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檔案館

    在我們見到犀牛,要麼是在動物園,要麼是在關於非洲大草原的影像中。

    而在中國古代,犀牛曾在中國有相當廣泛的分佈。考古人員曾在河南安陽的廢墟中,發現了犀牛的遺骨,這說明當時的黃河流域,曾經也是犀牛的故鄉。

    而在雨水更加豐沛的長江流域,更是野生犀牛的棲息地。在浙江、江蘇等地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有犀牛遺骨被發現。而在嶺南、雲南等亞熱帶地區,更是有大量野生犀牛生存過的遺蹟。

    古人關於犀牛的文字記載也不少。在《山海經》中,有如下記載:“兕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周禮》記載:“犀甲七屬,壽百年。”周代,專門有人管理皮甲的生產,用犀牛皮做的盔甲,經久耐用。

    晉朝《爾雅注》記載:“犀似豕(豬),今出交趾。形似水牛,豬頭。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這個記載更加詳細,犀牛外表如同水牛,只不過頭上“三角”這個特點並非犀牛所有,大概作者把犀牛的鼻子也當成了角。

    《唐書》中說:“南中山川有鳩鳥之地,必有犀牛”。因為犀牛皮很厚,容易長蛀蟲,而有一種犀牛鳥,喜歡啄食犀牛身上的蛀蟲,而犀牛也樂於有鳥來給它服務,於是產生了這種伴生關係。因此,作者才說,有鳩鳥的地方,必有犀牛。

    據文獻記載,在唐朝時,今天的南方地區,如兩湖、兩廣、四川、貴州等地,都有犀牛分佈,它們往往棲息在一些靠近水源的林緣山地。

    而這些犀牛分為三類,分別是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答臘犀。到了明朝時期,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導致許多地方植被被破壞,野生動物大量消亡,犀牛的數量也銳減,就只有雲南、貴州能發現野生犀牛的蹤跡了。

    到了清朝,因為犀牛數量的匱乏,朝廷禁止民間私自捕獵犀牛,但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犀牛角是宮廷達官貴人們十分喜歡的工藝品,更有人過分的渲染犀牛角的治病功效,認為它們做成的酒杯,能夠起到解毒的妙用。而如此謬誤,也讓更多的人對犀牛角趨之若鶩。

    2010年5月的佳士得拍賣會上,清康熙“犀角萊菔尊”以3986萬港元的天價成交,創下了犀牛角工藝品的拍賣的世界紀錄。

    犀牛角如此珍貴,那麼,犀牛們悲慘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明清時期,朝廷曾經組織專門的犀牛捕殺隊,用於獲取犀牛角,以進獻王公貴族和達官貴人。

    據記載,光滇南各路土司,每年就要向朝廷上貢79-123支犀牛角。甚至在犀牛已經十分少見的1900年後,他們還是在20多年裡砍下了300多個犀牛角。

    中國境內最後一次發現犀牛,是1939年,位於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裡。可以肯定的是,從此以後,犀牛便從此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真宗趙恆為何沉迷封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