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映像機

    與其說明朝文官集團強大,不如說明朝本身就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明朝的倭寇之患,以及後來邊境的韃靼侵犯等威脅中看出。相比較元朝,明朝對於文人還是十分重視的,哪怕他們進諫的話讓皇上不高興,一般也只是責備或者降職,從來不會殺死他們。

     

    而且明朝具備極其完善成熟的科舉制度,也為文官集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力軍,後浪推著前浪,生生不息。從中央到地方,權利基本都集中到文官集團手裡。

     

    明太祖朱元璋曾留下“不殺讀書人”的傳世訓言,因此後來的皇帝都謹遵這一教誨,對讀書人都十分看重。再反觀武將的下場,就不一樣了,像明末大將袁崇煥,抵禦清軍入侵立下赫赫戰功,卻因為崇禎聽信了讒言,最終竟被凌遲處死。

     

    導致明朝晚期的局面是:文官集團與皇帝鬥,與宦官鬥,與武將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到最後鬥別人已經沒有激情了,開始跟自己鬥,文官黨爭,齊黨,浙黨。閩黨等,各個黨派真是爭奇鬥豔,當各地都在打仗,而文官在自己鬥自己,鬥著鬥著,把大明鬥亡國了,皇帝鬥上吊了。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見解,望採納!

  • 2 # 初三歷史書

    只要是說起明朝,文官集團永遠都是一個繞不開的環節。那麼在明朝時期的文官集團究竟有多強大呢?比如說萬曆皇帝朱翊鈞,他想要改換太子,但是因為不合乎禮法,文官們便不同意。就這樣僵持了二十幾年,皇帝都毫無辦法,甚至乾脆不上朝。那麼,明朝的文官集團為何會這麼強大呢?其實這件事情解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在明朝時期,絕大部分的學子都受到了朱熹的影響。受到朱熹影響最大的結果就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也就是氣節。

    在明朝時期文官們是非常有氣節的,即便是死也要把事情和皇帝說明白。一旦出現了進諫或者是死諫的情況,不管皇帝妥協還是因此大怒懲罰了該名官員。這位官員的名聲都會節節高升,哪怕是因為這件事情丟了官也很快會被官復原職。相反的,如果哪個官員一直順著皇上的意思來,那就會被文人認定為有失文人氣節,在朝中也絕對會被同僚擠走。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一個人不怕死皇帝可以不理。但是滿朝的官員如果都不怕死的話,皇帝也是沒有什麼辦法的。那麼皇帝真的沒有什麼辦法嗎?其實並不是的,縱觀明朝歷史,有兩種辦法能夠解決文官這種牛皮糖的行為。

    第一種就是朱元璋和朱棣的做法,那就是殺。皇帝說了算,你們文官如果敢不聽或者是多說一句,那就直接殺。死諫之類的也是一樣,你死諫那麼你就去死。在這樣的手段下,文官們自然不敢前赴後繼的去死。

    第二種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做法,那就是不理你。不管你說什麼或者是做什麼,朱厚照採取的方式一向是置之不理。正德皇帝其實一直都是非常賴皮的,比方說有大臣死諫,按理來說要麼妥協要麼懲罰,但是朱厚照卻別出心裁的“以死拒諫”。你以死來勸誡我,那麼我也以死來逼你不要勸誡我,這就是正德皇帝的做法。在這種時候,文官集團就顯得不堪一擊了。

    但在明朝也僅僅只有這三位皇帝能夠如此做了,絕大部分的皇帝從小都是接受儒學教育長大,禮法也緊緊將其禁錮住了。在明朝絕大部分的皇帝還是非常要面子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文官集團能夠制衡皇帝的原因。

  • 3 # 歷史不退貨

    明朝的文官集團其實脆弱不堪,之所以表現強大是因為皇帝因素!

