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1
回覆列表
  • 1 # 半生元

    一言以蔽之,天下苦秦久矣!商鞅變法以後,秦國逐漸成為了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可以肆意征伐他國,盡情炫耀武力以逞強,造成六國之民流離失所,死傷慘重。秦為虎狼之國,諸侯莫能與之抗。嬴政得以繼位,遂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逐一兼併了六國,追亡逐北,流血漂櫓。

    秦統一六國,驅逐走了貴族,迎來了地主老爺,封建統治正式來臨。相較於貴族對奴隸的剝削與壓迫,新興地主階級來的則更為露骨和無情,他們窮極一切之思維,盤剝人民的財產所得,以滿足他們的私慾。秦始皇廢分封,置郡縣,打破了貴族世襲制,使得地主階級歡欣鼓舞。同時,秦始皇所設立的皇帝制度,卻是打碎了他們的“諸侯夢”,皇帝高高在上,地主們仰人鼻息。從此,皇帝成為了地主階級的代言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相應地農民階級成為社會的最底層,受他們驅使,以苟活性命。

    秦統一天下時日尚短,統治根基不是很牢固。秦國以兵革之利,國力之強,硬生生地兼併了諸國,不服之人可謂眾矣。又強制遷徙六國貴族、富戶於咸陽,卻不拉攏以授官,不滿之情日積。最後,極力鄙視六國之人,不換取歸附之心,白白喪失了融為一體的機會。秦掃六合,自視甚高,始皇空前絕後啊!

    秦暴政、苛政猛於虎,人民深惡痛絕且難以忍受之,故推翻秦朝統治就成為了必然。戰國中期以後,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迅速強大了起來,秦法成為了國君的統治工具,貫穿於秦國上下。時至秦始皇,秦法遍佈天下,無孔不入,更甚於前代。如連坐法、保甲法壓迫的人民苦不堪言,嚴刑峻法不足道哉。又始皇當政,大興土木工程,以修長城與馳道,不愛惜民力。極盡收集六國奇珍異寶、美人之充實後宮,繼而蓋起了阿房宮,勞民傷財。最後,秦法嚴苛而不知因時變通,促使陳勝吳廣起義了,揭開了偉大的歷史序幕。

    總而言之,秦短命二世而亡,蓋因“成也秦法,敗也秦法”而喪失民心矣!不亡,說不過去,也沒天理了。故六國貴族、人民爭相反抗之以亡秦也。這既是仁義不施的結果,也是時代的使然。秦終結亂世而治理有限無方,遂以漢而代之,進而天下大治,四海昇平也。

  • 2 # 菊華梅

    秦朝是由秦王嬴政建立的,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的來源前身是於周朝,周朝又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的建立著是周文王,周武王分封有功的功臣和親屬為諸侯。如齊,燕,楚等國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犬戎被殺害西周滅亡後來諸侯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陽。其中就有贏秦部族原在甘肅一帶,後來護送周平王有功被封為諸侯。把西周的發祥地封給了贏秦部族稱秦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因魯國編年史而得名,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互相爭戰而得名。春秋時期的秦國稱霸一時,後來春秋時期大國被晉國卿大夫瓜分成為韓魏趙。後齊國卿大夫田氏代齊,就進入戰國時期秦齊楚魏趙燕韓七國是強國所以稱戰國七雄。秦國因在西邊沒有東方六國強大,在這時候是秦國的國君是秦孝公,秦孝公求賢若渴後來衛中國人公孫鞅也稱商鞅。來到秦國得到秦孝公重用因而開始變法,使秦國富強軍事戰鬥力大大增強,到秦惠王魏人張儀破了合縱到秦昭王暴發了長平之戰使東方六國無力對抗秦國。到贏政執政時期開始了秦王掃六國開創了大一統的國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地方上設郡縣制派官吏治理,秦王嬴政認為他功績不適合稱秦王的稱號了所以令群臣商議新的稱號,群臣以三皇五帝以泰皇最尊貴,稱泰皇嬴政取了兩個字稱皇帝,嬴政是第一個皇帝是稱始皇帝要千秋萬代的統治。為了鞏固統治下令統一貨幣度量衡車同軌焚書坑儒,秦始皇統一了以後窮舍極欲修建了宮殿和陵墓,徵發勞役修建長城和馳道,是人民長期服徭役和北征匈奴南征嶺南地區,使人民長期脫離了經濟生產,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開始巡視天下到了沙丘死了,秦始皇生前沒有立太子死後命由長子扶蘇繼位但是宦官趙高和李斯攥改了遺詔由胡亥繼位秦始皇沒有生前立太子導致秦朝滅亡原因之一。胡亥稱秦二世,秦二世把大權給了趙高,趙高結黨營私殺害大臣以被李斯趙高殺害了,殘暴統治秦朝百姓終於暴發了農民起義在秦二世時候,陳勝吳廣暴發了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起義失敗後劉邦項羽滅亡秦朝。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劉邦項羽陳勝吳廣在戰國時期是屬於楚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朝的商鞅變法把秦國變了戰爭機器,秦始皇沒有極時調整過來,也為了自己慾望修建宮殿。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結束了戰亂,但是並沒有使天下人希望社會安定發展經濟。

