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青聊史
-
2 # 紅黑聖西羅
毫無疑問是科舉制!
在隋以前,準確的說是楊廣之前,中國的官職體系都被世族門閥給壟斷了,兩漢的察舉制到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出自豪門,老百姓和寒門永遠不可能進入官場,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
到了隋朝,楊堅本身出自世族勳貴,是關隴集團的老大,但他自己也清楚這其中的弊端,因此開辦了貢舉(科舉制的前身)。楊廣上臺後,開創進士科,為國家選拔人才,打破世族門閥對國家官職的壟斷,讓寒門仕子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雖然他的任期內取中的寒門不多,但這已經是開天闢地式的改革了,之後的李唐將科舉制發揚光大。
雖然科舉已經取消,但由考試選拔人才這種制度卻永遠的傳承下來了!
-
3 # 碼字的蝸牛
科舉制度!
在19世紀中後期,國內興起全面否定封建社會及封建毒瘤的風氣,因此作為封建社會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也首當其衝,被批判、被否定。被認為是不民主、囚禁人民思想的根源。
可事實上,當17-18世紀時期,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大量的中土書籍被翻譯,以及科舉制度被全面地介紹給歐洲時,當時歐洲正在全面否定神學、基督教會的對學術的壟斷、以及政權體制的腐敗。因此當歐洲文學家和思想家接觸到科舉制度時,是極為震驚的。
1、“中國這個綠州……沒有宗教、教會,由人們自己管理自己”2、威廉斯:“古代中國政府中文武官吏所產生的這種著名的考試製度,在任何一個大國中都是無可比擬的制度。”3、伏爾泰:華人不像其他民族一樣,沒有任何迷信,任何可以自責的騙術。至少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政府就已經向人們證明,現在還在向他們證明著,可以支配他們,但不欺騙他們;他們並不是透過謊言來為真理之神服務;迷信不但毫無用處,還會對宗教有害……中國政府部門的成員都是經過幾場嚴格的考試之後錄取的……應該向他們學習。”而1835年時,居留華人士格爾斯:“科舉是古往今來的其他偉大的君主制度所無法相比的。也許這就是他們所創造出來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還未被其他國家所採用。或許將來有一天,它會像火藥和印刷術一樣,在國家制度,甚至是歐洲的國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偉大變革。“
到了1847年,英華人杜麥斯出版了《中國札記》,以近乎狂熱的態度呼籲建立起向全體英國臣民開放的競爭性的考試製度。
1854年,由馬考萊等人向英國議會提交《印度文官制度報告書》,建議:建立完整的考試製度,考試事宜應由一位權威人士主管的考試中心全權負責;考試必須採取競爭性的筆試辦法,對考生的年齡、健康、品行也應作具體的要求。
隨後在1855年5月,經過議會辯論之後,英國實行文官考試製度,1870年6月,新上臺的帕麥斯頓政府頒佈了《關於錄用王國政府官員的樞密院敕令》,規定凡要進入政府各部門工作,都必須經過競爭性考試。至此,英國文官考試走向制度化和正規化。
而同一時期的美國國內曾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來評價中土的科舉制度和培訓制度(教學制度)——“我們的大陸還在洪荒時代,華人已在讀書”。
現實中改良的科舉制度先是英華人進行的改良,隨後美國也在1883年,以平等競爭為原則的文官考試法案獲得美國國會透過,再到日本吸收了歐美改良後的科舉制度,讓其更加符合亞洲,然後再次迴歸到中土。
迄今為止,包括所謂的民主國家在內,都在運用符合本國的國情的改良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員。
甚至是民間也一樣流行著,如公司在招募員工時,也會施行了公正、公平的文字競爭制度。
-
4 # 二林說國關
要說中國古代哪項制度對國家發展進步的影響深遠的話小編談談郡縣制。(其他的先進制度也是有重要意義的,不代表小編不認可或者否認)。為何說郡縣制對中國古代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呢?因為郡縣制度它其實是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劃分權力層次實現古代朝廷對地方的有效治理?再者是如何在地緣的基礎上建構治理體系?實際上這關乎的是封建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問題。而郡縣制就基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郡縣制的產生和演變我們學過歷史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全國推行了一項重要的制度,即郡縣制。也就意味著郡縣制度是在秦朝建立後成體系的推行到全國的,這點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郡縣制的實施並不是這時候才有的。早在春秋時期,個別諸侯國就已經在其國內採取了這種制度。如位於南方的楚國在公元前8世紀就開始設縣,取代國。秦國也大約在前7世紀在征服戎人的地方設定縣。晉國的縣更是比較多,據《左傳》所記載的晉縣便有49個。那縣為何會在這個時期出現呢?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
縣的出現與春秋時代軍事化的競爭環境有關, 是諸侯國應對內外危機的產物。對內, 設縣的集權趨向與“卿大夫有家”的分權趨向形成對沖, 使政治體內部得以上下相維;對外, 設縣能夠有效進行軍事動員、控制戰略要衝。郡的出現要稍微晚於縣,主要在戰國時期得到較快發展。而且一般諸侯王把郡設定在邊界地區,用於軍事防禦。比如燕國位於北部地區,它就設定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這些都是位於其北部或東北部地區,主要用於軍事防禦。因此郡縣制的具體實施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秦統一後把它成制度化的推行到所統治的全部疆域內。對於哪些諸侯國原來就設定的郡縣,秦朝給予確認和鞏固,其他的封國或新徵伐的地區全部改設郡縣,如南越地區的南海郡,桂林郡等。從此確立了這一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
