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毅品語文
-
2 # 孟法融說教育
1.歐美的教育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大眾教育,一種是精英教育。大眾教育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快樂教育”,精英教育就是我們看到的“貴族教育”。
2.歐美的教育是透過“階層”來分化的。一種是公立教育,比如按照學區來劃分,你住在富人區你交的房產稅的一部分就會進入你學區的教育系統,因此好學區的公立教育水平也很高。當然,貧民窟之類的就會很差,因為沒錢。另一種是私立教育,這種主要看“錢”和“出身”,因為有錢你並不一定能進去,父母和孩子的社會能力和階層都是要考察的因素。比如英國的哈羅公學。
3.總結一下:歐美的教育分為兩種: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大眾教育裡面也有“優秀學區”和“糟糕學區”,這一點是看你住在什麼環境決定的。精英教育看的是錢和階層。
4.將歐美的教育模式遷移到中國:大眾教育對應著我們的“應試教育”,精英教育對應著我們的“超級名牌中學”和“國際私立高中”。但是你要知道,外國的大眾教育真的是“快樂教育”,因為學不學習老師真的無能為力,全看你自己和周圍的環境。我們前幾年老是喜歡學習歐美的“快樂教育”,其實“快樂”是一種假象。真正能出頭的孩子,學習都是“很苦”的。反而我們的應試教育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實現“階層躍遷”,因為足夠明確,也足夠簡單,只拼成績。
5.至於中國的高階教育,現在其實倒是和歐美很像。不想讓孩子高考的精英家長,很多都按照國際模式培養孩子,“精英教育”模式基本接軌。
6.總結一下:外國的“大眾教育”其實並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反倒是“應試教育”能給普通人更多機會。然而,中國的學區房制度也越來越趨近於這種教育模式,最近某些政策在打破學區房模式。再說一點,沒有“快樂教育”一說,學習從本質上就是“逆人類的”,所謂的快樂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學習本身就快樂。至於“精英教育”,已經和歐美差不多,因為我們的精英走的也是“貴族教育”模式。
-
3 # 漫步教育
歐美的教育模式是否符合中國的教育體系?現在教育界在逐漸反省這個問題。
早些年,我們否定傳統教育中紮實的基本功教學,而去推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所謂快樂教育。
實際情況是,各地在“以生為本”的名義下,開展了花花綠綠的課堂改革,而學生的雙基能力培養被弱化了。現在雙基教學又被各地教育部門重視了,評價老師教學重點在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上,而不是以前的課堂表演上。
美國的基礎教育,真正搞的是快樂教育嗎?他們的公立學校確實如此,公立學校畢業的孩子很少能有考住大學的。而他們有錢人上的私立學校,卻很重視孩子的勤學苦讀。美國的教育是階級固化的教育。窮人的孩子搞快樂教育,上完高中後很少有能考上好大學的,多數孩子直接參加工作。而精英階層的孩子接受著良好的教育,高中畢業後能不斷地繼續深造。
多年以來各方面都講改革。但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越改越好,而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教育改革也是如此。我們5000年的文明史,肯定有過人的教育經驗,決不能輕易否定。歐美的教育肯定也有好的經驗,我們可以有判斷地去學習,但是絕不能一味地去模仿。
華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讓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為了中國教育的發展,為了有特色的中國教育而一起努力吧!
-
4 # 空明山人
科舉才是中國傳統的獨特模式,現在從小學到博士後,都是舶來品。保持謙虛,提升科學素養,才是該時刻提醒自己的。
-
5 # fjwfn01
改革開放以來,已有很多經驗告訴我們,對於外國事物即不能全搬,對於國外先進的東西亦應結合國情,採取積極的吸收、包容態度,取長補短,完善自我。
-
6 # 南京金聲聲樂培訓
教學觀念不同以及生活方式不同,歐美開放性教學,注重素質綜合教育,中國還是看中文化分數成績,導致中國競爭壓力大,人口眾多導致的。
-
7 # 睿婕的育兒生活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的看待,有些事適合的,有些事不適合的,比如說他們的關於性教育方面的知識,我覺得涉獵過早。
-
8 # 觀圖不研
教育的目標是什麼?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終極目的應該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泰戈爾則說“培養學生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盧梭的論點是“教育即生長”。杜威進而闡釋道:這意味著生長本身是目的,在生長的前頭並沒有額外的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做出成就之類。
教育應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強迫青少年接受外來的東西。比如說,智育是發展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教育應使受教育者在上學階段就感受到學習是幸福而有意義的,並以此為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使人幸福。