  • 3 # 嶺南通途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實現大一統第的皇朝,是秦朝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度量衡,從此以後,雖然幾經周折,但是中國大一統的思想已經定下了,尤其是書同文,對於大一統有著重大的意義,中國有無數的方言,但是官方文字只有一種,不管說什麼方言的,都認識,那就是漢字,這是民族認同感的根源!

    秦朝作為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貢獻的王朝,為何在短短二世就滅亡了呢?真的是它的制度不好還是其他原因?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它滅亡的原因!

    秦始皇本身不注重培養繼承人,如果他早早定下來繼承人,有意識得培養他的威望和勢力,那麼權力的過度就會更加順利,新君上位就可以有足夠的威望統領秦國的軍隊和朝臣。

    秦始皇推動的工程其實大部分沒有錯,比如修長城是為了抵禦遊牧民族南下,修直道是為了交通便利,錯就錯在他把這些大事全堆在一起搞了,還是在秦朝沒有完全消化國力的時候,這就導致民不聊生了!

    六、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借鑑

    秦始皇是有雄心壯志的,也是有政治眼光的,不然不可能統一戰亂了幾百年的中國,但是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在他之前沒有任何人做到他的高度,他也就沒有了參考,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可惜他沒有摸對路,老年以後又沉迷於長生不老,這也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以上是我個人認為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些原因。不管怎麼樣,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大一統的皇朝,他的歷史功績不可否認,他的歷史教訓我們也要充分吸取。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不同觀點可以留言一起討論!

  • 4 # 文史不曉生

    秦朝短命,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其一,客觀規律使然。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有這麼一個規律,從分裂到統一的第一個王朝,大都是短命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為下一個強盛王朝的出現鋪平道路。如秦結束了七國紛爭,為大漢王朝做好了準備;隋朝結束了數百年的動亂局面,為大唐做好了準備;宋算個例外,但作為統一王朝的北宋,也就一百多年;元結束了一百多年的南北分裂,為大明的出現做好了準備。只有清是直接從一個統一的王朝走向另一個統一的王朝,明清之間未經歷過長期的分裂,所以清也是一個長久的王朝。

    其二、秦朝內部的爭鬥。自商鞅變法以來,秦朝內部一直存在著守舊和改革兩個集團的鬥爭,到了嬴政時期,這種鬥爭被強力壓制了下去,取得了暫時的平靜。在秦始皇晚期,圍繞著繼承權的問題,又形成了以太子扶蘇、大將蒙恬為代表的太子集團與以次子胡亥和宦官趙高為代表的胡亥集團之間的明爭暗鬥。秦始皇去世後,丞相李斯與趙高的聯手逼扶蘇和蒙恬自殺,從而消滅了太子集團,繼而趙高又除掉了老臣李斯。這一系列的內亂,導致秦朝內部損失重大,人心混亂,極大地削弱了朝廷內部的力量,為王朝的覆滅打下了基礎。

    其三、外部的不滿與反抗。秦朝是靠武力奪取了天下,又靠殘暴維持統治,外部的不滿情緒與復仇心理從沒斷絕,且隨著壓迫越來越強烈。這些朝廷的異己力量一方面來自於被滅亡了的六國中的貴族,他們幾乎時刻都想著恢復他們的國土,重回過去的輝煌;另一部分是深受欺壓的平民百姓,秦朝的橫徵暴斂和過於沉重的徭役,使他們苦不堪言,被迫造反。胡二世時,整個秦朝就像坐在一個火藥桶上,隨時可以爆炸。所以,當兩個戍卒登高一呼、揭竿而起,立即得到全國各地的響應,反秦大軍迅速壯大,秦朝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 5 # 半瓶小狀元

