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華里

    嗯,個人認為去散戶化並無具體特定定義,或許只是某種趨勢可能發生的一些變化而已。在我看來,對於投資來說只有專業與非專業之分,只是專業的散戶相對較少而已,而發生去散戶化趨勢的或許可能只有在牛市行情中,代表專業機構的基金產品業績特別優秀,而散戶在牛市操作中卻不如基金掙錢,於是將資金轉向購買能掙錢的基金為自己理財掙錢,從而出現散戶越來越多選擇好機構,而好機構也會憑藉其專業及規模,在實際操作使用市場工具過程中也更具主動性,針對性,實現強者恆強,增強獲利把握性的優勢。但散戶並不意味著不專業,散戶只要具備投資的相關知識和素養,注重個股基本面研究研判,有良好的投資原則紀律,同樣具有船小好掉頭,獲利水平不亞於許多機構投資者的優勢。因此,隨著網際網路及一些專業資料處理軟體應用,以及網際網路理財投資交流平臺的應用推廣和普及,將來具備專業素養的散戶或將也會越來越多,散戶或許非但不會減少,也可能會越來越多,乃至A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吧。

  • 2 # 周永根1

    如果我們把股市比作一條大河,那麼散戶就是涓涓細流。大河養育著沿河許許多多的參天大樹,這其中也靠那些細流源源不斷的提供資源。如果那些細流全部,都斷流的話,那麼大河也會因此而枯竭。所以,是散戶撐起了股市這片天,如果砍掉撐天柱,這天一定會塌下來的。

  • 3 # 真是頂瓜瓜

    我來講個故事:

    一天,財經大學畢業生聚會。

    做證券工作同學的講:

    近日公司大幅裁員,一個分公司只剩五個人,一個經理,一個副經理,一個主任兼財務,一個財務兼工作人員,一個門衛兼清潔工,為什麼?沒人辦理業務。

    在機構的一聽,哭喪著臉跟著講,業績不好,只發基本工資,快餓死了,韭菜絕跡。

    做基金講,開始一年還好,今年沒人買基金,問為什麼?他講上市公司沒分紅,少派息,沒法做波段吃差價,基民沒收益,久而久之沒人買。

    做領導說,近期股市一遍向上,穩定沒大波動,天天紅盤。

    在上市公司做經理說,生意難做,資金緊張,造成虧損,想在股市集資又沒法。

    房間一遍叫苦,哭訴,唯一一個叫好,快問,原來是職業股民,現轉行做小生意。

    他講:自從離開股市,吃得好,睡得香,家庭和睦幸福,收入穩定,身體健康,為什麼當初不早點離場,如果早知,說不定現在就是首富。

  • 4 # 小散芳姐

    老百姓喜歡把資金放在個人帳戶裡操做,期盼喜悅與恐懼緊張相交替,心理路程很重要。把資金交給基金公司會期望值很高,一旦達不到預期就會很失望。最後會選擇退出。沒有散戶的股市,如無源之水。

  • 5 # 開水O白菜聊財經

    去散戶化沒有特定意義呢,就是人云亦云,根本沒有想過去散戶化,股市有什麼影響。

    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就是散戶為主,機構參與少,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目前機構水平參差不齊。老鼠倉更是太多了,散戶投資者,不敢把錢給機構操作,特別是很多機構就是收取手續費,虧損賺錢,機構都是穩賺不賠的。利益出發點不同,那就無法一起長久走下去了。

    股市沒有散戶,就沒有活力了,高門檻的新三板就是很好的例子,交易量死水一潭。

    散戶在資本市場30餘年裡,發揮了重大作用,投資的錢給企業發展,加快了中國經濟發展,很多人賠錢也是自認倒黴,沒有去搗亂,真是是中國好股民。

  • 6 # 廖仁科同志

    去散化是管理層市場導向理念。基於機構的絕對收益。引導散戶買基金產品。具體做法應該是不讓散戶驘利的機會。或者是讓投資股票的散戶絕對虧損。讓散戶資金透過博弈轉移到機構一邊。透過若干年。散戶資金自然就沒有多少了。做法上是視窗指導。收緊袋口。嚴密監控。不允許資金拉散戶集中的股票。以查。喊。詢等方法打壓!至於管理層為什麼要這樣做。一是為了壯大機構。二是促進資本集中。

  • 7 # 股海無憂哥

    去散戶化會導致未來都是公募基金或者私募基金 大戶 主力 公司派 外資在格鬥了 其實我們國情就很難改變散戶投資架構 我個人感覺 t+0和 擴大漲跌幅 有助於加速去散戶化

  • 8 # 懵頭轉向

    股市的發展要遵循它自身的規律,中國股市的發展還不到30年,就想走完西方股市三百年的路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去散戶化的理由是散戶不懂股市,而現在許多基金的業績也良莠不齊,無法為基民獲取穩定的收益。