美國的教育模式就是窮人放棄教育,富人精英教育。
美國高中頂級私立學校佔美國高中的4%,是真正培養美國精英的學校,學費一年3萬~4萬美金,學生的父母必須有錢否則交不起學費。然後是名牌公立高中,基本全在富人區,因為公立高中是靠的是地方的房產稅來支援的,那麼富人區,房價就高,房產稅自然也高,因此學校的經費就特別充足。富人區能收的房產稅肯定多過中產階級,中產階級能收到的房產稅又高於城市的貧民窟,教育的差別就產生了。
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和歐美的教育很很像,尤其是提倡快樂教育以後,有點細思極恐的感覺。
國家財政補貼教育,錢分到基層以後很大部分比例用來搞重點學校、重點班。這個重點的比例大概在5%,和美國的頂級私立學校比例差不多,也就是說財政的錢都傾斜給了這5%的重點學校。2010年清華、北大在陝西省招生,考上的學生98.9%來自於陝西省五所名牌重點高中。這就是為什麼家長們一定要千方百計利用權力、利用金錢,用各種方法讓自己的子女進入這些名校。有個說法叫三三制。1/3的學生是這些學校自己培養的“佔坑班”的學生,這些憑成績進來的佔1/3;學區房(戶籍標準)的學生佔1/3;另外,靠領導批條子進來的“條子生”佔1/3。所以你發現有2/3的學生是靠著金錢和權力進入名校的。
現在的教育改革慢慢打破的了學區房的區域不公,希望在將來可以有更多的措施來保證教育公平:比如教師輪崗,學校硬體標準化,全國一張卷一條線等等。
-
9 # 看教育EnsightEdu
首先歐美和中國的教育模式從本質上來說是不同的,歐美教育體系會更關注學生的全方面發展,除去專業課學習,還有豐富的選修課程和多樣化的興趣體育等社團。中國的教育體系更偏應試化,模式化。但是目前國際教育迅速發展也推動著傳統教育體系的改革。在近20年的國際教育發展歷程中,從最初的國際課程全盤引入,到現在的中西教育體系融合顯現出教育者想要培養真正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一代。
回覆列表
這是我幾年前寫的一篇隨筆,我覺得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一直以來,我總是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教育的真理在哪裡?鄭金洲教授講座中的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他說:“真理往往處在兩個極端之間的某個地方。”我的理解就是為人處世不能走極端,做學問搞研究不能走極端,做教育就更不能走極端,因為教育的真理也在兩個極端之間。
先從我們的基礎教育說起。基礎教育必須關注基礎,關注“雙基”的訓練和培養,可以說這是我們中小學教育的底線。因此,在中國,知識灌輸式教育大行其道,應試教育鋪天蓋地。這種教育是以犧牲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為代價的,過重的課業負擔和過度的訓練也許就是我們至今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罪魁禍首”,也許就是錢學森老人家發出那振聾發聵、發人深省的“臨終一問”的根源。於是,十年前我們提出了“快樂教育”的理念,結果是課堂熱鬧了,課業負擔減輕了,可是孩子的基礎卻一塌糊塗。
讓我們再把目光投向學生的德育教育。“嚴師出高徒”的思想並非空穴來風,它來源於我們五千年的傳統教育文化。可是完全依靠體罰,摧殘的不僅是學生的身體,更壓抑他們的思想和靈魂。於是現在的德育又走向另一個極端,“杜絕體罰與變相體罰”的約束將教育懲戒束之高閣。莎士比亞說過:“表揚建立理想,批評建立道德。”沒有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是殘缺的教育。駱東昇局長的《訪美札記》中的一個細節引人深思:一個小學生因犯錯誤而被罰站牆角——美國也有“體罰”。看來過度依賴懲罰和絕對沒有懲罰都不是完整的教育。
那麼,在極端應試和激進改革中間,在完全依賴懲罰和絕對杜絕懲戒中間,在繼承傳統和全盤西化中間,是否有一條更適合我們基礎教育的路?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們的基礎教育不僅要關注基礎,還要面向未來,夯實基礎是根本,培養能力是重點,發展思維是關鍵。做到這一點需要的不是“亂世需用重典”的極端認識,墨守成規和激進改革都不是最佳的出路。教育需要表揚和激勵,同樣需要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懲戒措施。
傳統教育與西方開放和自由的教育各有其優勢的一面,否定傳統和全盤西化都不是最好的教育。記者採訪一位華裔美國中學校長,讓他談談中美基礎教育孰優孰劣,他的回答道出了其中真諦:如果把中國和美國的基礎教育結合起來,也許是最佳選擇。顧泠沅教授說:“在中美兩國教育之間,可能存在一箇中間地帶,雙方可以基於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鑑,取長補短,用以改進本國的教育教學。尋找中間地帶是一種智慧,一種不走極端而達到集大成的智慧。”這也正應了趙中建教授的觀點——“立基點於本土,求視野於國際”。
我們的教育應該傳承優秀的傳統教育優勢,同時以國際視野豐富我們的教育理念。我們培養的人才應該內外兼收,古今貫通,文理並蓄;我們的教育方法應該豐富而富有成效;我們的政策制定要基於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認識基礎之上。總而言之,要做到這些都需要我們走研究之路,在兩個極端之間不斷探索,就會使我們逐漸接近教育的真理,讓我們一直走在接近真理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