    歷史的長河,風雲變換莫測,誕生過許多偉大的王朝,大秦帝國註定是其中最引人關注的。

    想當年秦皇嬴政一統華夏,何等雄才大略。

    戰六國、攘外夷、文韜武略,定中原、平四方、豪氣萬丈......

    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後又繼續統治了十餘年,在沙丘病逝也屬壽命已盡。只是死的突然,未來得及釋出遺詔,導致秦帝國政權出現嚴重的亂政事件。

    什麼篡改遺詔、篡權奪位、逼死嫡子、親族相殺、宮廷陰謀那點事全部上演個便,導致胡亥繼位才幾年就弄垮了大秦。

    而這一切後果,兩個重要人物趙高和李斯難逃干係,但這是內部原因,我們再說說外部原因。

    秦國統一天下,秦始皇功不可沒。作為一個新興的大一統政權,秦國要面對的局面非常複雜,各種民族、各種語言、各種習俗,包括各種尚未平定的反對勢力,嬴政的鐵腕形象是初期震懾天下亂局的最有力保證。

    但,令天下人懼怕忌憚的秦始皇死了,這就好比一家之長突然故去,小輩們來了精神,打架分家、爭奪遺產的戲碼各種上演。

    內部庸王、奸臣作亂,外部民變四起,這兩大誘因的夾擊之下,秦國迅速垮臺。

    除了這兩大原因之外,還有其他因素也要講講,就是那個商鞅變法來帶的後遺症。

    商鞅變法,是在秦國國情的基礎上設計的,針對的就是如何服務好戰爭。當秦始皇完成統一之後,明處的敵人消失了,但暗處的敵人還在,這套制度就不適宜了。

    秦始皇也清楚必須出臺新的改革策略以應對前所未有的狀況,畢竟毫無前輩經驗可借鑑,一切需要摸著石頭過河。這就有了後期“同軌、同文”等應對新局面的政策出現。

    新政的實施需要時間,更加需要完善。但,釋出新政的人死了,舊政策未及修改,新政尚未完善,再加上奸臣亂政,當時秦朝的情況可想而知。

    這也是秦朝為什麼短命的基本原因。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假如扶蘇繼位,情況可能大不相同。

    扶蘇是皇長子,從政從軍經驗遠不是胡亥能比的。而且,朝廷與軍隊大部分支援扶蘇,這也是趙高堅持害死他的原因。有扶蘇在,秦帝國能走多遠不知道,但一定不是現在的樣子。

    別說大秦,就算是普通老百姓家庭,子孫後代沒幾年就敗光家產,是誰也得罵上一聲敗家子兒。

    只可惜,千古一帝的功績,偌大的帝國,就這麼轟轟烈烈的煙消雲散了。

  • 6 # broken638

    首先必須要肯定的是秦始皇的偉大功績,使得天下一統。並有車同軌書同文,設定度量衡等卓越功績。其次,對於焚書坑儒,說法不一,歷史難免會有偏頗,古時書寫歷史的人難免會持有自己的主觀感情。

    而秦朝“短命”,我有幾個拙見:

    1.天一剛一統,統治還尚未穩定,7國難免殘留一些激進的“復國者”,而百姓除在封建思想的統治下極其容易受到煽動。

    2.為抵禦匈奴修建長城時損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激起了一些民怨。

    3.宦官趙高的一家獨大,秦二世是否昏庸無能暫且不知,而“指鹿為馬”的趙高,其權利使得秦二世無論是否賢明終究敵不過趙高的權勢滔天,成為一個“傀儡皇帝”。

    4.商鞅變法後政黨之間的爭權奪勢。

    5.時代變遷的選擇。

    總結來說內憂外患,政治根基未穩。

  • 7 # 超級大玩家頑石

    秦朝短命總的來說是歷史的必然,是封建帝王制度從懵懂期走向成熟期所必須經歷的,沒有秦朝的短命可以說就沒有漢朝的長治久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原因加以分析:

  • 8 # 上古行者

    這個問題其實早在兩千年多前的漢朝就已經給出了答案,就是因為秦始皇實行了暴政,最終引發人民起義推翻了秦朝。

    只是到了近代,學者們開始質疑起秦始皇究竟有沒有實行暴政,究竟有沒有焚書坑儒。尤其是考古發現了睡虎地秦墓竹簡,上面留下有一個秦朝官吏對秦朝法律做的一些學習筆記,從中可以瞭解到秦朝法律其實是很完善的,非常細緻,也非常人性化,絕非苛政惡法。所以,學術界就普遍質疑秦始皇的以法治國是如此的合理和先進,怎麼可能是實行暴政呢?是不是陳勝吳廣為自己蓄意謀反而編造的謠言,是不是漢朝為推翻秦朝需要一個說法而編造的謊言。

    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呢?以法治國的秦朝為什麼會被人民認為是在實行暴政呢?秦始皇究竟是不是實行了暴政呢?

    從睡虎地秦簡可知,秦朝法律非常完善,也非常多,可以說是面面俱到。但問題就在於,法律越細越多也就會有越多的人不完全瞭解和不完全理解。其結果是,即便法律條款已足夠人性化,但是絕大多數人也是不可能清楚自己是否觸犯法律的,也就容易被壞人鑽空子。一旦成為被告,絕大多數人也是不可能有能力為自己辯護的,就必需花錢請律師,這樣有錢的就容易反轉。所以,以法治國天生就有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特性。為了彌補天生的缺陷,所以允許上訴,就有一審、二審、終審等程式。而這又恰恰表明,即便是在職業的法律人士之間,對於法律的理解也是經常會出現爭議和誤判的。更要命的是,絕大多數人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錢和時間去耗官司。所以,實行這樣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制度,當然就是在實行暴政。

    所以,秦始皇確實是實行了暴政,而且焚書坑儒也是事實,否則也不會出現儒家經典在漢朝的重建和後世的辨偽。

  • 9 # 子每壽

    談論到秦朝為什麼時間特別短,這就得從秦朝的統一開始談論,因為統一和滅亡間隔時間太短,從公園前221年到公園前206年。

    給我們的印象,秦朝的強大源於秦兵的強大,強兵悍卒。亦有文“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桑難平。天下紛擾,何得康寧,秦有銳士,誰與爭鋒。”來說明秦兵的強大和堅韌。但秦朝的統一,絕不全是兵力的關係。我們的注意,此時處於戰國末期,交通的便利,列國內部的發達,小國的被夷滅,郡縣的漸次設立,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本就有著趨於統一之勢,而秦人特收其成功。秦人之所以能收其成功,原因有三:(一)秦人地處西垂,開化較晚,民風較為純樸。(二)三晉低狹人稠,秦地廣人稀,秦人因招致三晉之民,使之認耕,而秦人打仗作戰,相當於職責軍人,所以戰鬥力強悍。(三)秦朝奉行法家政策,同時又非軍功著不準授爵,抑制貴族勢力,是作戰的士兵拼死力報死命。

    最重要的原因是常年戰亂導致民不聊生,人民想要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而秦朝正式順應這種趨勢才走秦朝統一六國,國家一統。

