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陌生人何

    三國歸晉,這是趨勢,不是一個諸葛亮可以改變的。

    歷史沒有如果,因為歷史是已經發生的事,已經是既定事實,所以沒有人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假設就不是歷史了,而是虛幻小說了。

  • 2 # 森達樂

    三國都以國泰民安,就算諸葛亮多活30年也難以統一。蜀國不像當年的秦國,秦國注重發展國力和培養人才,等待時機一舉收復六國。蜀國連年征戰、造成國內空虛後期無將可用,諸葛亮就算活著,遲早也會被司馬懿統一。

  • 3 # 鬢華雖改心無改

    這個問題屬於假設,如果諸葛亮多活三十年,統一天下比較難,也不至於讓曹魏(司馬氏當政)給滅掉,鄧艾是後三國時期很優秀的軍事人才,有的時候甚至超過姜維,如果他和諸葛亮對陣,取勝的可能性很小,三足鼎立就會延長。

  • 4 # 寒冬9300574292975

    多活三十年也做不到三國統一,蜀國國力最小缺兵少將憒乏人才,又沒有英明君主國力發展不起來,孔明顧前難顧後,沒有堅強後盾前線豈能全勝。只不過孔明在世憑他名望魏國不敢輕舉妄動,蜀國會延長但是恐怕也消停不著。

  • 5 # 米米分享好時刻

    不能。一是內耗已經過大,國內人才匱乏;二是沒有外援;三是沒有統一勢頭,天時地利人和皆不時宜。

    也能。除非北魏國內鉅變,且急劇衰落,東吳也是如此;蜀漢也年年豐收、兵強馬壯、整體局勢豁然開朗才能。

  • 6 # 天宇華夏

    根據三國演義小說的情節,這個假設成立的話應該有兩種結局,第一不能統一,第二可以統一。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論述一下這兩種不同結局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一、天上掉餡餅,統一三國

    假設五丈原諸葛亮續命成功,續命的年限增加到三十年。魏蜀兩國依然對峙不下,其實司馬懿只是堅守,沒有損失什麼兵力,只是部分土地被諸葛亮佔據。總的講主動權還是在司馬懿這邊,魏軍出擊攻蜀也可以,防守也可以,戰爭怎麼打是司馬懿左右著,不是諸葛亮想戰就能戰的。長期消耗下去,蜀國軍糧運輸需要煎熬,能否支撐數年很難說,長期對峙勝利的結果很現實,那就是勝利的天平慢慢倒向魏國。

    突然有一天魏國內部大亂,曹氏家族為了爭奪皇位分裂了,隨著內亂的不斷加劇,內戰爆發。兩股勢力大打出手,在位皇帝極速調遣司馬懿回許昌平叛。一旦司馬懿返回國都,關中地區沒有誰能和諸葛亮抗衡,經過數次大戰,諸葛亮攻佔長安。

    蜀國這時候擁有了關中、隴右、西川三塊根據地,第一次具備了統一全國的條件。三國時期最富有的關中、中原以及成都地區,蜀國控制了兩個,這下諸葛亮再也不會為軍糧發愁了。

    藉著魏國內亂的幾年時間,對關中及隴右適當休養生息的策略,不斷積蓄兵源和糧草,把民心向背的文章做到位。等到魏國國內實力大減的時候,率20萬大軍出潼關直取中原心臟。

    經過數年中原大戰,收復了青州、冀州、豫州等曹魏土地,成功控制兗州、豫州、徐州、青州、冀州、幽州、幷州、雍州、涼州、益州十個州。天下十三個州中已經得到10個,天下盡在掌握之中,剩餘的荊州、揚州、交州被東吳控制。經過5到10年的休養生息,兵分多路發起滅吳之戰,如果指揮得當,水陸並進吳國瞬間被滅。

    為什麼說天上掉餡餅呢?這個餡餅是決定諸葛亮能否統一三國的前提,餡餅裡面要包含魏國大亂,蜀魏大戰中吳國自始至終沒有背後偷襲蜀國。只要這兩個條件都滿足,才能出現上述諸葛亮北伐的成功。可見蜀國統一全國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不是諸葛亮的才能起關鍵作用,實力和機會是重中之重。

    二、老天只給30年,其它條件不變,依然無法統一

    從上述掉餡餅的事情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魏國內亂數年的情況下,諸葛亮要統一三國至少花費10年以上的時間。現在假設給他增壽30年,魏蜀大戰會不會發生一邊倒的大戲,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論證。

    1、前線實力對比

    蜀國10萬,魏國20萬,魏軍是蜀軍的2倍。作為守方的司馬懿精通兵法,從兵力對比來看,司馬懿的策略非常現實,如果換成其它將軍只要能認清這一點,只要守住關中地區,蜀國真拿魏國一點辦法都沒有。

