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執著的星辰1

    謝邀答,疫情會讓中小學生及家長不是很喜歡,線上教學,有的孩子不聚中精力,家長不懂課程內容,有的孩子喜歡線上學習,不懂題,可以在休息間隔段和老師微信請教,家長還是喜歡孩子去學校上課,怕孩子玩網路遊戲,在一旁輔導變成看守,孩子很反感。最後還是期盼回校上課。

  • 2 # 櫻桃番茄GO

    目前,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都在恢復,教育系統方面,全國各省市學校相繼開學,經歷疫情帶來的挑戰和探索後,大多數學生再也不願回到完全不變的教育教學生活中。

    那些不能真正建造完整生命的、無用的教育泡沫也正在這場危機中被甩幹,讓教育將迎來全新的格局。對於學校組織來說,復課後究竟應該做出哪些方向的改變以推動學校的進化? 本文梳理了6個主要方向供參考。

    危機常在學校的管理要基於網際網路背景

    危機是人類所面對的不確定性,每一次重大危機都會促進我們重塑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於一所學校來說,今後面對危機,如何從管理上構建新型決策體制、管理制度與流程、執行機制等,需要回到學校管理的邏輯起點,並考量網際網路背景下的教育變化。

    比如重構家校關係。疫情期間的上課以及上課的互動卻又讓我們感受到家長、學生、教師共同構成的虛擬教育空間的力量,更新了傳統的家校合作方式。不妨將傳統家訪的價值與網際網路的功能相結合,形成更強的教育磁場。

    又比如,各學校有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可以相互支撐,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構成一種共生關係。一方面,能夠個性化培養人才,形成他們獨特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學生培養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單個學校由於自身條件的限制,都只能完成其中一部分工作,不可能盡其所有,但學校之間可以相互借鑑、相互補充,構成一種共生關係,形成木桶效應。

    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人、活動、資源,其根本在於處理三者之間的關係。疫情之前,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是以不同的方式獨立執行。疫情之後,這兩條線由平行轉向交叉。

    這些變化必將引發學校管理基本要素的重組,其中重要的是相關主體的重新定位。校干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這些關係怎麼處理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都是需要思考的。

    “以教學為中心”常態化管理走向人性化

    兵法上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學校管理同樣如此。

    校長、校幹、管理人員都應當做到以教育、教學為中心,為教師有序有效開展工作提供支撐和服務,無論是物資保障、服務保障,還是技術保障都要跟上,更重要的是保障方式要改變。管理即服務,在這次疫情中,學校管理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

    疫情過後,學校也要嘗試保持住疫情期間學校管理以教學為中心的樣態,把管理為教學服務的意識根植進每個教育管理者的心中,將學校管理做實做細,實施精準管理,提高管理生產力,併成為一種常態。

    在學校關係方面,校長必須正視教育主體的多元性。疫情發生後,無論是政府、線上教育提供方、學校教育辦學者,還是社群、家庭,都被實質性地捲入到教育之中,這使得使多中心、扁平化、網路化的教育格局形成的基本條件不斷顯現。

    這也意味著“學校管理”應向“學校治理”轉變,充分發揮某一領域或組織的利益相關者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傳統命令式、非人格化的管理,應轉移到對多個主體的關照,並使之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展現。

    把教師能力危機轉為最佳化教研的契機

    這次網路課程的實施對老師的衝擊比較大。大量優質學校的優質網路資源同時被釋放出來,形成了一種比較下的能力危機感,這種危機可能會成為促進教師學習意識的覺醒,成為他們強大的提升動力。

    並且,大面積、大體量網路課程的開設形成了大量的課程資源,疫情過後,這些資源是可以重新盤點、調整並予以最佳化、系統化、系列化,打磨成優質的線上教學資源。如何利用好大量的線上教育資源,將其整合成系統的教學資料,並運用到互動性更好的線下課堂中,是教育工作者們需要思考的。

    學校還可以最佳化教研路徑。

    教研活動是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方式。但以前的教研活動總是形式大於內容,用製作課件舉例,假期中很少老師主動去做課件。但在疫情期間,教師為了透過網路影片上好課,精心製作每節課的課件,使虛擬課堂更加精彩、更具有“黏性”,有效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可以預見,經此一役,教師為了更好達成教學目標,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必然尋求能為學生所接受,並適合網路傳播的資訊傳播模式,甚至借鑑網路主播的形式強化教學效果。

    那麼,我們應當把教師線上教學取得的成果形式加以總結,並與傳統的教研相結合,不斷打磨,形成線上、線下教研的一體化,激發教師主動做教研、認真做教研的積極性,助力教育發展。

    更科學地幫扶欠缺自主學習能力的孩子

    在網課實施的過程中,一些學生不在場、一些學生不會學,而且這樣的學生並不佔少數。網路學習並不是沒有空間,它空間特別大。但是現在為什麼有些孩子不喜歡網課?

