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在世外桃源
-
2 # 斜暉脈脈
古代科舉考試,完全不同於今天的高考,更類似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只是考試的內容、形式、過程、方式更復雜。科舉考試中的會試和殿試,是科舉考試最高級別的考試,在今天的公務員考試中找不到類似的過程。
今天的高考,主要是選拔高中畢業或有高中學業水平的優秀生源,送入高等學校繼續培養學習,以滿足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要。古代的科舉考試,主要是選拔管理國家的各級行政官員,這點和今天的公務員考試有類似之處。區別在於,今天公務員錄取後都是辦事員,然後選拔加官晉級,古代可直接任命部分優秀者為七品(縣處級)及以下各級官員。
今天參加選公考試,有文憑限制,專科、本科、研究生不等,且專業對口。參加古代科舉考試,有也有文憑條件限制,必須是秀才,才有參加鄉試的資格。
要獲取秀才資格,必須參加本縣每年一度的進學考試,全縣讀書人無年齡限制,上至七十歲下至十幾歲,均可報名參加統一考試,只是錄取名額有限,每縣每年只錄取十人二十人。所以有人考了一輩子才考上個秀才。《范進中舉》中的范進,考到五十多歲鬚髮盡白了才考上秀才,像孔乙已考了半輩子連秀才也沒考上。
考取秀才實際好處並不大,既不能做官也沒有俸祿,對就業幫助也不大,只是具備了進一步考試的資格。
今天的公務員考試,只考一次(筆試加面試),就獲取了工作崗位。古代的科舉考試,前後要參加三次考試。才能確定最後的命運。
第一次是鄉試。全省統一在省貢院舉行,考試三年一次,秋天舉行。本省秀才可報名參加,錄取名額參照全省人口數量,多至五十人,少至三十人不等。比今天高考考清華北大難度還要大的多。考上的可說是鳳毛鱗角,考不上才是常態。
考上舉人,那就實現命運大反轉,烏雞變鳳凰,由原來的田舍子弟搖身一變成官場中人,享受朝廷奉祿,等待官家派差。當然,你如果想官做得再大些,再尋尋機遇,好,去京城會試、殿試去。
鄉試後的翌年春季,新考上的舉人及未有官職的原舉人都去京城參加考試去,路費由官府資助,這就是會試。會試是全國舉人的大排名,考全國第一名的叫“會元”,含金量應高於最後的“狀元”。
會試之後的前360名,要再加試一次,名義上由皇帝親自監考,在皇宮大殿舉行,這就是殿試。選出的前120名,都稱為進士。前60名叫“進士及第”,後60名叫“同進士出身”。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到此,一次完整的科舉考試程式才降下帷幕。下面才由吏部根據舉人們的考試表現委派官職,沒法安排的,先拿著薪水等著,叫“候補官員”。
回覆列表
不是一回事!!!科舉考試選的是官員!這些官員要精通傳統中國智慧!比如書法,鄭板橋中進士,二甲88名,有這樣的才能,44歲才能有機會補缺當縣令!可想而知,其他官員也絕不是鼠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