    2、後勤供應對比

    蜀國的糧草需要從遙遠的四川運到前線,而魏國背靠中原,加上關中本來就是產糧區,後勤保障方面魏國壓倒性優勢勝出。

    再有,古代運軍糧需要抽調大量老百姓出工,長期的戰爭不僅消耗人力物力,同時人都去當兵和搬運糧草了,誰來搞生產,這些事都是環環相扣的。所以後勤供應的先天缺陷,導致諸葛亮北伐註定非常困難。

    3、人口和地盤對比

    蜀國共有人口約90萬,魏國約500萬。

    魏國擁有青州 、兗州 、豫州 、徐州、雍州 、涼州 、幽州 、冀州 、幷州、荊州北部西域督護府,共十州加半個荊州,再一個都護府。

    蜀國只擁有益州一個州。

    上面資料不難看出,魏蜀實力的相差不是一點半點的,國家整體實力方面魏國大比例勝出。

    4、結論

    以上三點證明這兩個交戰國實力不在一個層次上面,即使擁有諸葛亮這樣出色的政治軍事家,面對這種局面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數次北伐攻佔的土地都不能長期駐守下去,最終重新落入魏國手中。就算諸葛亮多活30年還是改變不了蜀國弱小的實際,強攻司馬懿的軍隊不一定獲勝,一旦進攻失敗蜀國就會失去僅有的一點兵力。我想這一點諸葛亮是認識的非常清楚,故而利用計謀彌補這方面的缺陷,可是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不給機會,堅守不出,不管你怎麼罵也不出戰,蜀軍毫無辦法。

    有人會說諸葛亮加30年壽命司馬懿被熬死,就算司馬懿死了能怎麼樣,難倒魏國沒有人才了。就算新將領不堅守,率軍和諸葛亮硬抗,20萬軍隊拼掉蜀國一大半兵力,那麼蜀國還有什麼力量繼續作戰,結局都是一樣的,蜀國還是打不過魏國,實力所限,非人力可以改變的。

    三、結語

    我相信大部分人士打心裡都想讓諸葛亮北伐成功,但實力擺在那裡,我們只能面對這個現實。就算諸葛亮多活30年,最多給蜀國續命30年或者更多年,沒有餡餅掉下來的特例外,結局是註定的。

    諸葛亮能在整體國力微小的情況下,數次戰勝魏軍,逼得司馬懿差點燒死,我不得不佩服孔明人中龍鳳的能力。他對蜀國的忠心耿耿,為了完成匡扶漢室的重任,30年後我相信他依然會死在北伐的途中,作為一個戰士這也是他最好的歸宿。對於諸葛亮這種堅持不懈的戰鬥精神我非常敬佩,真希望天上掉個餡餅,讓這位智者能平生所願。

  • 7 # 公明淏

    先看看諸葛亮自己怎麼評估的?

    自從我進駐漢中,不過一週年而已,期間就喪失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餘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去對付敵人呢?

    不過是過幾年!再過30年呢……精銳力量蕩然無存。其實,劉禪是堅定不移的遵循著諸葛亮的既定方針,支援姜維不斷的北伐,到最後,幾乎所有的人都反對姜維,只有劉禪仍然在堅持。

    景耀五年(262年)諸葛亮死後第28年,姜維北伐敗回,諸葛瞻與董厥等人認為姜維好戰無功,致使國內疲弊,於是上表給他老丈人劉禪,要求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並削奪他的兵權,這份表據說為蜀漢長老所儲存。只有劉禪堅決支援姜維北伐,義無反顧。

    景耀五年(262年)秋,姜維率眾出狄道北伐曹魏,廖化說:“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說的就是伯約(姜維字)啊。智謀並未超過敵人,力量比敵人要弱,但用兵卻沒有滿足,這樣的話怎麼能夠生存下去呢?《詩經》說‘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趕上這個時候’,講的就是現在的事。”果不其然,同年十月姜維在侯和被鄧艾擊敗,退軍駐紮於沓中。

    還有趙雲手下的大將張翼,當時已經是蜀漢徵西大將軍,駐守蜀漢的北部邊境。公元255年,姜維在朝堂上提議再一次出兵伐魏,張翼當庭爭辯,認為國家弱小百姓疲憊,不應該濫用武力,但姜維並沒有聽從張翼的意見。

    那麼張翼和廖化有那麼重要嗎?連小孩都知道這個諺語“前有王平、句扶,後有張翼、廖化。”,沒別人了!姜維和張翼政見不和,但出征也只能用張翼。

    我們來設想一下,倘若諸葛亮健在,他能用誰?無非就是張翼、廖化。不過他倆就是敢怒不敢言罷了……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也不會有任何起色!當然,諸葛瞻也不可能上表剝奪他爸爸的軍權。

    怎麼回事兒呢,為什麼蜀漢政權就不行!當時諸葛亮出師攻南鄭,曹叡的朝臣多主派兵征討。孫資卻對曹叡說:“昔武皇帝徵南鄭,取張魯,陽平之役,危而後濟。又自往拔出夏侯淵軍,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險,喜出淵軍之辭也。又武皇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

    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所發興。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

    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

    武皇帝曹操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這才是取勝之道!

