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流叔叔
-
2 # 匯文化
複姓中廣為人知的有歐陽、司馬、令狐、東郭、公孫等等,如今現存的複姓一共有81個,它們都來自於地名、官名、爵系、族系等等。

-
3 # 桃源天馬行空
複姓:由超過一個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等。
複姓的起源較多
1.從官名來的,如太史、巫馬、樂正等 ;
2.以封邑命名的,如令狐、羊舌、段乾等 ;
3.有些以居住地而來的,如 東郭、 南郭和閭丘等 。
4.有些由職業而來,如 漆雕等;
5.也有如 公良、 公羊和顓孫 等以先祖名字而來的。像公孫、仲孫由爵系而來 ,叔孫由族系而來 。
6.有些則源於少數民族改姓,如拓拔姓和尉遲、 万俟等 ,也有以物品名稱而來的穀梁姓,甚至有如赫連 這樣自創的姓氏。
-
4 # 草青樹茂V
兩個問題:
1.先說中國的複姓有哪些:百里、北堂、北野、北宮、闢閭淳于、成公、陳生、褚師端木、東方、東郭、東野、東門、第五、大狐、段幹、段陽、帶曰、第二、東宮 公孫、公冶、公羊、公良、公西、公孟、高堂、高陽、公析、公肩、公堅、郭公、穀梁、毌將、公乘、毌丘、公戶、公廣、公儀、公祖 皇甫、黃龍、胡母、何陽 夾谷、九方、即墨 梁丘、閭丘、洛陽、陵尹、冷富、龍丘、令狐、林彭 南宮、南郭、女媧、南伯、南容、南門、南野 歐陽、歐侯 濮陽 青陽、漆雕、亓官、渠丘 壤駟 上官、少室、少叔、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士孫、申屠、申徒、申鮮、申叔、夙沙、叔先、叔仲、侍其、叔孫 澹臺、太史、太叔、太公、屠岸、唐古 聞人、巫馬、微生、王孫、無庸 夏侯、西門、信平、鮮于、軒轅、相里、新垣、徐離 羊舌、羊角、延陵、於陵、伊祁、吾丘、樂正 諸葛、顓孫、仲孫、仲長、鍾離、宗政、主父、中叔、左人、左丘、宰父、長兒、仉督
起源於遊牧民族的複姓 單于、叱幹、叱利、車非 獨孤、大野、獨吉、達奚 哥舒 赫連、呼延、賀蘭、黑齒、斛律、斛粟、賀若 夾谷、吉胡 可頻 慕容、万俟、抹捻 納 普周、僕固、僕散、蒲察 屈突、屈盧、鉗耳 是雲、索盧、厙狄 拓跋、同蹄、禿髮 完顏 宇文、尉遲、耶律 長孫
2.再說說由來起源:首先很明確每一個複姓的起源都不一定相同。許許多多還無法考證。
中國的複姓大多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不少是官職或封地以及貴族的字號,因此古代複姓的人不是官員就是諸侯,例如司空、司徒等都是古代官職。另外,公孫、仲孫則由爵位而來。歐陽、上官則是封地的地名。公羊、子車則是王父之字。
-
5 # 青蛙板古
中國一直是單姓佔大多數,歷史上複姓很多,有文字可查的都達到幾百種,但現存的複姓,據統計在80個左右。
如:歐陽、太史、端木、上官、司馬、東方、獨孤、南宮、万俟、聞人、夏侯、諸葛、尉遲、公羊、赫連、澹臺、皇甫、宗政、濮陽、公冶、太叔、申屠、公孫、慕容、仲孫、鍾離、長孫、宇文、司徒、鮮于、司空、閭丘等等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由封邑而來。 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又如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此外,還有梁丘、上官、羊舌、鍾離等複姓, 都屬這種情況。
因居地而來。 如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 以“東郭”為姓;又如閭丘、南門、西門、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如司馬、司空、司寇、太史等複姓由官名而來;公羊、子陽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 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業。
由少數民族漢化改姓。漢語是一字一音,少數民族姓氏音譯過來往往多個位元組,漢化時複姓比例很高,像耶律、完顏、慕容、呼延、宇文、獨孤、尉遲等都是少數民族複姓。
中國一直是單姓佔大多數,歷史上複姓很多都逐漸改成了單姓。明朝以後,中國複姓在姓氏中更少了。
近年來,逐漸興起了,以父母雙方姓氏疊加的複姓形式,其實這種”複合複姓”古代早已有之,但都是在特殊情況下產生的,而且相當少見。
-
6 # 文軒閣張永毅
中國出現最早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時期,主要是用來區分氏族。最後逐漸用到個人,以地名、官名、帝王賜姓為姓較多,複姓也是如此,不過有的是在單姓上加的,如諸葛原姓葛。再如司馬,是古代官名。
中國複姓很多也好聽,如歐陽。現存的複姓有八十一個:歐陽,太史,端木,上官,司馬,東方,獨孤,南宮,万俟,聞人,夏侯,諸葛,尉遲,公羊,赫連,澹臺,皇甫,宗政,濮陽,公冶,太叔,申屠,公孫,宇文,司徒,鮮于,司空,閭丘,子車,亓官,司寇,巫馬,公西,顓孫,壤駟,公良,漆雕,樂正,宰父,穀梁,拓跋,夾谷,軒轅,令狐,段幹,百里,呼延,東郭,南門,羊舌,微生,公戶,公玉,公儀,梁丘,公仲,公上,公門,公山,公堅,左丘,公伯,西門,公祖,第五,公乘,貫丘,公皙,南榮,東里,東宮,仲長,子書,子桑,即墨,達奚,褚師,吳銘,慕容,仲孫,鍾離。
-
7 # 談古論金的墨小沐
1.封邑
令狐,據《百家姓》記載,周朝有個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被封為令狐邑,後人便以令狐為姓。