    明朝初年的文官就已經出現集團化,比較知名的有李善長的淮西派以及劉基(劉伯溫)的浙東派,他們的爭鬥對明朝初期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在當時的皇帝朱元璋看來不過是跳樑小醜,不管他們派系的人才再多,人與人之間多麼團結,在老朱的屠刀下照樣不堪一擊。

    明朝的文官集團當然也會對皇帝造成影響,明武宗朱厚照以跳脫而出名,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甚至跑到關外同蒙古幹了一仗,但在文官集團的制約下很多事情還是放不開手腳。而到了嘉靖年間,嘉靖想要給生父上諡號,卻因為文官集團的反對,足足鬥爭了好些年!當然,最終的結果還是以嘉靖的勝利而告終,三朝老臣楊廷和下野,其所代表的文官集團土崩瓦解。嚴嵩是嘉靖年間的“權臣”,一度壓得其他勢力抬不起頭,小到雞毛蒜皮,大到軍國大事都要經過嚴首輔的點頭,但卻因為失去了嘉靖的信任,頃刻間一切榮耀蕩然無存。

    明朝文官集團最鼎盛時期是在隆慶、萬曆年間,隆慶表面上做了六年天子,但真正治理國家主要靠徐階、高拱一班文官,到了萬里初期首輔張居正把持朝政十年,萬曆後期三十年不上朝也是因為對文官集團的妥協。

    到了明朝後期,東林黨把持朝政,然而後來的天啟哪怕是個木匠皇帝,但因為重用宦官魏忠賢,照樣把這幫文官收拾的服服帖帖。文官集團強大嗎?在專制時代,能夠稱得上強大的只有一位,那就是皇帝!文官想要取得自身利益以及政治上的抱負,只能透過“利用”皇帝來達成所願!明朝的很多皇帝都能把握這種尺度,唯獨崇禎被文官耍的團團轉,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 4 # 教育之兮

    分析其根本原因,成也帝王,衰也帝王!明朝建立時,朱元璋為限制武將權力,提高了文官的權力,又為了限制文官權力,又成立了錦衣衛、東廠。一句話,帝王的平衡之術才是王道!

  • 5 # 冷兵器研究所

    明朝所謂的文官集團,一開始是當年明月的書《明朝那些事兒》裡面,著重渲染的一個概念。所謂的文官和集團,本身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文官在中國歷史上泛指文職官員,也就是科舉出身或者廕襲的官員,但是集團則是一個虛指。由於民國時期的學者普遍引入西方的分析方法,所以也就產生了各種歷史意義上的“集團”。比如所謂的關隴貴族集團,三國時期的劉備集團,曹操集團等等。但是實際上,這些集團都是由一個一個的人所組成的。換言之,所謂的“集團”,一定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脫離了人,就沒有集團。

    所謂的文官集團,就是由一個一個的文官所組成。但是眾所周知,明朝的文官,本來就是黨同伐異,所謂“明亡於黨爭”。文官之間本身就有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而很多人往往忽視這一點,或者認為“如果你覺得文官不是鐵板一塊,維護自己利益,那就是小學生看法”,但是實際上把文官認為都具有相同利益,或者維護相同利益才是天真的小學生看法。

    具體在整個明朝歷史上,所謂的文官集團,往往是一某一黨的形式出現,比如嚴嵩的嚴黨,後期溫體仁的溫黨等。這些朋黨,也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稱得上某種“集團”,但是他們的存在都是為一個人或者某種利益服務的。也就是說他們不是概念性的存在,而是利益性的存在。如果失去了共同利益,那麼這個集團也就不復存在。比如嚴嵩倒臺之後嚴黨也就垮了。所以說網路上所幻想的那種,文官集團就是朝廷上所有的文官都是一個語調說話,這在明朝幾乎是不存在的。

    在明朝,除了因為明憲宗時期的喪葬禮儀和嘉靖帝時期的所謂“大禮議”事件,以及後期的所謂“爭國本”以外,朝廷中大臣集團對抗皇帝的事情幾乎不存在。而在中國歷史上,能讓朝臣集團對抗帝王的問題,其實都是這樣看似無聊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核心就是觸動了所有讀書人的共同利益——禮法。整個封建王朝存在的意義就是維護禮法,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這一點現代人根本無法理解,即便六部之中吏部是最為權重,但是禮部是宰相所出,就在於此。所以實際上所謂的文官集團,不如說只有一個核心命題,就是科舉與禮法集團,更為恰當一些。

