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豈萌哲學工作室
-
2 # 小豆杉
誠謝邀請!看別人是靠眼睛,直觀,反應快,不打草稿就可以批評他人,或向他人要這樣,要那樣;看自己是靠心,反應慢,它要經歷反思的慢長過程。人們往往都有一種心理,最愛的是自己。因為他最愛的是他自己,所以總會為自己錯誤行為找到各種各樣的藉口和理由。
-
3 # 流liu西瓜
這是典型的形式大於內容的又一例證,並且將“阿Q"精神發揚廣大。他的潛臺詞:我至少在網上慰問老人家,總比連個形式也擺不出的傢伙強(竊笑)。其實,在父母眼裡,無論你擺啥譜,都是他(她)們的孩子;並不會要求兒女太多。只不過偶而聊天,見個面而已。工作真的如此忙嗎?
-
4 # 拙筆淡靜
如何看待做相同的事的人去嘲諷相同之人?
回答如下:您提出的這個問題,大概就是所謂“同行相輕”的說法吧?因為競爭而生嫉妒,同行同業的人相互蔑視瞧不起,甚至背地裡相互貶低攻掐(嚴重的還有刻意設定陷阱予以加害的)。如今實施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就有專門針對它的條款。譬如,“當事人利用自身優勢,阻礙、脅迫他人與競爭對手發生正常交易的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
說道“同行相輕”,其實還是衍生於“文人相輕”這種古而有之的社會現象。“同行出冤家”。文人與文人相互蔑視瞧不起,甚至背地裡相互貶低攻掐(嚴重的還有刻意設定陷阱予以加害)……
魏文帝曹丕的《典論·論文》中就曾專有此說: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這段文章的意思是:文人彼此輕視,自古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不分高下,然班固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臺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總是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是隻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下有俗話說:"家中有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比較典型的“相輕”說法,大概要算曹操的兒子曹植的那首《七步詩》了: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嚴格意義上說,它該是“同根相輕”了!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其實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如何“現代”,“人性”固有的一些“瑕疵”卻是亙古難變的!譬如“嫉妒”,尤其是“同行”間的嫉妒,古今的“模式”就完全一樣。
同行相嫉,同行相輕。有時它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可笑程度之重,足以令人笑掉大牙。
之前曾看到過一則現實笑話。說是一個“做假證”的在人面前貶低另一個“做假證”的同行:“你可別上了他的當!他做得再好,那也是‘假證’啊!違法啊!害人不淺的啊!”
羊城晚報今年8月曾經發過一文題為《網際網路式的“同行相輕”面臨“緊箍咒”?》。足見,現如今的“同行相輕”確已滲透到了“線上線下”。
您所說的“網路孝子教授”“手機孝子教授”,其實都屬這種範疇之人。
文人相輕,同行相輕,甚至同根相輕,無疑是一種“人性”的瑕疵。它的危害顯而易見。古往今來數不勝數的“正事兒舉步維艱”“好事沒法做好”“內耗分崩離析”“堡壘內部瓦解”……全是它作祟的結果。
-
5 # 飄落5827253310
謝謝邀請!這型別的事的確普遍存在的!因為,大千世界…什麼樣的人都有!再說,同行是冤家!愛嘲諷的人,他們看不了別人比他強、生意比他好!總是想方設法去排擠、嘲諷他人!以達到他的虛榮心!生活在別人的眼神裡,就會迷失在自己的心路上,不要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多數人是嫉妒,總會有人站出來讚美你的!謝謝!
-
6 # 逗逗也有正能量
謝謝邀請,生活中這種現象是屢見不鮮的,這些其實和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直接相關的,一個人要是內心世界太小的話,他就會習慣性的去把自己世界裡的東西進行比較,這種人一般都不會有大的作為,因為他就想一隻井底的青蛙一樣,永遠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有一點點的成功,就被自己世界裡的優越感瘋狂帶節奏,從而自我滿足,當然不排除有些人有故意譏諷人的可能,有的人心理上扭曲,見不得別人半點好,做出這種事也不少。
這種事,就像五十步笑百步一樣,認不清自己的情況,總是嘲笑別人這不好那不好,看不上別人,其實自己本身也是那樣,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雖然在數量上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意思指,看事物應當看到事物的本質與全域性,不能只看表面和區域性.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人的感官系統主要是向外的,這些官能的運用是天生的,並且也是習慣性的。哲學上說作為人首先就已經被規定為這樣來認知世界了。而要看到自己就麻煩了,嚴格地說來,看自己的看並不是用感官系統的眼睛,而是用思維來"看"即反思。也就是要在看到別人的問題時馬上能反思到自己。這顯然是對我們感知世界的自然原始的習慣能力的一個挑戰,不經過事情的歷練,專門的思辯訓練,這種反思是很難達到穩定的狀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