    當時阻礙平天下的最大力量就是列國的紛爭。所以秦吞併六國之後,就決計不再行封建。從而設立郡縣制。

    有人說秦亡於暴政,這其實有點偏頗。從秦始皇對內對外行駛的政策還是抱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對內解除武裝力量,於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鑄為金人。再者統一思想,也就是所謂的“焚書坑儒”,其實是恢復“政教合一,官師不分”的舊制,使人民統一思想。對外收復領地,統一六國的領土,建立統一政府的管制。理想是美好的,建立大一統的國家,但政治不能專憑理想,而要顧及實際的情形,即是不論實際的情形能行與否,也要顧及行事的手段。秦始皇的政策雖好,行之卻似過於急進。北築長城,南收兩越,除了當時的征戰外,還要發兵戍邊。既然有兵戍邊,就得運送糧餉去供給。這樣人民就的承受賦役的重擔。秦朝在開國之後依舊運用秦國時期的軍管民政,人民所承受的賦役如果沒有完成或者沒有按時完成則承受軍法,也就是砍頭殺人。完不成是死,去完成賦役基本也是死,那為什麼不造反。陳勝吳廣是因為不能按時到達賦役地方造的反,得天下的劉邦同樣也是因為完不成賦役而造反,秦末各部叛軍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因為秦朝過於苛刻的律法給逼迫謀反的。秦朝遵循的是法家的思想,也就是師傳荀況韓非子,李斯在秦始皇時期發揚光大。在七國混戰平天下時確實是非常好的措施,統一人力物力來共同完成一個目標,秦人也能接受,甚至還有榮譽感。但是天下平定,本該休養生息,享受和平帶來的安定時律法還是這麼苛刻,動不動就死人,動不動就發配,動不動就戍邊,這些都不是人民所能接受的。所謂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再加上六國遺族的煽風點火,人民反抗的思想就越來越濃烈。同時秦始皇受於當時思想的侷限性,還沿用戰國時期的舊習慣,虐民以自奉。建造阿房宮,在驪山起墳塋,都是窮極奢侈,還要到處去巡遊。統一雖然是勢所必至,然而人的見解,總是落後的。在當時的人,怕並不認為是合理之舉,甚至認為違反常態。並且秦滅六國,並沒有把統治六國的貴族勢力一掃而空,這群失去往日地位的人,心裡是不服的,滿懷著報仇的憤恨和回覆往日榮耀的希望,加上大多數人民困於無告而易於煽動,一有機會,就要趁機而起了。而且這一部分人在當時的社會都是一群有地位的人,最起碼在各自原來的國家是統治階級,是在當地有巨大影響力的人,這群人所宣楊的國仇家恨也是被人民所接受的。想一想七國打了多少年仗,秦滅六國時又殺了多少人,可以說每個地方的人都有親人死在秦軍的戰刀下,這才過十多年,怎麼可能把這深仇大恨忘了。這樣秦朝滅亡的群眾基礎這就有了。這時對於秦朝來說,天下都是自己的了,沒有所謂的秦人,楚人,齊人等之分了,也就不存在以他地之利而養秦人,老秦人沒有了階級特權,沒有了爵位厚祿的誘惑,也就沒有了往日征戰的拼命。甚至可以這樣認為,秦統一六國,而勝利的果實只被少數統治階級所享用,而大部分老秦人並沒有享受到勝利給他們帶來的好處,所以也就失去了創業時的拼勁,這也是無敵於天下的秦軍怎麼短短几年就失去了戰鬥力的原因之一。而天下剛一統一,六國之地的人民還是有著非常明顯的地域國家之分,有著敢於拼命的魄力。而六國的老兵並沒有被秦軍消滅以及消化為自己的力量,而是還於民間或者在阿房宮驪山賦役。沒有把這個集體打散,即是是賦役的人員也是有管事的和被管的。管理關係沒有發生變化,將軍還是將軍,士兵還是士兵,而艱苦的環境使這些人更團結,更融洽,所以才會出來一人振臂一呼,四方雲同的狀況。

    同時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已被罰處之上郡,從以往政治上的慣例,太子是不出京的,不做軍中的實務的,這樣就表示扶蘇已經沒有被當做接班人了。但秦始皇有沒有明確接班人是誰,在古代接班人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接班人,朝廷的力量就有了方向,但現在沒有,所以力量都用於內鬥了。秦始皇在還好,能鎮壓天下,但是秦始皇一沒,皇室紛爭而牽動整個天下的大局,人民皆受其禍,所牽涉的範圍也就更廣了,以此為秦朝滅亡留下了禍根。也就是說秦朝的統一及滅亡都為後世王朝留下了經驗教訓。秦朝是封建大一統國家的踐行者,為後代君王明確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事該怎麼做而不能怎麼做。

    總結來說秦朝短命原因有(一)律法過於苛刻(二)沒有讓利於民,賦役過於繁多,人民活不下去了(三)對於六國遺族放縱,其實依舊保留很大的勢力及影響力(四)沒有做好皇室傳承(五)秦始皇對於國家治理有點操之過急

    如果用簡短的話來總結,我覺的秦朝為什麼短命則是成於認為想要安定和平而滅亡也是因為認為想要安定和平,或者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百何怎麼莫名其妙的就火了?她是怎麼爆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