    但這也是中國古代統治的癥結所在,大量的社會精英和國家資源都浪費在這些僵化和無實際意義的撕逼之上了……

  • 6 # 心向青山

    中國的文官集團產生於宋朝,緣於世家大族的消亡和科舉制的大興。

    歷史上最強大的文官集團同樣也在宋朝,“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宋朝政治的真實寫照。

    但同樣是以文抑武,實行文官體制,大明的文官集團遠遠不能與宋朝相提並論,其原因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明初宰相制的廢除。

    明末思想家黃宗羲曾言:

    有明一代政治之壞,自高皇帝廢宰相始。

    從明朝開始,中國不再有宰相,也就是說制衡皇權的相權不復存在了,六部直屬於皇帝。沒有相權,文官集團再拗,除了挨板子、被廷杖,沒有任何抗衡皇權的能力。

    一般來說,做皇帝是要享樂的,不是為了一天到晚處理奏摺的。於是明朝的皇帝就想到了一個辦法,設立內閣,將“票擬權”交給閣臣,出出主意;然後把“批紅權”給太監,也就是簽字同意權。

    所以,內閣和太監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皇權的延伸,皇帝可以隨時讓他們滾蛋,強如嚴嵩、魏忠賢也一樣。內閣不能掌管六部,這就是內閣與宰相最大的區別。

    嘉靖和萬曆二十年不上朝,同樣可以掌控朝政,沒有一個文官可以威脅皇權。明末,崇禎帝由於對內閣不滿,17年換了50個閣臣,文官們拿什麼來制衡皇帝?

    從中國古代整個歷史發展趨勢來說,皇權一直在增強,相權一直在被壓制、轉移、分權,直至明朝廢除宰相。從此,中國真正進入了君主專制時代。

  • 7 # 泡麵侃史

    明朝整體情況

    明朝和宋朝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官集團發展的一個巔峰時間,文官集團的權利可以說是達到了權利的巔峰時代。

    甚至有的時候,一些文官集團的權利超過了皇帝,對於一些皇帝的抉擇,甚至是可以否決的。

    這在其他時代可以說僅僅有個別的時間是可以的。但是這種情況可以說是橫貫了兩個王朝。

    但是,實際上對於明朝來說,文官集團是非常的特殊的,因為對於明朝來說,文官集團的主要的力量是由內閣組成的。

    但是內閣又是天下文官的勢力的代表,可以說內閣的話語就是天下文官的勢力的代表的能力。

    所以明朝就是出現了一個文官勢力的巔峰時代,出現了張居正,高拱等等這些以文官為勢力的代表勢力。

    明朝的文官勢力的代表

    明朝首輔張居正出現的時候,當時的皇帝還是年紀比較小的。所以作為權臣的張居正基本是把持了整個朝政。甚至作為大臣的張居正還和皇帝的母親傳出了緋聞。

    (圖為張居正的畫像)

    但是當張居正死了之後,萬曆皇帝卻是把張居正的全家滿門抄斬,甚至當時的很多為張居正求情的文官也是被殺了。

    從張居正的死亡來看,可以看得出來,明朝是一個非常的典型的君主為主的國家,也就是大家現在經常說的一人之下。

    任你再厲害,只要是皇帝看你不順眼,那麼你就完了,任你黨羽再多,也不行。

    明朝文官制衡皇帝的武器

    明朝的官員可以制衡皇帝的一個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以死名狀,這是一個非常的有意思的情況。

    很多的明朝的文官因為覲見被皇帝處死的話,非常的開心,他們認為他們有機會青史留名了。

    這也是導致皇帝不敢動他們的主要的原因。大家可以查詢一下明朝因為覲見被處死的文臣基本是沒有的。

    (圖為張居正造就的萬曆中興)

    這也是文官集團的強大的原因,還有就是文官集團了以制衡皇帝的主要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考試卷為什麼要分A卷和B卷?A卷和B卷的題目和題序是一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