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2麗哥

    古代中國的法制其實真正來說,應該叫做法制儒學化。

    中國法律儒家化起始於西漢。在漢代,中國法律的儒家化首先把儒家的倫理綱常樹立為立法的根本依據和原則。最具典型的就是確立了所謂的“三綱五常”的法律地位。三鋼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法律中規定了冒犯皇帝尊嚴的罪名有不敬、大不敬、誹謗、非所宜言、不道;還規定了危害皇帝安全的、權威以及危害封建統治的犯罪如矯制、僭越、大逆不道等均體現了“君為臣綱”。漢律中還規定了“不孝”罪以體現“父為子綱”。而“婚後女子若有不孝。無子、淫亂、嫉妒、多言、惡疾和盜竊行為中一種者,即可被其夫休棄”。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漢朝統治者將這些注入法律之中,視違反這些所謂倫理綱常之行為為犯罪。

    法律儒家化還重點體現在適用原則上。具體說來,包括:尊老憐幼原則、親屬相隱原則、貴族官僚有罪先請原則。“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及孕者未乳,師侏儒當鞠系者,頌繫之”代表了統治者所謂的:“仁政”,體現了“尊老憐幼原則”。而法律允許親屬間互相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負刑事責任。這正符合孔子所說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至於犯了法的貴族官僚,必須先向皇帝報告,由皇帝決定刑罰的減免與否。如此維護貴族官僚之特權,明顯違背了法家“刑無等級”的原則。

    漢朝法律的儒家化還體現在司法制度的儒家化。例如在許多訴訟制度如告劾、逮捕、鞫獄、覆案方面均可以體現司法程式上的儒家倫理規範的特點。而真正在司法制度的層面上的重要舉措在於“春秋決獄”、“秋冬行刑”和“錄囚制度”。董仲舒認為“世衰道微,邪說暴行又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春秋決獄,把儒家思想內容和精神作為定罪量刑的標準;把犯罪者的心理狀態和動機作為斷案的依據體現了儒家倫理道德對法律的滲透。漢代是中國法律儒家化的起點,它為政治上早熟的中國粗略地穩定了內政外交的格局和模式。

    西方古代的法制,最典型的是古希臘古羅馬的法律。古希臘、羅馬法則起源於氏族中平民與貴族的鬥爭。古代希臘的雅典是氏族內部平民反對貴族的鬥爭,並且隨著平民鬥爭的勝利,加速了氏族組織的崩潰和希臘國家的產生。與國家產生的這種形式相適應,法產生的第一種形式就是梭倫的立法改革,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廢除貴族所享有的特權,以財產的多寡劃分公民的等級以及與之相應的權利義務。而在羅馬,則是氏族外平民反對羅馬氏族貴族,爭取權利平等的鬥爭加速了羅馬氏族組織的崩潰和羅馬國家的產生,以及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的公佈,確認了平民的權利義務。所以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所要解決的問題與我們祖先不同,他們所解決的不是氏族、種族之間你死我活的征戰,而是社會集團之間利益的調整和重要分配。這樣,它們就有可能找到某種中間道路,以妥協方式解決一些基本的社會矛盾,使大家共同遵守其條款,和平共處。

    古希臘羅馬法律,就其政治功能而言,法是不同社會集團共同遵奉的準則,具有凌駕於社會之上的權威。就其民事功能而言,法是私人事務必不可少的參與者和仲裁者,與市民社會有著最密切的關

  • 2 # 冷兵器研究所

    個人認為,區別主要在於中國古代沒有對皇權進行 合法性方面的制度約束 ,如類似《大憲章》《權利法案》《王位繼承法》這些憲法性質的法律條文。因此雖然有權臣干政擅權,但也只是皇權的暫時轉移,因為這些權臣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行使的權力還是打著皇帝的旗號,只不過皇帝實際上屈從他的意志,把法理上原本應該自己行使的權力借給了權臣。 這樣的後果就是,無論是新皇帝繼位還是改朝換代,新的君主都會總結前代興亡經驗,變本加厲地加強自身權威,如趙匡胤吸取唐朝五代教訓,強幹弱枝、崇文抑武;朱元璋廢丞相、嚴禁宦官干政等等,除了沒有合法性方面的制度約束外,皇帝還透過掌握軍權財權來保證自身實質上的權力和地位,皇權只會進一步加強,最終達到登峰造極程度。

    外戚宦官專權不是限制王權的因素,而是王權膨脹的結果。外戚宦官專權這種事只能在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發生,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都管不過來的程度,皇帝稍微天真一點就很容易被寵臣架空權力。這種情況只能在高度費拉的社會發生。因為費拉社會的皇帝不是靠自身武力和威望維持秩序,而是靠官僚系統和軟弱的人民。 歐洲在立憲君主制以前,就很難出現國王被架空的現象,因為歐洲的國王本身就是騎士,國王本人就是透過戰場上殺敵獲取威望來維持權力。

    而西方以英國為例,雖然《大憲章》屢遭無視,但畢竟開了合法性制度約束的先河,有理可循,再加上貴族等勢力的實質性約束,能夠讓法律條文切實履行而不至於成為一紙空文,最終國王在貴族壓力下一次又一次承認,並接受新的制度約束,最終確立王在法下的君主立憲制原則。

    中國古代對皇權沒有限制,官僚系統不管怎麼玩都是為了維護皇權,如果對皇權有限制就廢除改制,明初廢相分權給六部,但又怕部權過重威脅皇權同時設言官牽制,皇權之下言官制度從一開始就是有缺陷的,言官的勸諫、言官對皇帝旨意的封駁是否有效要看皇帝心情,言官要是認真辦事就會遭到皇權打壓直至失去熱情,蛻變成為黨爭爪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應試教育是普遍存在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