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分別是什麼意思?

21
回覆列表
  • 1 # 務必要追求真相

    現代的所說的“道”,和老子《道德經》說的“道”早已經不是在一個頻道上了。老子《道德經》六十二章說,“道者萬物之主也…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道是萬物之主…古代之所以崇拜道,是為了什麼?不是說有求以得,有罪以免嗎?) ……”,現在的許多人卻沒有把“道”當成有求必應、有罪可免的人格化的智慧存在,也沒有認為“道”是萬有的主宰了,通過把“道”當作是機械式無智慧的某一種東西,從而把人抬高到可以操控“道”的地位,其實,這種思想仍然是人想作上帝的情結而已……

    中國《尚書》裡有:“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天者,其形為天,其權為帝。周公:明明上帝,臨下之光。周武王:予言非敢顧天命,予來致上帝之威命明罰。商湯: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伊尹: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中國古人的天的概念是人格化的,是有主宰萬有的權柄和智慧的,如“天欲降大任於是人也……”等,但現在許多人把“天”解釋成機械式的自然規律,其實是沒有中國古人真正的“天”文化了…

  • 2 # 星空下的小火花

    很多人都應該聽說或見過,人死之前,有些這樣的徵兆:1.自家雞犬不寧,最常見的就是狗叫聲異常,如哭訴一般。2.烏鴉圍繞房屋四周環繞啼叫異常3.癩蛤蟆或蛇及其他冷動物連續來門口停留4.重大人物死前還會出現白天能看見天上星星放光明。6.會做多少離奇的怪夢或無意間能看到別人看不且從未有人見過的東西………………這些應該屬於天人感應的一部分。……

  • 3 # 檢音釋光

    天人感應說明董仲舒是披了儒家儒教皮,內架了道家的骨,從而提倡了道教(術士)的心得體悟,其實佛教與道教是不同宗實則同源,佛教倡禪悟、靈魂昇天接受菩薩引渡,道教倡闢骨無為禪修.將自身元真之靈在自生氣神引渡下與宇宙之靈(神)共存(天地之氣)。天人感應就是道家下構道教術士們奢望的造化是:“天人感應“是一種至高的與天同感來靈長能的功能。而董仲舒用道家的天人感應之說,本意是偷挑換李,因孔儒儒黨從無天道一說,只有君權為王道即天道,是以權代道。董拿權天替道天,孔儒儒黨是絕對要罵董仲舒為異儒,但因道家天道之說實在太有必要太科學故而也只得暗服有怨而又無奈的認同了,但這天與那天是絕反不同的物與本質,但又必須繼承孔子的天子天權為天道之說。搞得中國文化結了個大膿包瘤子,乾脆就用君權王道代天道(宇宙觀),即王道就是天道,王道無理是不能成道的、那就乾脆來個事事講禮,順禮則成理,無理也是禮,為了權貴利益,只有做到有禮必為順,本質就是君權說對就對.要你死活就一句話,不要談正義、講什麼道理,一切由權來定義一切社會活動。這就是中國孔儒門生中的精魔給中華民族挖的一個大陷阱,下了個大套子。也許從今之日開啟中國文化新紀元。

  • 4 # 感照

    一人元良,萬國以貞 。

    人心即是天心。不是天能降災於民。而是民欲自絕於天。

    拜物主義的盛行,將是民族最大的危機!

    可惜我們依舊以經濟為中心。動輒幾十萬億,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5 # 蟠桃和葡萄

    董仲舒為何提出天人感應,天人感應是什麼意思?

    早在先秦,天就已經被人們供奉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所謂“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便是這一觀點的集中體現。

    孔子強調的“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則直接奠定了人類在蒼天面前的無能為力。

    中國儒學發展至西漢時期,開始逐漸向政治化、經學化、宗教化發展。

    董仲舒作為漢武帝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順應封建大一統的思想潮流,從宇宙論的高度上來確認儒家學說的合理性。

    他以儒家學說為基礎,把儒學倫理綱常完備化,對“三綱”、“五常”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又吸收陰陽五行理論以及道家等有關學說,建立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理論體系。

    董仲舒認為天地與人類自身的禍福、社會秩序的制定都是按照五行的生克來運轉生存的。當萬物合於五行,則生生不息而萬物昌;若萬物背離於五行,則天降災異、社會失序、萬物皆禍。