    諸葛亮恰恰相反: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如今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爭不可能停息;戰爭不能停息,那麼耽在那裡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嗎?

    這是什麼邏輯!曹操是見勝而戰,諸葛亮是費用一樣就可以一戰?曹操是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一夕之不忿,諸葛亮是明知道民窮兵疲乏,也不能停止戰爭,因為待著等人家來打,不如去打人家。

    這麼一來,曹魏只要守住要塞,諸葛亮就是白白的耗費兵力!因此,曹魏就越來越強大,人家不動兵戈。蜀漢就越打越弱,仗沒打多少,天天翻山越嶺、爬雪山、過草地、泥潭、懸崖峭壁,來來回回的折騰!

    我請問你,諸葛亮有多少個30年?夠他這麼耗費的……

  • 8 # 遠景在前

    回答是:不能

    當諸葛亮平定南方,初次北伐的時候,還是信心滿滿的,但隨著北伐的次次失利,連他自己都對統一三國,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沒有那麼自信了,而只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什麼他明知不可為而又強力為之呢?這正是諸葛亮令人欽佩的地方。一,先有隆中對,宏偉大業只完成了一半,王業不能偏安;後有白帝城託孤,忠臣不能苟且偷安。二,天下三分,益州疲憊,等別人打過來,危亡只在傾刻間。三,將戰爭引向蜀國之外,這正是諸葛亮高明之處,給魏造成威脅,也讓天下知道蜀漢才是正統,北伐就是行王道。

    諸葛亮是英才,但天不縱英才。魏是力量最強的,也是三國中最大的,就是保守,不去四面征戰,都對蜀和吳造成威脅。以諸葛亮之才,蜀國之力,都無法憾動。而吳國憑藉長江天塹,雖攻取不足但守之有餘。所以,諸葛亮之謀,就是聯合東吳,不斷北伐,給魏造成威脅。而對於魏來說,諸葛亮之北伐,也不夠就是一個威脅而已。

    早在隆中對時,若天下有變,則從荊州、益州兵出兩路,可一舉而定天下。可荊州已失,犄角之勢不成。而天下有變,諸葛亮是等不到了,也等不及了。因為諸葛亮的不斷北伐,吳魏的感覺,只要諸葛在世,威脅就在。從我們的歷史來看,只要外面威脅尚在,內亂就不會起來。大凡內亂是生於外無威脅內民生樂業之時。所以,諸葛亮不死,吳魏就不會有內亂。就是諸葛亮再活三十年或五十年,人家那邊就會一至對外,而天下有變的設想就不會發生。

    連年征戰,使蜀漢國力衰竭,不是越戰越強,而是越戰越弱;而不北伐,連自守都很困難。隆中對之志不改,託孤之言在耳,這正是諸葛亮日日憂心,殫精竭慮之處。天啊,如此,諸葛亮又怎能再活三十年!

  • 9 # 青檸歷史

    不能,再過五百年也不能。

    時代造就英雄,統一三國不是諸葛亮一人所能完成的。

    一,地理位置,四川盆地只適合偏安割據

    歷史上從四川起家,進而統一全國的只有一個劉邦,而且他能統一的原因很大是因為他先期佔領了四分五裂的關中,並且秦末的關中平原的自然環境、人口物產還遠高於三國時期。

    蜀漢政權唯一能夠統一全國的時候就是關羽沒有喪失荊州之前,荊州喪失以後的蜀漢根本沒有了統一的可能性,曹魏平定蜀、吳只是時間問題。諸葛亮的數次北伐本質上是以攻為守,強行為蜀漢續命,因為只有不停的進攻曹魏,才能讓曹魏將重兵屯於關中,延遲曹魏整合內部的時間,繼而延遲曹魏平定蜀、吳的時間。

    四川盆地對於偏安政權或割據勢力來說是個好地方,但對於有志於大一統的政權就不友好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制約諸葛亮、姜維的歷次北伐的就是後勤問題,後勤問題一日不解決,蜀漢大軍就一日不能與曹魏長期對峙。

