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名人明察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因為孝字所代表的意思在古代是很美好的事物,只有對臣民百姓仁愛,對生養之人窮盡考道的皇帝才有資格用“孝”字作為自己死後的溢號!

    比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明太后臨朝執政。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494年,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發展,史稱“太和改革”。499年4月26日,崩於谷塘原之行宮,諡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長陵。

    首先秦漢之際流行的儒家著作《孝經》中宣揚孝是一種社會政治倫理主張,也是漢代統治者大力推行的治國方針。認為“孝”是天經地義的,是人們應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行、只要認真推行孝道,就可以治理好國家和社會。《孝經》宣揚孝道的唯一宗旨,就是實行“孝治”。“孝治天下”、“孝順天下”,是貫穿在《孝經》中的最重要的思想。所謂“治”,就是認為“孝”可以“治家”、“治國”,“治天下”。

    其次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對極卑微的小國的臣屬也不遺棄,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了。所以會得到各諸侯國臣民的歡心,使他們奉祀先王。治理一個封國的諸侯,即便是對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喪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況對他屬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會得到老百姓的歡心,使他們幫助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對於臣僕婢妾也不失禮,更何況對其妻子、兒女了,所以會得到眾人的歡心,便他們樂意奉事其父母親。只有這樣,才會讓父母雙親在世時安樂、祥和地生活,死後成為鬼神享受到後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夠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災害不發生,人為的禍亂不會出現。所以聖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詩經·大雅·仰之》篇中說∶‘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餘字,字數不定,情況較為複雜。

    最後補充一下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後,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諡為“厲”,另外還有“私諡”。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下諡”之“惡諡”: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華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東北)並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

    中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2 # 伊閱

    在我們看一些帝王事蹟的時候,常常會發現這些皇帝有著不一樣的稱號,由於政治制度的變化,古代帝王還有一些名臣武將死後,後人會根據他們的事蹟來給諡號。諡號早在周朝就已經出現了,後來春秋戰國,很多的國君也都有諡號,不過我們現代人在稱呼古代這些帝王的時候,通常是不稱呼諡號,而是稱呼他們的廟號或者是年號。但諡號對於帝王們來說也非常重要,代表著後人對他們的評價,歷朝歷代的皇帝不見得都會有廟號,但任何一個皇帝都會有諡號。

    為什麼漢朝之後的皇帝諡號多用“孝”?

    很多皇帝都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後名,諡號就是他們身後名的代表,總得來看,中國這幾百位皇帝,他們的諡號也有一些特點,比如很多皇帝的諡號都會用孝字。

    像漢代,皇帝們的諡號都有孝字,後來很多帝王在諡號上也多用孝,古代在諡號中用孝也是有著很多講究的,況且有的皇帝其實根本不配用這樣的諡號,結果他們還是有,一些皇帝弒父殺兄,像唐太宗這樣的,雖然皇帝做得非常好,但要論孝義,他們還真算不上合格的君主,結果他們在死後依舊能得到孝這樣的諡號,看起來是有些可笑的。

    漢唐這些主要的大一統政權,他們的皇帝對於孝這樣的諡號都是情有獨鍾的,甚至不惜造假,也要弄出個孝來,這也能看出中國古代對於孝是多麼重視。那麼在秦漢之前,對於孝字倒是沒有那麼重視,這也是與早期的諡號制度不完善有關,像秦朝更是直接就廢除了這項制度。

    漢朝就不一樣了,儒家文化在漢代開始興起,皇帝們越來越重視控制思想,秦漢大一統是封建王朝集權的開始,從劉邦建國開始,他就非常重視臣子們的忠孝,漢武帝時期,改變了之前黃老治國的思想,開始採用儒家為主體的治國思想。雖然皇帝們治國不可能按照儒家那套來,但思想上是會沿用儒家的忠孝,那皇帝作為天下的領袖,他本人就必須要做出個榜樣來。

    這種思想主要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為何儒家會把忠孝列在一起呢?主要是很多人認為,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家人不孝,那麼他也忠不到哪去,古代的社會是宗族體制,家族裡面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父母長輩們為主,這是從西周宗法制度以來就在人們心中形成的觀念,孝義在人們心裡有著崇高的地位,那麼儒家也講究君主等同於是臣子與天下百姓的父親,很多皇帝都說天下子民都是自己的孩子,臣子稱呼君主的時候,也常常就稱為君父。因此忠孝不分家,兩者缺一不可,漢代無論是民間的生活,還是做官之類的,對於孝都有著嚴格的要求,比如漢代選官是舉孝廉,孝是重要的考察標準,那麼皇帝們也必須要保證自己孝義無虧。

