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城市密碼
-
2 # 亦有所思
個人以為,這是兩種不同心理。
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是心理層面。指的是虛榮心的滿足,甚至是炫耀。也就是說是一個人需要被認同的潛在心理。這和古住今來,每個成功人士都相同。比如學者,比如高官,比如名流,他們動不動就回到母校,或者回到原來的工作單位,這些就是赤祼祼的是明證。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情感層面。指的是對回憶的糾結。甚至是害怕。也就是說是一個人面對從前面對回憶的矛盾。當然,這和本人功或未就有很大關係,如果混得好,那麼就是虛榮心戰勝了情感。如果混得一般,或者不以炫耀為目的,那麼,那麼這種“怯”所體現的就是患得患失。
因為人長久沒有回到故鄉,在臨到故鄉之前,難免會在腦海裡產生一些畫面,關於故鄉的畫面,人,事,物,景。甚至一些相聚的畫面。越是這樣,越是害怕事實與自己的想象不符,害怕故人不相識,害怕物是人也非,甚至害怕物非人亦非,害怕想象中的熱情變成冷淡,疏離,甚至是陌生。擔心印在記憶裡的畫面變得殘缺不全,從而只能留在記憶裡。
一別經年,沓無信訊,年華逝去,物人兩非。
教人如何心裡不生怯呢?
個人以為,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肯定是混得好,而且存在炫耀的需求。但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和是否混得好並無直接關係,因為這個主體,是帶著情感需求回到家鄉的。
也就是說,富貴還鄉,側重於慾望。近鄉情怯,傾向於感情。
-
3 # 青龍潭的二少爺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句話不用過多解釋,按字面理解就行,就是說一個人發財了,當大官了,如果不回農村老家去顯擺顯擺,光耀一下門楣,就跟穿著一身名牌走在黑燈瞎火的夜裡一樣,誰也看不見!
後一句出自唐詩《渡漢江》 ,這就需要聯絡整首詩來分析作者為什麼離家越近內心越膽怯。全詩為: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什麼意思呢?詩人被貶斥蠻荒,因為路途遙遠,家裡的書信也收不到,家人音訊全無,這麼多年過去了,家中父母身體還好嗎?老婆沒有改嫁吧?孩子還認我這個爸爸嗎?多年沒有聯絡,現在終於要回家了,心中的感情很是複雜!眼看著就到自己家村口了,遠遠的過來一個人,看那走路姿勢好像是隔壁李大爺家的二兒子狗蛋兒啊,要不要給他打個招呼?
詩人內心很是忐忑,萬一從他那聽說一些不好的訊息怎麼辦?比如老人離世了,自己被綠了,兒子改姓了等等,越想越害怕,乾脆,啥也別說,啥也別問,先回家再說吧!
-
4 # 半卷
《渡漢江》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從詩歌裡能看出來,前兩句看出來,作者遠離家鄉,客居嶺南,連與家人的書信都斷絕了,歷經春夏秋冬,時間、空間都在這裡十個字裡表達出來。後兩句,看出來作者好不容易回鄉了,那種感情是“怯”,又希望得到家人的音信,又怕得到這音信。在外時候,家鄉是人心裡最美的地方,真的要來到家鄉又會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害怕家裡親戚朋友有了什麼變故……所以,並不“敢”去問家鄉路邊的行人。這是字面意思,下面看看詩歌的背景。
作者是宋之問,宋之問詩歌在歷史上評價很高,但是,人品不好,曾經想做武則天的面首,只是因為口臭才沒有做成。更有殺人奪詩的惡名。而這首詩歌的背景,我們來看看。
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謂蘇武、李陵也。——《新唐書》宋之問為了仕途攀附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宋之問甚至給張易之段溺器(廁所用具,不解釋)。所以,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諸人必武則天退位的時候,宋之問作為依附之人,也是被髮配了,發配到了瀧州。後來,一番折騰,偷偷逃回來了。他是這種心態。
於時張易之等烝暱寵甚,之問與閻朝隱、沈佺期、劉允濟傾心媚附,易之所賦諸篇,盡之問、朝隱所為,至為易之奉溺器。及敗,貶瀧州,朝隱崖州,並參軍事。之問逃歸洛陽,匿張仲之家。你想想一個人,在外呆了很久,混的不好,突然回去了,又想家裡人認識你,大家還記得你,又想大家最好別認出來,要不然親人“噓寒問暖”時候,才發現自己並沒有什麼成就,羞於見人。所以是“怯”一個詞。這兩句,大概就是這樣一種心理吧?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情感吧?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
-
5 # 傲世萬年雪
讀懂宋之問“近鄉情更怯”的真正含義,還要說一下故事背景,公元705年武后退位,隨即其親信張易之等倒臺,由於宋之問與張易之關係密切,被朝廷貶謫到了嶺南,宋之問不堪其苦,於次年秘密逃回洛陽,這首詩就是回來的路上,在漢江口有感而發的詩作。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的中心思想就是思鄉,但是能夠感受到作者的矛盾心態,按照常理既然馬上就要到老家,見到來人肯定會急切的打聽家鄉的訊息,然而作者卻離家越近越感到膽怯,連過來的行人都不敢問,其實故事的背景已經說明了一切。首先宋之問這次是以帶罪之身逃回北方,如果被發現會罪加一等,宋之問偷偷摸摸的逃回來,本來就不是什麼光彩的事,馬上就要到家了,路上說不準就有人認出他來,他如果見到人就問東問西,被人發現,告發了怎麼辦?