相似的還有羊舌,段乾等姓。
2.因居住地而來
歐陽,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到少康時,庶子無餘受封於今天的浙江紹興,成立越國。後來,越國到無疆在位時,被楚國所滅,他的兒子蹄受封於今浙江吳興的歐餘山的南面。古時候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所以蹄又被稱為歐陽亭侯,他的後人就都姓歐陽了。現在的歐姓,陽姓,有一部分就是從歐陽簡化而來。
東方,伏羲的子孫中有個叫羲仲的,出生在震位,因為震位在伏羲的八卦中屬於東方,所以他的後人就都姓都姓東方了。
相似的還有百里,東郭,澹臺等姓。
3.由人名而來
顓孫,春秋時期,在魯國做官的顓孫業績輝煌,他的後代以此為榮,所以就都姓顓孫了。
相似的還有端木氏,周朝鬻熊的二兒子,叫端木,他生的兒子叫典,典比較崇拜老爹,於是從他開始,他的後代就都姓端木了。
4.由部落而來
獨孤,古代劉進伯自稱為獨孤,他的後代中有人就以他自稱為號,叫獨孤部,之後的子孫都以獨孤部落為姓。
5.由官名,王父的字,爵位,族系而來
夏侯,公元前445年,杞簡公的弟弟因為國家被楚國所滅,逃到魯國。因為他是夏朝王族的後代,魯悼公予以優待,封他為侯爵,被稱為夏侯。他的後代,就開始以夏侯為姓。
司徒,司空,司馬。
西周開始就有了司徒、司空、司馬的官職。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築,司馬掌管軍政和軍賦。這些職官位高權重,他們的族人引以為榮,便將官職作了姓氏。
公孫,因為古代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公為第一等,於是他們的後人都稱為“公孫”,慢慢就成為了姓氏。
6.由賜姓而來
長孫,北魏帝拓跋圭因為沙英雄是他曾祖父的兒子,所以賜他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叔叔?)為長孫氏。
7.由國名而來
鍾離,古代有一鍾離國被楚國所滅,鍾離國後人就以鍾離為姓了,現在有的簡稱鍾姓。
8.由職業而來
穀梁,古代有一些部落善於種穀,因為他們把谷稱為梁,所以部落首領就以穀梁作為他們姓氏。同理的還有漆雕氏。
9.自創姓氏
赫連,十六國時期,鐵弗部的劉勃勃稱為大夏天王,自稱雲赫連天,他建立的夏國,王族就都以赫連為姓。
10.由排序而來
第五,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曾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強行遷徙到關中今湖北房縣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為族大人多,編籍麻煩,所以改變了原來的姓氏,以次序區別,分列為第一氏到第八氏。第一批遷徙者住在第一門,為第一氏;田廣之孫田登遷住第二門,為第二氏;田廣之孫田癸為第三氏,以次類推,田廣之孫田英最後遷徙,住在第八門,為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後來都改為單姓"第",現在保留複姓的很少。
11.以社會影響為姓
聞人氏,春秋時代,魯國的學者少正卯,聚徒授學,聲譽很高,世稱聞人,他的後人便用“聞人”作了姓氏。
除此之外,還有好多姓氏是少數民族演變而來,這也提現了華夏文明的包容性。
現在雖然複姓用的少了,一方面是複姓相對比較麻煩,因為古代複姓有的不止兩個字,最多的能有17個字,所以取其中一字或用一單字直接代替要方便的多,比如愛新覺羅就改為羅姓或金姓。
另一方面是時代在進步,各個民族的相互融合,風俗習慣越來越趨近,所以慢慢的好多複姓也就還為單姓了。
回覆列表
複姓的由來:大多數的華人,姓氏都是單字的,而只有少量人卻是複姓,比如歐陽、司馬、東方、令狐。那麼這些複姓都是怎麼來的呢?
複姓的由來有這麼幾種情況:
1.從封邑而來。《百家姓》中記述: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又如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此外,還有梁丘、上官、羊舌、鍾離等複姓,都屬這種情況。
2.從居地而來。如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又如閭丘氏,齊國有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閭丘,時稱閭丘嬰,後人遂以“閭丘”為姓。還有南門、西門、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3,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複姓由官名而來。公羊、子陽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來。
認真揣摩這些複姓,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比如,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2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又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等,這可能是一種複姓單音化的趨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