    這也很好理解,因為皇帝他們也是人,也有著自己的家庭,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孝順自己,至於皇帝這麼大的產業,他也會傳給孝順自己的孩子,要是自己的繼承人不孝順,估計皇帝們也不會願意傳位給這樣的人。歷史上的很多皇帝,儘管他們的能力有虧,但大部分的人孝道這方面還是沒有問題的。既然民間生活,選官都那麼看重孝,那麼皇帝也自然是把孝當做是自己事業的重要一部分,在死後,評價自己的時候當然會更多采用孝字。

    漢代之後,後面的王朝可能在國策上有所調整,但在治國思想上沒有大的改變,儒家成為歷朝歷代都尊崇的物件,它們也被認為是漢文化的標誌。因此很多的朝代,都嚴格遵守著儒家的忠孝思想,像關羽這類的忠臣,就能得到後世的稱讚,而歷來的一些大孝子,也能由於自己的孝義得到千秋萬世的稱讚。

    皇帝們當然是希望自己能在後世留個美名,那麼有孝字作為諡號,當然就是最為合適的美名,還有一點,諡號通常都是後人評價,從漢代開始,諡號是由繼任的皇帝與手下的大臣們來商議的,很少有皇帝會在死前就安排自己的諡號,與身後名相比,這些皇帝還是希望自己別死。

    一般繼任的皇帝都是他們的兒子,這些皇帝的權力是來源於老皇帝的,他們是不會給自己的父親什麼壞的評價,否則他們作為皇帝就不孝,皇帝不孝後果就非常嚴重,畢竟你身為天下的君主,如果不是一個堅守孝義的人,那你有什麼資格要求天下人遵循忠孝思想呢?又有什麼資格要求你的兒孫們遵守孝道呢?因此大部分的皇帝就算是做樣子,也必須要做好了。拋開這些因素不談,要是他們給父親的諡號沒有孝這類的詞,就表示他們的父親德行有虧,那麼他們作為子女,也是會受到影響,可能皇位的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還有一些皇帝,他們本身就是靠著不正當手段繼位。

    其實歷來帝王家沒有什麼親情可言,孝也就是表面說說而已,可這些皇帝們總不能宣傳自己靠政變,弒父殺兄這樣成功的吧,那不等於是激勵大家像自己這麼做嘛。況且人越是缺少什麼,就越想要掩蓋這些,有的皇帝自己不符合孝義,他就不斷來標榜自己的孝,這也算是包裝自己。因此他們就算是與老皇帝們有著很大的矛盾,甚至都父子相殘,可得位之後,由於老皇帝失勢或者已經死去,對他們就沒有什麼大的影響,此時他們就會不斷給父親兄長這類的增加好的諡號,這樣也就對外表示自己家裡的親子關係非常好。

    因此只要是皇位正常傳承,大部分的皇帝死後都可以得到孝,在儒家思想治天下的古代,孝字基本上是皇帝德行考量的標準,沒人會承認自己的孝義有虧。當然,隨著儒家思想的發展,人們對於孝也有著更加嚴苛的要求,其實早期儒家思想還是非常靈活的,像孟子就曾表示君為輕,可他這樣的思想,必然是不被統治者們接納的。

    因此儒家思想也經歷過不斷的改變,裡面不利於統治的部分都被刪除。這就導致儒家思想的發展越來越畸形,在後面對於忠孝甚至有了變態般要求,很多人為了詮釋自己的忠孝,動不動就拿自己的全家做犧牲來殉國之類的,有一些人被指認為孝行有虧,就直接自殺來明志。

    皇帝們當然是不會走這個極端,可他們對於孝也就越發重視,尤其是在後來以文人士大夫為主體的政權裡面,儒家這一套就得到了進一步貫徹,甚至很多的外族政權,他們對於這套思想也很重視,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還有清朝這樣的外族統治時期,他們倒是沒有要求徹底漢化,可還是尊崇了儒家思想,並且弘揚孝義。倒不是說歷朝歷代真的就是以仁孝治天下的,很多政權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可事實證明,打著這樣旗號更加有效。

    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不僅僅是皇帝們了,大部分的臣子有能力得到諡號,裡面也都會以孝這樣的字樣為主,誰都想得一個好名聲,自然就會想盡了辦法來用好的標準來體現自己,因此孝在古代的諡號裡面是最為常見的字,不過有的皇帝他們的諡號實在太多,讀起來也很麻煩,越往後人們就越少用諡號來直接稱呼皇帝,廟號,年號這樣簡單的稱呼就用得更多。

    參考文獻:

    《古代歷史諡號由來》

    《孝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粉色系眼妝該如何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