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村長3648

    現代化農業當然是生態優質發展道路,鄉村振興戰略主要是發展生態農業,目前生態文明建設是重中之重,一切圍繞生態戰略的發展思路,高產高效農業必須圍繞生態農業戰略為主導,讓農民即增收又保護環境,這是國家政策。

  • 2 # 潘艇觀世界

    走現代化農業,首先要考慮的是農產品的市場定位,如果是親民價就應該主推高產高效,如果是高階價格,就應該主推生態優質,雖然兩個都可以同時進行,但是主推一個方向,後期發展比較簡單明瞭,市場定位也比較明確。

  • 3 # 臻藝農科

    應邀回答。

    首先應該解決的是,搞農業能不能掙錢養家餬口的問題。

    如果不能:

    那麼,高產高效了,多收了三五斗,保不住成本,生產的越多,豈不是賠的越多,誰願意幹。

    那麼,你搞生態優質了,成本更高了,賠的更多,更有誰來幹?

  • 4 # 頭等艙花聖

    凡事不可絕對,無論農業走到哪一步,都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個是常態狀況。在溫飽無虞的前提下,嘗試並推廣生態優質化農業未嘗不可,這是“吃好”。

    一個是特殊狀況。“民以食為天”,在特殊時期,還是高產高效的效果好,這是“吃飽”。

  • 5 # 四野的

    難道農業“高產高效”就不“生態優質”了嗎?反之,“生態優質”就不能“高產高效”了嗎?很顯然這是對生態農業的認知缺陷。

  • 6 # 標峰理論評

    什麼叫現代農業?我就我的理解做一個介紹,我認為現代農業是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是一個更大的概念。從發展的要求和結果來看,現代農業我們可以用“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來理解;從建設過程和途徑來看,我認為主要體現“用現代物質條件來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這樣理解就把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從定性地角度具體化了。過去我們對現代農業有一種崇敬感,而實際上這是一個歷史程序,很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國情和農情的特色。我想,這也是這次《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重要特點。

    世界各國由於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基礎不同,選擇的現代農業建設道路也不一樣,大致可歸納為三種類型:一是“人少地多”型,比如像美國、加拿大、澳洲、俄羅斯等國,這些國家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憑藉現代化的工業基礎,優先側重發展農用機械工業,以機器代替人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透過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產量。

    二是“人多地少”型,像我們國家的鄰國日本、荷蘭等國,也包括比利時、以色列、南韓等國,這些國家主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側重透過先進的育種技術改良品種、發展農用化學工業和設施農業,透過生物技術提高單位土地生產率,以提高土地單產水平。

    三是“人地平衡”型,包括法國、德國、英國等西歐國家,這些國家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既注重發展農業機械化和化學化、提高勞動生產率,也重視發展生物技術、提高土地生產率。基於對國際經驗的總結和對中國國情的科學把握,我們國家提出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我們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我想從規劃裡以及在制定規劃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努力體現我們自己的特色。

    如果規範起來,我認為我們國家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色:

    一是華人多地少、人多水少、農業資源緊缺的實際,要求我們在有限資源的基礎上必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依靠科學技術進步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使我們能夠實現立足國內、保證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基本自給。

    二是針對中國農戶規模小、數量大、經營分散的實際,必須始終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切實轉變農業經營方式。

    三是針對中國農村生產力水平低、生產方式較為粗放的實際,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主要是透過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全面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把農業發展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四是針對中國農業比較效益低、處於弱勢地位的實際,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強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建立健全農業支援保護體系,調動各級政府重農抓糧、億萬農民務農種糧、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科技興糧的積極性。中國現代農業的建設過程是伴隨著國家給予相關政策支援的過程。

    五是針對中國破解城鄉二元體制任務艱鉅的實際,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係,堅持不懈地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轉移就業農民市民化,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六是針對中國農產品市場與國際融合日益加深的實際,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支援農業“走出去”,提供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能力。努力搞好進出口餘缺調劑,既保障國內農產品供給,又維護中中國產業安全,維護農民利益。

    七是針對中國農村地域廣、資源稟賦差異大、農業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探索各具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推動一部分具備條件的地區(比如大城市郊區、國有農場、沿海發達地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使一些行業(比如畜牧業、水產業)走在農業現代化建設前列。

    下邊我再談一下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範,推廣普及等方面己路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不能否認還存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至要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一)理論基礎上不完備:

    生態農業是一種複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援。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複雜系統中的某種組分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瞭解,但是對於這些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最佳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交叉與綜合,需要多種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自身的理論體系。

    (二)技術體系不夠完善:

    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複雜的關係。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型別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並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複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並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三)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援,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於生態農業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於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缺乏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的主動性。而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子。因為對於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於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四)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能適應要求:

    對於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資訊服務。例如,信貸服務對於許多地方生態農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於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們來說,盈利可能往往在專案實施幾年之後才能得到,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服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資訊服務也是當前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有效的資訊服務將十分有益於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並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另外,儘管必要的激勵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於開發一種機制,以使農民們自願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願、並能夠自力更生地透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對於更為重要的基層農民來說,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五)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高:

    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在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生態農業的實際情況還不能滿足之一需求,因為在一些地方,緊緊依靠種植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既為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之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式,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其中,農業的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後,華人口將達到16億人。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也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透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來實現。

    (六)組織建設存在著不足:

    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組織建設是一個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指出的那樣,新的挑戰和問題的綜合與相互依賴的特徵,與當前的組織機構的特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這些機構往往是獨立而片面的,與某些狹隘決策過程密切相關。中國當前的生態農業,也同樣存在這種組織建設的不足。

    (七)推廣力度不夠:

    雖然生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政府也較為重視,但仍然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推廣。101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縣與全國相比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因為從總體而言,沉重的人口壓力,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農業的面源汙染在許多地方還十分嚴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體和大氣汙染、森林和草地生態功能退化等,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的生態農業試點,還只不過是“星星之火”,還沒有形成“燎原”之勢。

  • 7 # 智慧休閒養老服務融資

    這個提問好,是讓人們吃不飽,還是讓人們吃的安全?這是個問題嗎?不知道《相對誰》嗎?為什麼只能是非此及彼呢?多學習一下有好處

  • 8 # 西門白甫話三農

    首先,提問者將高產高效和生態優質對立起來是不科學的,高產高效和生態優質之間不是對立關係,而是根據當前實際誰優先發展的問題。另外,高產和高效可以用高效來概括,因為,不高產,哪來的高效?生態和優質也可以用優質來概括,不生態也就談不上優質。我認為,根據中國國情,高效和優質優先發展的順序應該是:高效、優質。在保障高效的前提下追求優質。

    為什麼要把高效放在優先發展位置呢?建國初,華人口只有5億4千萬左右,但到1980年就達到9.8億,三十年增加了近一倍。儘管立即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但到上世紀末的1999年,仍然增長到12.5億,2017年達到13.9億,現在預計超過14億。.如今,由於老齡化問題,國家又放開二胎,預計到2030年,華人口要達到15億左右,而我們的耕地不僅沒有增加,反而一直在減少,從過去的20億畝減少到18億畝,如果不是國家死守18億畝紅線,恐怕已經減少到15億畝了。18億畝耕地要養活15億人口,人均1.2畝耕地,如果不保障高產,就會餓肚子。

    華人經歷過飢餓的年代,深知飢餓的滋味。過去正是因為畝產太低才吃不飽,因為平均畝產只有200斤,所以,雖然人少,但糧食依然不夠吃。改革開放後,分田到戶,生產積極性高了,種子優良了、化肥、農藥使用多了,特別是袁隆平高產水稻的出現,糧食產量迅速增長,1984年,糧食總產由1978年的3億噸增加到4億噸。2013年,增加到6億噸,2018年,增加到6.5億噸,2019年突破歷史最高紀錄,達到6.64億噸。每年國庫儲備糧達到2.8億噸。現在,除了大豆需要大量進口外,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主糧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放鬆高產高效。

    再說優質。中國的糧食雖然夠吃,但質量卻不是很高。一是大量的使用化肥農藥,生產的糧食質量不高。二是由於生態農業投資太大,綠色有機糧食成本高價格高,大多數人收入還太低,根本吃不起有機食品,有機農產品消費市場還不成熟,一直髮展緩慢。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隨著人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肉、蛋、奶類副食增加和主食消費的逐漸減少,人們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消費會不斷增長,生態農業就會快速發展,那時候,我們就會更加重視農產品的質量。

    總之,根據中國國情,權衡利弊,至少在目前我們還要優先保障糧食生產的高產和高效,絕不能讓華人的飯碗掌握在外華人手裡。

  • 9 # 安徽農牧

    無論是高產、高效,還是生態、優質,只要選擇好一項就非常優秀了!我個人認為,現代農業需要現代氣息,不要把科技興農掛在嘴上,要付諸於行動上,只有科技助農,才有發展。改變靠天收的尷尬現實吧!

  • 10 # 杭進花果山種植基地

    我是一個農民,現在也是在做農業種植養殖,在現實生活中 ,我需然被人看不上的窮苦人,但是我自豪,因為我不像那些看上去高大上,在城市買房買車,而每年還惦記國家救濟補貼。我的農產品需然不值錢,但是它能保證一部分人一日三餐吃的問題。

    作為農業生產,我認為是絕對不能盲目的追求高利潤高產量的只能追求高質量才是上冊,農業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生產百姓一日三餐吃的東西。如果一旦農業種植養殖質量出了問題,它是會直接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的,人畢竟不是工業上生產出來的東西,人一生只有一次,一旦身體垮下死了是不會在活過來的,工業上如果這個產品做壞了,我們可以在利用它從新做,人一旦吃的農產品質量有問題,死了是不可能在活過來的。所以我個人認為不能盲目的高科技的現代化農業發展生產的。

  • 11 # 老墨汁

    我們現代化農業應該走既要高產高能又要生態優質化袁院士科研的道路。

    化工農業,特別是農藥化工大規模的使用,確實是飲鴆止渴,遺害無窮。這是對自然界生態鏈的投毒,也是對人類隱形的禍害。雖然化工農藥消滅了一種害蟲、一種野草、摧紅了水果、脹大了果實,但是生態食物鏈就斷掉了一條又一條;人類健康受到嚴重危脅,人們就會多病、傷身和損財。己經明擺著殘酷現實,不是己經告訴了我們每一個人嗎?

    袁隆平院士的水稻高產科研成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他的科研精神值得我們宣揚和光大。走有機化為主要的科研道路,才能利國利民,給中華民族留下健康的生態和體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是準大一新生,想要留學的話,何時學雅思託福最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