    董仲舒還認為,構成天地萬物與人類自我的基本物質是相通的,他秉持“氣化論”,主張人之氣若能夠調和順適,天地之氣因感而必然化現祥瑞。相反,人之氣如果邪亂乖謬,當此氣與天地之氣相混淆時,就會使得災象叢生。這是“天人感應”論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在災異遣告說與天人同類說的基礎上,董仲舒更進一步神化了天的存在,他提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的主張,把天認定為宇宙間最至高無上的主宰。

    不論是自然界的萬物生化,還是人類社會中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都是天神按照陽貴陰賤的意志來安排的。人們的行為如果符合天意,就會得到上天的獎勵;如果不符合,就會受到上天的制裁。至此,天人感應的思想基本形成。

    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思想最初本就是為政治服務的,它用自然現象比附政治倫常和社會制度,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君權神授論”,認為皇帝是天的最高者,天子的權力是天之所授,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董仲舒“天人三策”理論一經提出,立刻得到了漢武帝的支援並大力推行。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之後,儒學便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

    後來的命理文化也以天人感應為基本依據,發展出一套宇宙時空的複合體,主張將人還原到宇宙時空的座標中,以之關涉與推演人事,也就是藉助人出生的時空狀態,尤其是干支五行狀態進行人事的預測。

  • 6 # 奔跑滴大頭菜

    天人感應思想源於《尚書·洪範》,孔子作《春秋》言災異述天道,到西漢時董仲舒據《公羊傳》集天道災異說之大成。董仲舒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董仲舒把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絡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 7 # 趙日金141

    天人感應,究竟是不是董仲舒提出的,值得探討。

    據說孔子作《易傳》,《易傳,彖》附在《周易》“鹹”卦卦辭下,《彖》曰: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天地感人心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鹹,通假,感。《易傳》根據卦名漢字字義解《周易》八卦,鹹,解出天人感應。

    不過,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多有不同,“鹹”卦為“欽”卦,欽差大臣的欽,欽,無論如何也通假不了感。再說了,帛書《易傳》與通行本不同,無《彖》篇。

    有人硬從《易經》解出“天人合一”,其實《易經》卦辭爻辭有“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人還得求天保佑,何來天人合一?

    天人感應,人間的一切災難,都是天報應的結果,《史記儒林列傳》,董仲舒作《災異之記》,漢武帝認為有譏刺之意,下董仲舒吏,賜死。後赦免,董仲舒不敢復言災異之事。

    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不是一個概念。

  • 8 # 奇絕書畫

    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是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古人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 9 # 雲臺

    董仲舒的哲學基礎是“天人感應”學說。他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不僅創造了萬物,也創造了人。因此,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樣“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人與天 是相合的。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繼承了思孟學派和陰陽家鄒衍的學說,而且將它發展得十分精緻。

    董仲舒認為,天生萬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統的,漢皇朝的皇帝是受命於天來進行統治的。各封國的王侯又受命於皇帝,大臣受命於國君。家庭關係上,兒子受命於父親,妻子受命於丈夫,這一層層的統治關係,都是按照天的意志辦的,董仲舒精心構築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為漢皇朝統治者鞏固其中央集權專制制度服務的。

    其實,天人感應思想早在漢朝之前就有了,董仲舒只是將前人的理論進行進一步發展和總結。天人感應思想的核心在於,上天是有意志的,任何自然界的變化都是反映上天的旨意和情緒,位於地上的子民應該順從天意而不能去抗拒,否則會招致災禍。在古代,萬人之上的皇帝常常自稱為天子,因此其意願或多或少能代表天神的意思,故而子民須無條件服從皇權統治。而董仲舒在恰當時機宣揚的這一理論,恰好迎合了封建統治者,有利於鞏固其統治地位以及道義上的合理性,從而達到民順國泰的目的。儒家講究入世為國為民謀福利,這讓作為儒家派的董仲舒能夠達到走上仕途,實現個人政治理想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鋪墊。

  • 10 # 有話少說

    天人感應,是否董仲舒提出的,值得探討。因為,託名孔子《易傳》解《易經》“鹹”卦,就有天人感應的說法。

    鹹,《易經》排序第三十一卦。

    鹹通假感。《易傳》之《彖》曰:“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享利貞”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鹹卦,下艮上兌,《易傳》解八卦,艮為山,為止,又為少男。兌通假說,又為少女。少男少女,男陽女陰,男女陰陽二氣感應。天為陽,地為陰,天地陰陽二氣感應。

    孔子比董仲舒早得多,所以,天人感應,應是孔子提出來的。

    不過,七十年代出土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多有不同,卦序也不同。鹹,帛書周易為,欽。卦序第四十四。欽差大臣的欽,欽無論如何也通假不了感,也就不存在“天人感應”之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剖腹產傷口多久才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