對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讓中物質都“物盡其用”、讓每個行業都成為專業從業者的勞動技能展示、貢獻場所。每個家長都自己接、送孩子上下學現在已然有人意識到這是對人力資源的一種浪費,不久的將來一定會進化出更高效助力孩子上下學的新行業,或許是更好的引導孩子自己互助上學路、或許是培訓機構代為接送、或許是業委會委託接送。機構托育、社群互助養老服務已經在諸多地區開始實踐,這些都足以說明未來將由社會為家庭分擔更多養育孩子和贍養老人方面的負擔。

    2016年1月1日,國家全面放開生育二胎政策。根據法律規定,開放二胎後,一對夫婦可以生育二胎,生育期間享有98天產假。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應對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要求:

    1、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

    2、改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勞動力有效供給;

    3、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

    4、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創新能力;

    5、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

    國家已經從“大事”上為和諧友善的社群助幼、助老做好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國家媒體也從多方位報道了社群服務的示範專案。因此,未來社會服務發展的大方向將聚焦到社群鄰里互助,共同營造和諧友善全民參與的育小、助老社會環境,讓每個人都成為社會生活交往的中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城裡的農村人,真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