漢承秦制,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但漢朝高祖皇帝劉邦在繼承秦郡縣制的同時又封邦建國了,高祖把關東地區的約22郡封給了七個劉姓諸侯王,皇帝則自己親自掌管了其餘的24個郡。由此也造成了後來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實際上直到漢武帝時期推行“推恩令”才最終解決了諸侯國問題,也從側面體現出對郡縣制的鞏固和強化。實際上到這裡為止,這種制度已經基本定型下來了,郡縣制已經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統治的最為核心的制度體系。接下來的朝代只是在具體的名稱上有所不同(實際是縣這個層級一直就沒有變過,延續了數千年,直到現在)。如唐的郡實際上改為了州、明清時期則是府。但縣制持續不變。由此也用歷史證明了這種制度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它對維護國家的統一,朝廷集權,以及實現有效的地方治理有著重大意義。這種“郡縣制”模式一直持續下來。成為古代中國地方的基本制度,只不過在有些朝代郡縣過多,在此之上由設定了更高的統治級別,如元朝的行省。
二、郡縣制很好的解決了權力分散的問題,實現了古代朝廷權力的集中。統一後的古代中國是巨大的,皇帝不可能直接用中央權力直接管理地方,尤其是低一層的地方。在此之前利用分封制,以實現拱衛天子的作用,就是用諸侯代替天子治理天下,但這種模式歷史已經證明存在巨大的隱患,這也就是當初在關於郡縣制與分封制的爭論中秦始皇認可前者的原因了。其實根本原因不是制度本身的問題,而是權力層級的劃分出現了問題。分封制下名義上天子掌管國家,但實際上這種權力一旦授予諸侯就難於實現有效控制,慢慢的諸侯所控制的地方也就使朝廷的權力消除了。而郡縣制下,地方的權力完全來自於朝廷的授予,而且隨時可以進行約束,調整甚至收回。這種情況下,實際上整個國家的大權也就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而透過朝廷那一套制度和體系這種權力由集中在皇帝的手中,真正實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三、郡縣制保證古代朝廷統治權的同時,又很好地實現了對地方的有效治理。其實郡縣制最大的特點和內涵就是,由朝廷直接任免管理地方的官員,而地方官員是不能世襲的,隨時可以調動,撤換甚至罷免。因此才出現了這麼一個名詞“朝廷命官”。可別小看這個詞的含義,它直接表明官員代表了中央治理地方或者某個特定行業事務。這種代表不論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都是一樣的,不像分封制下名義上是,實際上不是。這充分保證的朝廷的權力。再次基礎上中央任命的地方郡守、太守或者刺史、知府等官員以及下一級的縣令他們則根據自己統治的地區,因地制宜的實行朝廷的制度和法令。他們實際上除軍事和賦稅權以外,擁有了很大的自主權。這個地方發展什麼樣的產業,實行什麼具體的政策,處理什麼問題,地方官員都是有一定衡量權的。由此實現對地方的管理,但這種權力始終在朝廷的監管之下,而且一旦朝廷認為違反了國家制度和法令的話,朝廷可以隨時做出決定來干涉。
因此我們會看見這麼一種情況,當朝廷能實行正確的政策和國家整體穩定的時候,地方是處於一片和諧的狀態之下的。這種情況都出現得益於朝廷的統治和地方官員的治理兩者的結合,缺一不可。
四、郡縣制維護了國家的根本穩定和長治久安,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程序。翻開歷史書和史料,你很難找出一種制度能如此的有生命力和持久力。古代中國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制度的維繫,實際上就是“郡縣制”發揮著核心的作用。這種傳統的朝廷對地方垂直管理的制度保證了國家統一的穩定,這就是中華文明傳承不斷的制度根源。反觀西方中世紀國家,從來就沒有那個君主或者皇帝能實現對地方的控制,所以整個西方中世紀都處於分散和黑暗狀態。自從漢武帝強化該制度後,雖然朝廷在變,改朝換代會出現,但是地方的基層權力體系不會變,那個制度和模式一直存在,只不過是作用於該制度的具體法令和官員不一樣而已。這種情況對於古代中國這個農民佔據絕大多數的農業文明大國來說,至關重要。有了這種制度,加上國家權力的運用,只要一個地方來了個朝廷命官,很快該地就可以恢復秩序,發展生產。
包括清朝中期在西南地區實行的“改土歸流”,實際上就是要以朝廷的“流官”代替世襲土司,本質上還不是郡縣制度在發揮作用。透過這種制度,實現朝廷對地方的統治,地方官員依據朝廷的制度和法令治理地方,這種模式是我們這個千年大國穩定,傳承的根本制度優勢。因此我個人認為“郡縣制”對古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影響深遠,持久,還得持久。
-
5 # 快樂清閒的海風
如果說發明,四大發明遺澤千年。
如果說制度,非科舉莫屬,這是一條打通了下層階級上進之路通道的創舉,從此之後社會各個階層的流動真正開始了流水不腐…
假如沒有科舉制度的推動,後世也沒有了官學,學校,後世上層就是幾家門閥,而且還不斷聯姻 ,一旦投不好胎,出生就只能重複放羊—生孩子—放羊的命運 所以 我認為,文明起源於火,公平起源於科舉⊙ω⊙
-
6 # 果笑說歷史
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國家進步發展影響深遠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什麼樣的制度?由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主義組成的制度。
這個制度當中對國家進步發展影響深遠的內容為:廢分封制而建郡縣制;統一車輛行制;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
先來看看“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對國家進步發展影響深遠在哪裡。
中國古代社會是封建社會,什麼樣的社會可稱之為“封建”呢?