  • 9 # 陳老師192633622

    A股去散戶化估計沒什麼準確的定義可言,作為一個經濟領先的泱泱大國,這十多年來股指卻一直熊霸全球,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股市的監管者在無法作出正確解釋的情況下就以散戶太多來說事,因此去散戶化就成了最近幾年的熱詞。其實真要去散戶的話是很容易的事,不允許參與交易就是了,可是又沒那樣做,連續幾年都沒能把散戶去掉,可見A股市場離不開散戶。實際上去散戶化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散戶都去買基金,基金公司把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就成了機構。在股市制度建設沒健全的情況下 ,機構操作股市就一定能上漲嗎?我看未必。其所以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確保基金從業人員旱澇保收,確保基金管理人員的高薪。至於購買基金的散戶收益幾乎 ,不知道。總之,股市能不能走好,關鍵還得解決股市的定位問題加上嚴格的管理制度 。

  • 10 # 大盈時空

    去散戶化是指交易市場上的個人投資者佔比大幅減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美股以機構投資者為主,A股的個人投資者佔比還比較高,不過隨著A股市場的成熟,機構投資者佔比也會越來越高。

    20世紀40-50年代,美股超過90%的部分為散戶持有。2018年,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高達93.2%,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不到6%。

    美國散戶是如何被“消滅”的?A股又是什麼情況?

    一、養老金入市,開啟“去散戶化”程序

      70年代中期,是美股投資者結構變更的分水嶺。之後,美股散戶的路越走越窄,機構越來越強。發生了什麼?

      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入市了,1974年之後,養老金規模大幅增長。美國養老金體系由社會保障、企業養老金計劃、個人養老金(IRAs)三大支柱組成。截止2018年底,美國養老金資產總規模為28.2萬億美元,是美國2018年GDP總量的1.45倍。其中,企業養老金計劃中的DC型計劃(收益不確定、僱主員工共同繳費,包括401K計劃)、個人養老金(IRAs),在養老金總資產中佔比60%,約17萬億美元,是美國養老金的主流。2018年,DC型計劃中,2萬億美元的資產投在了股票型基金上;個人養老金(IRAs)中,54%的資產投在了股市或者股票基金上。

    二、為何養老金入市後,散戶不願直接炒股了?

      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大量入市,擴大了機構投資者比重,降低了換手率,增強了市場穩定性,與市場形成正向迴圈。

      1.透過養老金計劃,可間接參與股市,還能延遲納稅,省心省力。

      2.養老金、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入市後,為股市提供了穩定器。投資的確定性增強,波動性降低。從歷史上來,美股在機構投資者壯大後,1980年至今的股市振幅比1980年前下降約6個百分點。從換手率來看,2018年全部美股的換手率為116%,其中權益類公募基金的換手率為26%,遠低於A股的428%和297%。

      3.養老金、共同基金具有團隊、專業優勢,且資金量大,個體很難與其抗衡,單兵作戰容易淪為待宰羔羊。

      4.註冊制的推行、退市股票多,個股踩雷機會高,打壓了散戶炒股熱情。僅2013年至2018年的6年裡,美股就有1438只股票退市,遠高於A股的不到30只。

      5.近年來,交易機制變複雜,高頻交易、量化對沖等工具的使用,使得機構投資者在技術支援、資訊獲取、專業性等方面佔據天然優勢。散戶更不願意直接下場炒股了。

    三、A股散戶數量多、市值小,卻貢獻了80%的交易量。

      那麼,A股是什麼情況呢?

      1.散戶數量龐大,但持股市值小。

      A股散戶多,但話語權小。以滬市為例,上交所釋出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年鑑(2018卷)》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從持股賬戶數看,滬市投資者為1.95億人,其中自然人投資者1.94億人,佔比超過99%。然而從持股市值看,自然人投資者持股市值為5.94萬億,僅佔總市值的21.17%。其實,說A股是散戶主導,主要是指散戶主導了A股的交易。

      2.散戶貢獻80%的交易量,盈利卻不到機構的1/3。

      2018年,滬市中個人投資者貢獻了82.01%的交易額,而機構僅佔14.76%。遺憾的是,散戶的頻繁交易,並沒有帶來更好的收益。散戶貢獻了相當於機構投資者5倍的交易額,卻只賺到了不足機構30%的盈利。而且,機構的“本金”更少。滬市中,2018年自然人投資者整體盈利3108億元,專業機構整體盈利11156億元,機構投資者盈利金額是散戶的3.6倍。而機構投資者的持股市值為4.53萬億元,自然人投資者的持股市值為5.94萬億元。也就是說,機構投資者用比散戶更少的資金,賺了更多的錢(3.6倍)。兩者之間的盈利差異或許源於各自的交易風格。散戶資金規模較小,投機心理強,換手率較高,容易追漲殺跌,難以把握市場中長期機會。

      3.“去散戶化”程序正在進行。

      散戶的非理性以及短視行為,不利於股市健康發展。A股去散戶化也是大勢所趨。2006年至2018年13年間,滬深兩市的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比例延續下滑,已由2006年的68%,降至最近幾年的25%附近。機構投資者佔比已成為衡量一個股市是否成熟的標誌。“去散戶化”並不意味著對散戶的驅逐,而應該是散戶與機構投資者雙贏的局面,是機構投資日漸壯大、賺錢效應明顯之後,散戶主動自願投資機構產品、信任“專家理財”的過程。只有這樣,股市才會更理性、更從容、更具長期投資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新怪相:“雞不養,豬不喂,不種地”,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