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升湯谷長清
-
2 # 穿過歷史的迷霧
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華人口總體上呈減少趨勢,從5300多萬減少到4000多萬,具體有以下原因:
一、東漢末年開始,中國進入長期分裂和戰亂時期。由於戰爭頻繁,導致人口大量減少。人口的分佈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黃河流域本來是中國經濟政治中心,由於遭受戰爭的摧殘,人口嚴重耗減。史書記載關中地區經過董卓之亂,“長安城中盡空,並皆四散,二三年間關中無復行人”。洛陽附近,“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從洛陽至彭城的黃淮平原上,經曹操、陶謙之戰,“墟邑無復行人”。
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地區人口南遷,南方經濟得到開發,但從現在魏蜀吳所控制範圍內的人口統計,大約有3000萬,這跟東漢極盛時期的人口數約減少50%左右。
三、到了隋朝統一之前,公元581年,北周的最後一年,全國的登記人口是900萬左右。當然這個數字並不準確,因為戰爭導致人民流離失所,政府很難掌握確切的人口資料,但從這個資料中可以反映出,隋朝統一前的人口比之魏晉南北朝是大量減少的。
-
3 # 249的歡哥
東漢經過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史書記載,“天下太平,百姓殷富”。到了第四代皇帝漢和帝,東漢國力達到鼎盛,人口達到5300萬。漢安帝時期,發生羌族起義和災害,使得東漢國力受損,此後開始走下坡路。之後,只有漢順帝、漢桓帝和漢靈帝在位的時間比較長,在漢桓帝永壽年間(公元155-157年),東漢的人口達到頂峰,官方統計是1067萬戶,5648萬人。(有學者認為,東漢頂峰是人口應該達到6500萬,這裡我們不討論。)1000萬戶是什麼概念呢?唐朝最鼎盛時才960萬戶。
二十多年後,黃靜起義爆發,此後的歷史大家都很熟悉。從公元184年到公元220年,長達36年的軍閥混戰,人口銳減,說是十室九空也毫不誇張。最嚴重的時候,全華人口可能不足600萬。所以曹操在《蒿里行》中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三國時期,短暫的穩定,全國的人口都有所增加。先說蜀漢,劉焉選了一塊風水寶地,遠離中原戰亂,然後傳給劉璋。父子兩代人,勤勤懇懇為劉備打工,天天盼著劉備來接收,劉備來了之後,一翻戶口冊,傻眼了——人口90萬。一直到公元263年蜀亡,蜀漢的人口也才94萬。吳國好一點,公元280年亡國時,人口達到了230萬。在三國時期,吳、蜀兩國加起來都沒有魏國的國力強。魏國有440萬人口。
公元263年,魏滅蜀,兩華人口加起來才537萬。一直到公元280年,全華人口才1616萬。此時離東漢滅亡已經整整過去60年。
西晉是大一統的王朝之一,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公元316年,西晉滅亡,中原再次進入混戰。之後衣冠南渡,南北分治,南方的人口有1050萬。
北方經過十六國混戰,中原人民開始南遷,南方相對穩定,經濟得到發展,東晉末年,人口達到1746萬。
東晉時期的北方正是十六國時期,中原混亂不堪,一直到公元352年以後人口才恢復到1800人左右。此時的南北人口數量相當,全華人口應該在3500萬左右。
南北朝時期,北魏統一北方之後,中原地區穩定,戶口達到500多萬戶,人口3000多萬。後面北方的人口一直維持在2500萬以上。
南朝的人口一直都是在2000萬左右,梁武帝時期達到2100萬,南陳人口最少,到公元589年,亡國時,僅剩240萬人。
開皇9年,隋滅陳,全華人口是3600多萬,大業5年(609年),隋朝人口達到頂峰,907萬戶,人口4685萬,基本達到漢章帝在位時期的水平,可惜十年之後,隋朝滅亡。
-
4 # 緣分追逐
看了一下秦朝人口統計的一些文章,秦朝到統一人口有幾種說法,多的說有2000萬,有的說還有4000萬,但都說了至少有上千萬人口,秦朝經過那麼多殘酷戰爭都還有上千萬人口,可是晉統一怎麼只有1600萬人口,東漢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萬,人口5648.6856萬。從5600萬減到1600萬,少了4000萬人口,真是有點不可思意。
其實原因大約有以下幾個:
看了一下秦朝人口統計的一些文章,秦朝到統一人口有幾種說法,多的說有2000萬,有的說還有4000萬,但都說了至少有上千萬人口,秦朝經過那麼多殘酷戰爭都還有上千萬人口,可是晉統一怎麼只有1600萬人口,東漢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萬,人口5648.6856萬。從5600萬減到1600萬,少了4000萬人口,真是有點不可思意。
而東漢末年時期就不行了,首先是人民溫飽問題沒有解決而爆發黃巾起義。由於發生在農業發達地區,且範圍廣、持續時間長,農業遭到毀滅性打擊。隨後董卓入京,禍害了最富庶的洛陽及近幾,死了幾百萬人。李傕郭汜交兵關中,又把第二富庶的關中搞完了,死了幾百萬。較為發達的中原本就天災不斷,又由於黃巾起義和西涼野蠻人的人禍敗家之後,已經成了大廢墟。此後軍閥混戰、為抱持軍隊規模而導致人民口糧有限、穩定與發展前景堪憂,進一步加劇了人口的減少。
古代人口基數小,出生率高但死亡率更高,所以人口增長很緩慢。自曹丕九品中正之後,門閥開始崛起,各種豪強侵吞隱瞞官方人口貌似是很正常的情況,所以統計上來說,可能不太準。
其次三國時期屬於時代的大動亂,戰爭不斷,人民百姓不能安居樂業,生活難以維持,自然人口比較少。農業的崩壞和社會的不穩定是導致人口銳減的關鍵因素。通俗點說,人都吃不到飯,還顧得老人小孩?還考慮生孩子?自己都沒地兒安身,我拖家帶口遷移?娶個老婆先生個孩子?
