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個提問是基於地域文化意識的衝突所產生。但如同中國一樣,任何國家都有各自的俚語文化,美國也未能例外。俚語或稱“鄙夫言”在表現直白粗俗的同時,需因時因勢去判斷其所用物件,比如美國,嚴重的誤會是可能引發槍擊報復的。這裡先舉個例子:
《論“他媽的”》最初發表於1925年7月27日《語絲》週刊第37期,並收於魯迅雜文集《墳》。在此文中,魯迅先生曾直言:“無論是誰,只要在中國過活,便總得常聽到‘他媽的’或其相類的口頭禪。”而在電影《爆裂鼓手》中理解粗口,尤其以男主角與導師對飆乃至其被車撞為止那一段,都要先明白理解意指物件的區別。而後不妨先反過來看起:
男主角驅車拿到鼓槌的歸途中,最初並未用到髒話。可當導航女聲“200英尺後左傳”出現、通話物件質疑時,男主角本身正在思考的問題已很複雜多樣,包括了前途、安全、社交等多方面的情緒反應。即有拿到鼓槌後的興奮,又有對前途未卜的焦慮,還有因駕駛帶來的緊張,因此當通話物件質疑他時,他脫口而出的髒話,是基於大腦幾近當機,無法再更多思考細節和感受其他情緒而產生。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宣洩,於影片中是政治正確的體現。甚至於在日常交流中,很可能在第一句就已出現髒話。所以就此處情節看,甚至可見男主角的含蓄,證明男主角與通話物件不很熟絡。
在BBC出品的《Fry"s Planet Word》(語言星球)第三集Uses and Abuses中,就曾很有意思的提到了“人類大腦有部分與粗話直接聯絡,而中風患者與妥瑞綜合症就不能說粗話,因為其該區域可能受損”。並且在這一集裡,提到了人類是目前唯一可以用語言或任何形式表達情感的物種。因此當一些髒話脫口而出的時候,並不意味當事人真的要去做什麼,它只是情感宣洩和社交表達。所以像“我他媽馬上到了”這段話中,“他媽”只可能代表口頭禪。
再看對飆髒話之前:此前導師對男主角說:“或許,是時候畫上句號了。你說呢?”而後可見這樣的畫面:
在將男主角變成“核心”後,又搞出這樣的事情……從男主角的視角看,羞辱玩弄都有可能。緣何不值得一句粗口爆出?但男主角並沒說。並且尤為精妙的是,比起男主角此後的知恥後勇默默努力。惟大巴爆胎所暗喻的“天意弄人”,讓觀眾直接聯想到“內憂外患”這樣的破事,關聯到自身的同時,也有了爆粗的慾望。因此到與導師對峙時,飆髒話順理成章。
在《髒話文化史》中,髒話的用途被大致歸為三類,“自我減負”、“社交需求”、“人身攻擊”。因此與導師對話時粗口的出現,不僅是點燃雙方情緒的導火索,更是引入觀眾共鳴初次高潮的必要鋪墊,可以說導演是想用髒話去體現“爆裂”二字中的瘋狂。
比起男主角被刷下“核心”的危機,導師所面臨的、在其圈內要表現出來的“高水準”、“臉面”等等,也同樣值得焦慮緊張。因此當壓力對壓力之後,髒話所表達的便是“針尖對麥芒”。這不是敲鼓敲到虎口開裂就能體現出來的,不可能引動全場觀眾集體被燃爆。
但這遠遠不夠,還不夠體現出“瘋狂”,因此隨著車禍時一聲巨響,男主角的一切便“自返而縮”,這是將觀眾情緒挑逗起來後的再度壓制。而當男主角從車中爬出,跌跌撞撞地手持鼓槌,衝入會場趕走內曼時,觀眾們看到的是從努力到拼命,男主角真的超越內曼太多。可導師是怎麼說的呢?
“女士們先生們,我代表謝爾弗音樂學院表示歉意。”
無視這份拼命,惟以表演水平的發揮失常說出了這句話。對不對?對的簡直一塌糊塗!搞音樂是本份,搞砸了就要道歉。只是這搞砸的背後,導師雖可見理智……但作為男主角必然無法接受,因為他他媽差點死掉!