    孩子從小學開始到高中,基本上接受的還是灌輸式、填鴨式教育。這種被動的接受學習,學生缺少學習興趣和內心的需求,導致自主學習能力缺失。 這暴露出學生“場域內的局外生存困境與自律自控能力缺失”和“缺少學習方法指導造成自主學習能力的孱弱”這兩個問題。

    網路學習是對孩子自制能力的大考驗,而經常進行良好學習習慣培養、注重規則,有自律思考品質引導,才是孩子居家學習有成效的根本條件與保證措施。

    無論下一步的教學是繼續網路課堂,還是迴歸到原來的經典課堂,還是“線下+線上”學習的教學組合,都要把因自主學習能力欠缺而“失掉”的孩子找回來。

    怎麼找? 一是分類分型培養,這需要在課程的分類和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上下功夫,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二是應該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除了系統性的學習方法指導外,每一門課剛開課的時候,教師不要吝嗇課時,要把這門學科的學法告訴學生。

    教育目的、內容、方式、評價需要更務實

    這次疫情促使原有的教育觀發生轉變,變得更加務實,更加地走進學生,在原有的教育內容更加鞏固的同時,催生了更多的教育內容。

    然而,疫情之後,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將受到影響和改變,教育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乃至教育評價,甚至是教育目的,都有可能受到一些影響。

    疫情前,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對線上教育的教學效果還是持懷疑態度的居多。這種牴觸,既來自於對孩子因自制力不夠的擔憂,也來自於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對理念的衝擊。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家長和學生都不得不接受線上教學這一現實。

    利用網際網路進行遠端教學對教育理念的衝擊將在可見時期內對學生、家長、學校、教師產生影響,學生和家長開始接受這一教學模式,學校可能會利用這一契機加大對線上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在疫情期間,社會、社群都行動了起來,家庭教育、社群教育在疫情之後,會進一步加強。另外,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之下,我們的孩子也需要知曉,人類與自然也是一個共同體。

    復課後,教育內容相比從前也將進一步拓展,比如,據此加強生命教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教育,還有科學教學和環保教學。此外,教育的評價應該更加務實,教育評價務實化也能催生出別的新變化。

    立足對生命的理解建立基於教育本質的校本表達

    這次疫情是對當下教育的一次挑戰。首先,對教育要重新思考。我們現在的思維出現了問題,主要表現為我們的思維沒有方向、沒有深度。

    辦教育要會思考, 因為“教育不是教我們思考什麼,而是要教我們怎樣思考”。

    思考的方式有哪些呢?可以從哲學、心理學等學科和實踐兩個層面來思考。

    具體而言,教育與此次疫情有沒有關係?世界上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教育,也無法繞開教育。教育的本質是喚醒生命、呵護生命。疫情中我們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作為教育者,我們要教育孩子,生命是至高無上、不可踐踏的。

    將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或者人生的絕境都不要忘記這個寒假,這段時光刻骨銘記,永遠珍藏,這樣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唯有對生命的理解才能幫助辦好真正的教育。

    如果做教育的人都沒有真正弄清教育是什麼,教育是根本沒有方向的。當下我們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學校校長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校本表達,也可以基於上文提到的這一方向去思考。

    來源 | 本文來源於江蘇師範大學培棟實驗學校主辦的“疫情後學校管理轉型”校長沙龍,節選自江蘇師範大學培棟實驗學校校長蔡沛東、江蘇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校長朱景坤、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銅山實驗小學校長杜慶峰、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三堡小學中心校校長劉吉永、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房村鎮小學中心校校長劉軍、江蘇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胡仁東、江蘇師範大學商學院教授羅棟樑、江蘇師範大學商學院張曉權博士的現場發言。

    你的關注和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 3 # 無塵五柳先生

    對於線上教學,本人持樂觀態度,但是對於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小學生由於理解能力有限並且正是貪玩的年齡,所以線上聽課接受有一定難度,初中以上的學生線上聽課還是比較好的,畢竟有自制力了,總之做為家長對待這種突發疫情而改成線上授課還是持樂觀態度的。

  • 4 # 語過添亂

    你好,不管是從中小學生,還是家長包括老師,都是從最初的陌生、好奇、瞭解到喜愛再到焦頭爛額的排斥,這期間經歷了很多的心路歷程,辛酸的、無奈的,甚或是痛苦的,不只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還有生理上的、身體上的,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少年強則國家強,不能耽誤了一代人的成長及對知識的學習,可是任何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所以相關部門做出這樣的決定,其良辛苦用心我們應該是能明白並應該理解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感謝邀請!

  • 5 # 桌椅博士看世界

    線上教學在這次疫情期間可以說是大顯身手,幫了學校和家長們一個大忙。三個月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足夠讓中小學生和家長對線上教學從陌生到了解,從排除到接受,這會便於網路授課以後的推廣。

    但桌椅認為:網路授課的真正舞臺並不是這種數十年,甚至百年難得一遇的疫情,它真正的意義所在是在改變那一個殘忍但又現實的教育現狀——中國教育資源的不平等。

    是的,透過線上教學,讓教育資源落後的地方能共享到教育資源充足地方的好處。比如對一些名師的課進行同步的直播上課。

    被直播串聯起來的螢幕一端的成都七中,去年30多人被伯克利等國外名校錄取,70多人考進了清華北大,一本率超九成,號稱“中國最前列的高中”。

    而另一端的中國貧困地區的248所高中,師生是周邊大城市“挑剩的”,曾有學校考上一本的僅個位數。

    200多所學校,全天候跟隨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課、作業、考試。有的學校出了省狀元,有的本科升學率漲了幾倍、十幾倍。開設直播班的東方聞道網校負責人王紅接說,16年來,7.2萬名學生——他們稱之為“遠端”,跟隨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數成功考取了本科。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成績,因為透過直播解決了貧困地區真正缺乏的資源:師資。

    雖然網路電腦這些硬體在目前看來,在貧困的地方還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是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國家對教育資源投入的增加,桌椅覺得這些都會得到相應的解決,但師資卻不像那些物質的東西一樣容易解決。

    畢竟願意留在貧困山區的老師永遠是一個少數,更別提優秀的老師了。中國古話說的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師有能力當然也是想往發達的大城市去,這也是人之常情,強求不來。

    當然,透過線上直播來改變中國教育資源不平等的現狀,還有很漫長的道路要走,但教育資源部平等的這個現狀,是一個必須要改變的事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靠譜的家裝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