另外,東漢末年,自然災害瘟疫頻發,饑民遍野,餓死病死者無數,婦幼分娩及嬰兒死亡率極高。
三華人口增長速度也算最快的時期,應該是蜀國滅亡後的三國晚期,到西晉太康之治的這段時期。在西晉武帝時代,中國的人口總數,已經回升到了1600萬。之所以有此規模,一來經過長期的對峙,三國的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另一個原因,就是三國滅亡後,透過重新清查戶口,查出來許多被隱瞞的人口和土地(用來逃稅)。西晉早期為了保證國家財政收入,採取了“重新入籍”的政策,即各地原本的戶籍作廢,重新由政府進行統計,同時減免賦稅。許多逃亡的農民,重新入冊,這樣一來,人口也就大大增長了。東漢末年中國戰亂造成的創傷,因此漸漸癒合。
-
5 # 簡單宇宙M
很多朝代都做過戶籍普查,當然也會有很多不在籍人口,這是我們不清楚的,所以只瞭解在籍人口。
漢末未打時,5600多萬。
三國滅亡時,三國共800多萬。
西晉太康元年,1600多萬。
南北朝:
南朝宋武帝,約2000萬。
梁朝,約2100萬。
陳宣帝時,恢復到2400萬。
北朝孝明帝時,總人口3000多萬,但裡面很多不是漢族。
隋朝開皇時期,4400多萬。
唐太宗貞觀時期,1200多萬。
-
6 # 萬安大谷
東漢末年,華人口究竟有多少,找不到準確資料。只是找到了東漢中期,永元17年時期的資料是:包括西域都護在內,共計5325萬。
魏晉南北朝時的人口為:三國志記載,蜀亡時有九十幾萬人、吳國是兩百多萬、魏國九百多萬,加起來就是1200多萬。兩者對比相差4100多萬。這都是東漢末年軍伐混戰和三國戰亂不止的結果。
-
7 # 星弦渡
三國競爭的人口與經濟支撐。
曹魏總人口440多萬,常備軍20多萬,民兵比例20:1,依託於安置流民增加自耕農和半耕半軍的屯田經濟。曹魏保持了最強的軍事-經濟迴圈模式,類似於南北朝的北齊,但後者沒能穩定流民經濟。蜀漢總人口90多萬,常備軍卻達20萬,民兵比例9:1為三國中最高的,按一般的小農經濟應該無法支撐即使是天府之國。因此,它發展了鹽業和蜀錦手工-商貿業進行補充,這點類似於戰國時期的趙國。這也是諸葛亮北伐首要任務不是突襲長安而是先攻隴右以確保河西走廊的貿易商道,以戰養戰。並且,不是以攻代守,而是要持續增加人口、土地、市場(其收孟獲也是為此),以降低民兵比例擴大經濟基礎,可惜天不假年。孫吳總人口230多萬,常備軍也有20萬,民兵比例11:1,雖略好於蜀漢,但經濟壓力也不小,主要靠屯田和向南擴張開墾,但受制於地方門閥勢力(曹魏提拔士族和安頓流民打破門閥制約),成效有限。
由於以上軍事-經濟格局三個國家均未實現突破,因此最終還是接過曹魏模式的司馬政權依靠勢力積累趨勢,以強吞弱實現一統。
回覆列表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分裂、大動亂時期。如果從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的220年算起到隋文帝滅陳統一的589年,總共是369年;如果從東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關東諸鎮討伐董卓算起,則是整整的400年大亂。
這一時期由於中國處於大動亂時代,經歷了三國鼎立、晉朝短暫統一、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對立,人民流離失所,大多無準確的戶籍,所以人口的變化只能從史書上得出個大概的概念。
一、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人口的變化漢恆帝時期(公元147年至公元167年)全國統計戶口數是1067萬7960戶,人口數是5648萬6856人。到晉初五帝太康元年統一之初的粗略統計是戶口數245萬9840戶,人口數是1616萬3863人,這也是三國最後的戶口,也就是說經過東漢末年和三國之間的戰亂,但是的華人口和戶口數,都不及東漢恆帝的三分之一了。
(《漢書·地理志》《晉書·地理志》)
二、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變化北周靜帝大象年中(大象三年隋文帝代周)有戶口359萬,人口900萬9640。後來隋文帝滅陳,所得江南戶數60萬(《隋書·地理志》),人口數不詳,全國戶口數約為419萬戶。可以推斷出,當時全國的戶口數是西晉統一初年的不到兩倍。也就是說從晉滅吳的公元280年,到隋朝統一的589年,總共300年中,中國的人口增長不到一倍。
而按照古代人口的變化規律,戰亂中人口死亡率較大,一旦天下太平,人口增長就較為迅速。比如隋文帝開皇九年剛統一全國是400多萬戶,到隋煬帝大業五年,僅僅5年,全國就有890萬戶了,增加了一倍多。反推之,在兩晉南北朝的300年間,戶口數僅增長了一倍不到,人民的死亡是如何的慘重。
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戰爭中最受傷害的是老百姓。
三、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期間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從東漢末年到隋朝統一的這400年間,尤其是“五胡亂華”時期,中華民族經歷了大融合,除了人們自發的逃難,中原氏族從北方往南方遷徙,如“衣冠南渡”,大批縉紳﹑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隨之南下,還有北方的胡人進入中原地區,胡人與漢人通婚等,促使了中華民族進行了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