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浣曦於溪

    自古以來,中國就被稱為“禮儀之邦”。禮儀制度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標誌,從形成到發展傳承,再到不斷豐富創新,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對當今社會的道德文化和價值取向也有很好的指導和發展作用,對周邊邦鄰國家的輻射影響也非常之大。中國也因幾千年來創造的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制度,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眾所周知禮儀是社會精神文明的產物,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從宗教活動中衍生髮展起來的,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侷限性。那麼禮儀制度又是怎麼形成呢?

    禮儀起源於氏族部落的祭祀活動。在原始社會,由於人們對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無法解釋性,把它們認作是祖先、鬼神的一種對人類生活進行干預的超自然能力。因此禮儀都是與祭祀鬼神和祖先相聯絡的,主要形式是以禮器舉行儀式,表示該氏族部落對神靈和祖先的尊重和祈求。此時的禮儀較為簡單和虔誠,還不具備階段性。其後,制定明確血緣的婚嫁之禮和表示部落尊卑的等級之禮,以及制定一些日常交往中的表示禮節和恭敬的動作,比如相見擁抱、拍掌等。

    禮儀形成於夏、商、西周三個時代。此時的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祭祀禮儀發展成符合政治需要的禮儀制度,賦予上階段性質。在這個階段,中國第一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禮儀與制度。整個禮儀都是建立在天帝、鬼神、天命的迷信上,此後,禮儀逐漸發展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五禮禮制,其範疇包括了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規範人們的生活,制約日常行動,並逐漸形式相對穩定的精神道德。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孟子等為代表的各家學派對禮教進行了研究和發展,對其起源、本質和功能進行了系統性的闡述,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禮會等級秩序劃分的意義。把禮與道德、哲學、理想、目標等聯絡起來,看作是人生的指導思想和維持國家的支柱。是禮儀的變革期。

    自秦後到清亡的時期是禮儀制度的強化期。這一時期的禮儀重點是尊君、尊夫、尊父、尊神,是維護封建社會等級秩序統治的工具,成了妨礙人們思想個性發展、阻礙人們平等交往、禁錮思想自由的牢籠。其內容主要可以分為政治禮制和家庭倫理兩類。這一時期的禮制構成中華傳統禮制的主體。

    隨著時代的發展開放,傳統的中華禮儀制度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其內容也受到時代的篩選和更新發展,為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現代禮儀簡明、實用、新穎、靈活化,體現了高效率、快節奏的時代性。但其一些蘊含傳統美德的禮儀制度和基本精神都被時代儲存繼承下來,有形無形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 2 # 醉紅蘋果漿水小鎮

    中國是有千年傳承的禮儀之邦,聲名遠播海外。

    據傳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之時,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後來經過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也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

    禮儀文化的發展有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幾千年以前。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歷史掀開第一頁的時候,禮儀就伴隨著人類的活動,伴隨著遠古宗教的形成的而產生了。當時的禮儀制度正是為了處理人與人、人與神、人與鬼的三大關係而制定的。從人類吧對神鬼的敬畏和恐懼轉向人類自身之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表達敬畏、祭祀等活動的日益紛繁,逐步形成種種固定的模式,從而形成為禮儀規範。

  • 3 # 晴朗大叔

    商周時代 準確的說應是西周 所謂周禮是表示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禮、嘉禮、凶禮、賓禮、軍禮等.他是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如周禮規定了貴族飲宴列鼎的數量和鼎內的肉食種類:王九鼎(牛、羊、乳豬、乾魚、乾肉、牲肚、豬肉、鮮魚、鮮肉乾)、 諸侯七鼎(牛、羊、乳豬、乾魚、乾肉、牲肚、豬肉)、 卿大夫五鼎(羊、乳豬、乾魚、乾肉、牲肚) 、士三鼎(乳豬、乾魚、乾肉).樂舞數量也有差異.禮樂制度自周公制定後,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權懲罰違禮的貴族. 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為了加強統治,周王朝初期的統治者實行了“封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屬國.周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備並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於《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讚揚他的忠誠與認真.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總結、繼承、完善,從而系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禮”“樂”的完善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諡”制、“法”制、“嫡長子繼承”制和“樂”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和貴賤等級制.在殷商時,君位的繼承多半是兄終弟及,傳位不定.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係.周公旦還制定子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這種有秩序的社會. 西周的禮樂制度,屬於上層建築範疇,相傳由周公制定.周公所制定的“禮”,是維護統治者等級制度的政治準則、道德規範和各項典章制度的總稱,後來發展為區分貴賤尊卑的等級教條.“樂”則是配合各貴族進行禮儀活動而製作的舞樂.舞樂的規模,必須同享受的級別保持一致.西周的禮樂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禮樂文化與禮樂文明,對後來歷代中國文化都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是鞏固周人內部團結的兩方面. “禮”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尊卑貴賤的區分,即宗法制,進一步講是繼承製的確立.由於沒有嚴密的繼承製,周公固然可以稱“鹹王”,管、蔡也可以因爭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慮大邦殷的經驗教訓,何況周公對夏殷歷史是瞭如指掌的.殷代從先妣特祭和兄終弟及的人數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貴的.殷是傳弟和傳子的並存,曾導致了“九世之亂”.傳弟終究還要傳子,這本來是生物的規律.傳子和傳弟有傳長、傳幼和傳賢的矛盾.傳弟更有個傳弟之子和傳兄之子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導致王室紛爭,王室紛爭又會導致王權衰落,國祚不久.殷代從康丁以後,歷經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紂),明顯地廢除了傳弟制而確立了傳子制.周在周公之前也沒確立嫡長制,繼太王的不是泰伯和仲雍,而是季歷.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卻以武王姬發為太子. 自周公以後,歷“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傳子的,這不是偶然的,這種制度即嫡長子繼承製的確立應歸功於周公.嫡長子繼承製確立以後,只有嫡長子有繼承權,這樣就經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爭奪王位,起到穩定和鞏固統治階級秩序的作用.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的核心內容. 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結合起來,創立了一套完備的服務於奴隸制的上層建築.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諸侯對周天子說來是小宗.而這些諸侯在自己封國內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這樣組成一個寶塔形結構,它的頂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諸侯,目的之一是要組成這個以血緣紐帶結合起來的政權結構,它比殷代的聯盟形式前進了一大步. 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對異姓諸侯則視為甥舅關係.血緣婚姻關係組成了周人的統治系統.到春秋戰國時代暴露了它的弱點,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但在當時的具體條件下,無疑形成了一種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層次分明的政權機構,一種遠較殷人的統治為進步的機構.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維護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諸侯卑的等級森嚴的禮法.這種禮法是隸屬關係的外在化.反過來,它又起到鞏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維護父權制,維護周天子S6統治,誰要是違反了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等的具體規定,便視為非禮、僭越. 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則必以土地國有為前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的時代,並非虛構.由此引申出來的“田裡不鬻”;土地不許買賣,恐怕也出自周公.周公能授給姜太公以專征專伐的特權,那麼,“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恐怕是周公時代或更早確立而為周公所法定下來的.為了加強中央王朝對地方的統治,冊封、巡狩、朝覲、貢納等制度,也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白娘子傳奇》,最後白素貞真的被救出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