其次宋之問已經離家一年多了,古代通訊並不發達,家裡的情況一無所知,宋之問日夜思念家人,擔心家人是否平安健康,是否會因為他的事受牽連,一切的一切他都不敢想,心理上想知道,但是本能的又予以拒絕,這本來就是一種正常人的心理狀況。所以說這次回鄉宋之問既不是榮歸故里,也不是在外混的不好,而是遭到貶謫,偷偷潛逃回鄉,在這首詩裡充分表達了宋之問的矛盾心態,一切看似不合理,卻真實而又情真,不愧是一大才子。
宋之問雖然文學成就相當高,部分詩篇也感人肺腑,情真意切。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宋之問攀附武后的男寵張易之,對其極盡諂媚,加上宋之問因詩殺親、出賣朋友,人品齷齪至極,宋之問也沒有什麼好的運氣,跟誰誰倒,最後被賜死,這就更加證明了人在做,天在看的道理,你說呢?
-
6 # 北方融媒
項羽自卑衣錦還鄉 之問愛民急見父老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是項羽狹隘、短視的心理,因缺乏戰略佈局、長遠眼光而導致自刎烏江。不過,留下了“衣錦還鄉”的成語,算是對中國文學的一點貢獻吧。
與項羽“衣錦還鄉”形成鮮明的對比的是宋之問的“近鄉情切”。宋之問的《渡漢江》全詩是這樣的:“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我對“近鄉情更怯”的“怯”的解讀是緊張、急切,不是膽怯的意思。古詩文有通假一說,“怯”應為“切”。從今以後,應將“近鄉情切”列為成語,哈哈哈!
宋之問被貶廣東,家中音信全無。是不是連累家人,家人是否健康平安……這一切都是他最關心的問題。所以,快到故鄉的時候,他就特別緊張,以至於不敢問同鄉家裡的情況,那種急切想回家見親人的心情表露無一。
而“無顏見父老”的不是宋之問,他恰恰是想見到父老鄉親,看看他們的生活怎麼樣?項羽則因自卑的心理、狹隘的格局,不僅無顏見父老,還丟了大好江山,只能自殺。
-
7 # 舒遅
這個問題必須得從宋之問的人品說起。
唐朝宋之問,都不忍心說他是詩人,會玷汙了詩人這倆字。話說這人總覺得自己很有才,所以搭上了武則天,想成為其面首,但因為口臭被武皇義正言辭的拒絕了。
武則天死後宋之問被中宗給貶到了瀧州,然後這個生性對權利愛的早已喪失了尊嚴和底線的人逃跑了。
逃到老家不遠的山西汾州時,他寫下了這首詩: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意思是:家人中斷通訊已經很久了,現在離家很近卻又膽怯,不敢向別人打聽家裡的事。
他自己的意思應該是沒混好,非常狼狽所以才會情怯,但別人都覺得他品性太差,所以根本無言見到家人。
-
8 # 納蘭談史
有這方面的原因,混的好壞不是看表面的世俗形式而是按照自己的標準來評判的。
早在秦朝末年,項羽完成功名大業後重返家鄉並稱西楚霸王天下歸服,然後榮歸故里彰顯榮耀,也滿足了心裡的虛榮感。數年後劉邦稱帝同樣大張旗鼓的回到了自己的農村老家,並且給予免除了全縣的徭役賦稅,被稱為史上最壯觀的回鄉記。
同樣是歸鄉,都想著大富大貴榮歸故里讓鄉里鄉親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績,讓別人去尊重誇耀自己。而宋之問被流放嶺南後心裡是極度自卑的,自然會有近鄉情更怯的感慨,混的不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人品被別人去指指點點讓家人抬不起頭,是害怕回家被別人去評論的。
回覆列表
史載宋之問有口臭,武則天曾經親手組建過一個叫作 “北門學士”的由文章高手組成的智囊班子,為其著書、出謀劃策,個個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宋之問求為北門學士無非想擠進這個御用班子以效忠武后,但是宋之問雖然文章一流,但武后嫌他有口臭,因而未能入選。
其實選人才又不是選男寵,除非宋之問的口臭相當嚴重。因此,當他回家時,可能也不意思“問來人”了,因為張口問人,怕又把家鄉人給臭到了——連武后都臭到了,可見不是一般。
再則,宋之問的人品在唐代詩人中屬於比較差的,最大的公案就是他”殺人奪詩“。與他同時代一個著名詩人叫劉希夷,有一個相當出名的詩《代悲白頭翁(一作“白頭吟”)》,就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那首。宋之問和劉希夷相傳是甥舅關係,相傳宋之問看到劉希夷寫出這首詩時想佔為己有,將詩中的“洛陽女兒好顏色”“應憐半死白頭翁”“惟有黃昏鳥雀悲”三句換了五個字,改為“幽閨女兒惜顏色”“須憐半死白頭翁”“唯有黃昏鳥雀飛”,其他詩句完全一樣,就要搶來冒充自己所寫,據說劉希夷本來答應給他的,後來又反悔了,最後宋之問陰謀用石頭將劉希夷殺了滅口,可見人品差到了什麼程度。
當然,口臭也好,殺人奪詩也好,無論是傳說還是史實,都說明了宋之問的人品口碑不良,才會有不好的傳言流傳千古。不難看出,宋之問雖然做了官,但是還是一個小人。小人的特點是就是心虛,不敢正視來人。所以,當他回家的時候,”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心理就比一般人還要重。你想,他歸鄉時見到老鄉,一慮自己官小財少,二慮自己乾的壞事不少是否被人知曉,三慮口臭是否燻到來人。能不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