男主角不再恐懼命運或前途的黯淡,而只是想要否定導師對全場聽眾所說的那句話,那句否定男主角“努力不夠、拼命沒用、你搞音樂就是不行!”的道歉。
因此,便如魯迅先生所說的:“ 不在沉默中暴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見《紀念劉和珍君》),男主角爆粗說出了“我他媽弄死你”並開始動武。這已經超越了自我減負、社交需求,直接升級到了人身攻擊。這種歇斯底里,即顯瘋狂,更可引爆觀眾。
在我看來到這裡為止,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將觀眾全部帶入戲中,此前一切全是鋪墊,並非正文。但正是這種最終點燃、宣洩後的空靈,才能讓觀眾重新反思此前種種,認可全片的髒話。認可“髒話”只是一個元素。
至於選擇這一元素塑造人物形象的動機,不是源於導演粗鄙,而是他對於人性的把握貼切到位。髒話出現的時間和動機都證明了人類最原始直接的感情永遠都可能“詞不達意”。那再著重於“髒話連篇”反倒是對人性本身的疏失了,頗有些假大空的意味。
首先,這個提問是基於地域文化意識的衝突所產生。但如同中國一樣,任何國家都有各自的俚語文化,美國也未能例外。俚語或稱“鄙夫言”在表現直白粗俗的同時,需因時因勢去判斷其所用物件,比如美國,嚴重的誤會是可能引發槍擊報復的。這裡先舉個例子:
2015年6月,中國臺灣某地一陳姓男子因兒子打工受欺負,因“你他媽的給我走走看”此話被加油站負責人控告公然侮辱,一審判處行拘20天。然而在上訴時,他引證了魯迅《論“他媽的”》一文,又因自身的職業身份等客觀原因,被法院認可“他媽的”三個字屬口頭禪,並非蓄意侮辱、人身攻擊他人。《論“他媽的”》最初發表於1925年7月27日《語絲》週刊第37期,並收於魯迅雜文集《墳》。在此文中,魯迅先生曾直言:“無論是誰,只要在中國過活,便總得常聽到‘他媽的’或其相類的口頭禪。”而在電影《爆裂鼓手》中理解粗口,尤其以男主角與導師對飆乃至其被車撞為止那一段,都要先明白理解意指物件的區別。而後不妨先反過來看起:
男主角驅車拿到鼓槌的歸途中,最初並未用到髒話。可當導航女聲“200英尺後左傳”出現、通話物件質疑時,男主角本身正在思考的問題已很複雜多樣,包括了前途、安全、社交等多方面的情緒反應。即有拿到鼓槌後的興奮,又有對前途未卜的焦慮,還有因駕駛帶來的緊張,因此當通話物件質疑他時,他脫口而出的髒話,是基於大腦幾近當機,無法再更多思考細節和感受其他情緒而產生。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宣洩,於影片中是政治正確的體現。甚至於在日常交流中,很可能在第一句就已出現髒話。所以就此處情節看,甚至可見男主角的含蓄,證明男主角與通話物件不很熟絡。
在BBC出品的《Fry"s Planet Word》(語言星球)第三集Uses and Abuses中,就曾很有意思的提到了“人類大腦有部分與粗話直接聯絡,而中風患者與妥瑞綜合症就不能說粗話,因為其該區域可能受損”。並且在這一集裡,提到了人類是目前唯一可以用語言或任何形式表達情感的物種。因此當一些髒話脫口而出的時候,並不意味當事人真的要去做什麼,它只是情感宣洩和社交表達。所以像“我他媽馬上到了”這段話中,“他媽”只可能代表口頭禪。
再看對飆髒話之前:此前導師對男主角說:“或許,是時候畫上句號了。你說呢?”而後可見這樣的畫面:
在將男主角變成“核心”後,又搞出這樣的事情……從男主角的視角看,羞辱玩弄都有可能。緣何不值得一句粗口爆出?但男主角並沒說。並且尤為精妙的是,比起男主角此後的知恥後勇默默努力。惟大巴爆胎所暗喻的“天意弄人”,讓觀眾直接聯想到“內憂外患”這樣的破事,關聯到自身的同時,也有了爆粗的慾望。因此到與導師對峙時,飆髒話順理成章。
在《髒話文化史》中,髒話的用途被大致歸為三類,“自我減負”、“社交需求”、“人身攻擊”。因此與導師對話時粗口的出現,不僅是點燃雙方情緒的導火索,更是引入觀眾共鳴初次高潮的必要鋪墊,可以說導演是想用髒話去體現“爆裂”二字中的瘋狂。
比起男主角被刷下“核心”的危機,導師所面臨的、在其圈內要表現出來的“高水準”、“臉面”等等,也同樣值得焦慮緊張。因此當壓力對壓力之後,髒話所表達的便是“針尖對麥芒”。這不是敲鼓敲到虎口開裂就能體現出來的,不可能引動全場觀眾集體被燃爆。
但這遠遠不夠,還不夠體現出“瘋狂”,因此隨著車禍時一聲巨響,男主角的一切便“自返而縮”,這是將觀眾情緒挑逗起來後的再度壓制。而當男主角從車中爬出,跌跌撞撞地手持鼓槌,衝入會場趕走內曼時,觀眾們看到的是從努力到拼命,男主角真的超越內曼太多。可導師是怎麼說的呢?
“女士們先生們,我代表謝爾弗音樂學院表示歉意。”
無視這份拼命,惟以表演水平的發揮失常說出了這句話。對不對?對的簡直一塌糊塗!搞音樂是本份,搞砸了就要道歉。只是這搞砸的背後,導師雖可見理智……但作為男主角必然無法接受,因為他他媽差點死掉!
男主角不再恐懼命運或前途的黯淡,而只是想要否定導師對全場聽眾所說的那句話,那句否定男主角“努力不夠、拼命沒用、你搞音樂就是不行!”的道歉。
因此,便如魯迅先生所說的:“ 不在沉默中暴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見《紀念劉和珍君》),男主角爆粗說出了“我他媽弄死你”並開始動武。這已經超越了自我減負、社交需求,直接升級到了人身攻擊。這種歇斯底里,即顯瘋狂,更可引爆觀眾。
在我看來到這裡為止,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將觀眾全部帶入戲中,此前一切全是鋪墊,並非正文。但正是這種最終點燃、宣洩後的空靈,才能讓觀眾重新反思此前種種,認可全片的髒話。認可“髒話”只是一個元素。
至於選擇這一元素塑造人物形象的動機,不是源於導演粗鄙,而是他對於人性的把握貼切到位。髒話出現的時間和動機都證明了人類最原始直接的感情永遠都可能“詞不達意”。那再著重於“髒話連篇”反倒是對人性本身的疏失了,頗有些假大空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