    其實,即便蜀漢擊敗曹魏佔據關中,對統一幫助也不大。三國時的關中早已破敗,根本不能為蜀漢的中興大業提供幫助。

    二,在當時,人口數量就是國力

    這裡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口。蜀漢名義上佔據了現在的雲南、貴州、四川和漢中,但實際上只有成都平原附近和漢中。雲南、貴州當時都是南中之地,人口稀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蜀漢的統治根基薄弱,可以說南中不給蜀漢添麻煩就是對蜀漢最大的幫助了。即便如此,蜀漢的總人口也就一百萬左右,僅相當於現在河南一個縣的人口,最多隻能出十萬左右的兵,這樣的兵力撒到曹魏,能有多大用?

    曹魏的領土囊括了現在的遼寧、山西、陝西、甘肅以南地區直到長江,像南陽郡(河南南陽)、汝南郡(河南駐馬店、信陽)、穎川郡(河南周口、安徽阜陽)在東漢時期就是人口前三的大郡。僅南陽郡在東漢末年就有三百多萬人口,就算經過戰亂人口銳減,曹魏的總人口也在450萬左右。

    在當時,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人口數量就是國力。蜀漢與曹魏的國力對比差距懸殊,從根本上蜀漢就不可能統一三國。

    另外,蜀漢北伐所倚仗的就是漢室後裔的名頭,但當時黃巾起義已過去近百年,遠沒有了東漢劉秀起家時的正統基礎。在當時曹魏百姓的心目中,恐怕曹操才是真命天子,至於漢朝可能是和秦朝並列的前朝。“將相王侯,寧有種乎?”天道有輪迴,秦自然能滅,漢也能滅,劉邦既然能興,曹魏也能興。恐怕這才是三國的百姓們的真實想法。

    最後,因為人才的出現是不確定事件,一般而言人口越多,出現人才的可能性越大,因為人口少,相對應的人才也少。我們從《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中或者《三國志》這樣的正史中,都能看得出來,蜀漢在三國建立之前,可謂是人才濟濟,但到了後期基本上沒有什麼新的人才了,就是這個原因。

    其實,不管是諸葛亮還是關張趙,都不是蜀人,都是北方人。東漢末年,各為其主,在東漢的疆域內和地域關係不大,但到了三國建立以後,問題就大了,兩國交界處的影響倒不大,但一個冀州(今河北一帶)的人才是不可能千里迢迢的跑到蜀漢去效力的。一是因為冀州是魏國的領土,理所當然為魏國效力,不可能頂著叛國的惡名去為蜀漢效力,二是因為即便他願意去為蜀漢效力,怎麼能到蜀漢也是個問題。

    沒有人口,又沒有人才,就算諸葛亮也沒能力完成“漢室中興”。

    解釋:人口方面,因為當時經過多年戰亂,大量人口隱匿在世家大族裡,國家根本統計不上來。上述所說的人口是指三國在冊的人口,據現代學者估計,三國總人口應有3000萬,約是東漢的40%。

    如果按照現代學者的估計,曹魏有超過2000萬的人口,蜀漢最多也就300萬左右的人口,仍然是近十倍的碾壓。

    “老不出川,少不入蜀”雖然是說四川盆地的生活安逸,但在某種意義上也說明了蜀道之難。這對於割據勢力和偏安政權是件好事,但對於想要中興漢室的蜀漢政權來說就反而是劣勢了。

    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鞠躬盡瘁,這即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也是為了自己的理想,但知遇之恩易報,理想難成。

  • 10 # 油茶歷史絲語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完整讀過《三國演義》或瞭解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就是他隕落五丈原那次伐魏,可以說諸葛亮為蜀漢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此時正值諸葛亮在上方谷一戰打得司馬懿父子丟盔棄甲,幾乎命喪上方谷,魏軍更是死傷十之八九,蜀漢軍隊佔據渭南,既可以以此為據點與曹魏長期對峙,又可以以此為跳板北伐曹魏的大好時候,然而,無奈諸葛亮突然五丈原隕落,蜀漢不得不撤兵,令人唏噓不已的局面。

    其實,從當時的情況看,如果假以時日,乃至只需要一戰,諸葛亮就可以再敗元氣大傷的曹魏軍隊,甚至消滅在上方谷之戰中,僥倖逃過一劫的司馬懿父子,如此這般,沒有了司馬懿父子的曹魏軍隊,顯然不再是諸葛亮的對手,到時,加上孫吳的“配合”,諸葛亮在有生之年解決掉曹魏,乃至最後一統三國必將是水到渠成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6屆是否被過度高估?歷史前十球員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