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山聽風

    那麼農村老人為什麼說:“馬上銅鈴破,親戚無半個”呢?馬上的銅鈴破不破,與農村民眾之間的親戚往來又有什麼關係呢?

    馬和牛是舊時農家的一種傳統的重要畜力。馬在農村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農家用來耕地拉犁和馱運貨物(即拉馬車),是舊時重要農具,也是交通工具。另一種是專門用來騎的,是舊時通用的一種交通工具。

    這裡得說明一下,這是一條農村俗語中和一半,為下一句,還有上一句,完整的俗語為:“馬上有個響銅鈴,親戚通來往;馬上銅鈴破,親戚無半個。”

    在舊時的農村,家裡有馬,怎麼說,這樣的人家算是在經濟和地位上都是不錯的,至少也不算是貧窮人家吧。

    《增廣賢文》中有一句話說:“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待我回頭看,還有挑腳漢。”

    從這句話我們就可看出,在舊時,騎馬可顯示一個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有錢有地位的人,過著富裕生活,出行時騎的是高頭大馬;一般普遍百姓,家裡的日子過得去的人,要買馬挺貴的,買不起,買頭驢還是沒問題,既可做農具,也可以用來做交通工具,他們出行時就騎驢;貧窮人家,過著貧苦生活,既沒錢買馬,也沒錢買驢,自己家裡的肚子都難填飽,更是餵養不起馬和驢了,因此,他們出行時,只能步行,東西也只能肩挑背扛。

    這就好比現在的農村,家裡生活富裕,經濟有來源的人家,買臺小汽車,既享受得起,也養得起;家庭經濟一般的家庭,買一臺價位不高的皮卡車,既可用來載貨,也可用來作交通工具,一方兩便,比較實惠;經濟不咋地的家庭,一般也就買臺機車,山區一般是燒油的,平地一般是電機的,可以代步。

    當然,這種類比,與舊時沒有可比性,有點欠妥,只是為了加大讀者的印象。時代不同,不同時代的生活水平不一樣,人們選擇的方式也不一樣了。比如說,舊時農村出行,高檔的是騎馬,坐馬車,或坐轎,其次是騎驢,坐驢車,再次就是坐牛車,最後就是步行,女人坐手推車(過去女人纏足,出稍遠的門時,坐丈夫或兄弟的小推車)。現在農村人出行,可供選擇的交通工具多種多樣,並不是所有的交通工具都能顯示一個人的家庭經濟情況。

    農村俗語有一句俗語說:“門前有馬非為富,家中有人不算窮”,意思是說,家裡有馬的人家,家庭並不一定很富裕,這就像現在的農村,家裡有小汽車,家裡並不一定很富裕一樣,說不定有些人為了撐門面,寅吃卯糧,借錢買的也不可知。但是,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的人,大多數富裕的人家,在舊時家裡養了馬,現在家裡有小汽車,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舊時,用來拉馬車的馬和用來做座騎的馬,在馬籠頭上要裝飾一番,其中就少不了銅鈴。這種銅鈴也就等於是主人的門面。農村俗語說:“人靠衣裝馬靠鞍”,意思是說,人所穿的衣服不一樣,人的氣質和氣象就不一樣,馬也同樣如此,一匹用來當坐騎的馬是否氣派、漂亮,要靠馬鞍和馬籠頭來搭配。

    馬籠頭上銅鈴與耕牛的銅鈴一樣,使用久了就會破損,破損了的銅鈴聲就不響亮了,只有就要買新的換掉。舊時的銅是比較值錢的,那時的貨幣就是金、銀、銅鑄造的,換銅鈴得花一筆錢。如果馬籠頭上的銅鈴破了,還長期掛在那裡,說明馬的主人經濟上有危機,手頭拮据,沒有錢去換新的銅鈴。

    實際上,俗語透過馬籠關上這一細節,用“響銅鈴”來描述一個富裕家庭依然興旺的氣象,用“銅鈴破”來描述一個曾經富裕的家庭,已經走向敗落,無法維持原來家庭的輝煌。

    這句俗語,實際上是在感嘆舊時社會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與“窮在街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人情似紙張張薄”等有異曲同工之妙。

  • 2 # 偉心透明

    現在的農村,見勢看人頭,房屋三屋樓。凡不是洋樓房的家庭,皆不受看好,如是外地人,不瞭解情況的,那就更是千遍一律的看法,凡不是住樓房的人家,必然皆下品。農家看犁耙,富人看書架,這個你不贊成也得贊成。其實,世界上的事物都不見得是百分之百的。有些秀才人家,室內根本就沒有書架,家裡也沒有幾本書。這些現像當然是少數,有些家庭沒有真正的秀才,但家裡的書堆積可觀。如果,拿現在來說事,說"馬上銅鈴破,親戚沒半個,"那是不能決定判定的。有些大老闆,企業家,開的就是很平凡的車。當然也是很少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淘寶給了真實評價中評,淘寶店鋪天天追著要刪評價,軟硬兼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