古漢字詞典中,“封”字釋義為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號,“建”字由而來,“封建”指的是帝王以爵土分封諸侯,而使之建國於封建的區域。
㈠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其中一條內容為: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
什麼是郡縣制?中央集權制下,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
什麼是分封制?帝王分封諸侯的制度,這個制度可以稱為封建制。
⒈秦朝建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戰國時期商鞅改革措施之一即為:普遍推行縣制。
集小都鄉邑聚為縣商鞅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各縣設縣令為主縣政,設縣丞以輔助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這一改革舉措其實是在削弱原先的領主們政治勢力,交還權力到中央,也就是帝王手中。商鞅的改革措施在秦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後繼續使用,並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政治制度。
⒉經過西漢時期的鞏固;隋唐時期的完善;北宋時期的發展;明朝的強化;清朝到達了頂峰。
那麼,“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對現世到底有什麼影響呢?
⒊這項制度作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其中內容,意義在於:國家有適合的相應管理方式。
⑴國家根據政治需要,按一定原則進行區域劃分,其中國家主權先於各個行政區,各個行政區不具有任何主權。
⑵國家中央機構統一掌管軍事、外交等重要事項,其他凡地方可以處理的事項,如工農業、商業等,均由地方政府負責。
注意,本文所說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需要在前面加上“古代”二字,由這個制度延伸而來的現有制度,二者性質上是有區別的。
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二者結合之下的—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其意義在於維護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穩定。因此,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國家進步發展影響深遠。
附上圖表供大家參考。
-
7 # 在抗疫過程中勇於創業
集權制度對於管理眾多民族的國家,有客觀必要性。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制度都必須遵循客觀規律,不能過度應用,那樣會物極必反,形成極端主義,就容易引發巨大危機。
-
8 # 南政昔風▲秩序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制度是一國國家必備的東西,如果沒有制度那麼國家會一盤散沙,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是這個道理。
▲科舉考場科舉制度其實在隋朝時期就已經基本形成,在後續的完善中基本成型,可以說沒有科舉制度,國家就可能浪費掉不少人才。
▲古人寫“作文”如果說科舉制度被淘汰了,其實也不見得,我們現在就是換皮不換瓤,而我們淘汰的只是科舉制度考的內容。
▲現代試卷其實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也是有漏洞的,國家也是會因此漏掉各種各樣的人才,但這種選舉方法在現在確實是無法被已經研究出的其他制度所取代。
▲古代試卷很多人恨這種選舉方式,但說實話這是可以彌補的,每當從選拔人才到為了考試,科舉的內容就該修改了,在不斷修改內容的情況下,這種制度會越來越接近為了選拔而選拔,從而達到選拔人才的目的。
-
9 # 張春龍
我認為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郡縣制對於中國的統一與發展有作重大作用和深遠影響。如果中國不破除分封制度,各諸侯國家各自為政,中央政府等於虛設而操控不了各諸侯國家,這就會難以避免內爭內戰,延緩社會發展。只要中央將權力穩穩操控,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施政就能有所作用。
-
10 # 柳瑞清
郡縣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中央集權制度。下面的郡縣制。相輔相成。這個制度。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一個國家。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了保證這一制度的執行。必須有郡縣制做支撐。
郡縣制。就像一個國家的細胞。細胞不斷古故納新。每個縣。不斷地充實新鮮的血液
每個線都搞好了。那麼整個國家還有什麼問題呢?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他在中央集權。郡縣制度。為以後的朝廷更迭。打下了有力的基礎。
所以筆者認為。郡縣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制度。時至今日。我們的國家。是把縣
作為一種基層組織。選擇現場縣委書記。治理一個縣。現在我們的國家治理過程中。越來越重要。
-
11 # 金甲戰象
如果說有一項制度對國家進步發展影響深遠,那麼一定是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轍“的統一。
在政治方面,秦始皇為後世設定了一個標杆,那就是統一。這也是中華民族最深入人心的意念,從此以後,中國這片土地上永遠放棄了因各方妥協而建立的那種類似邦聯的分封制。如果不能用強力統一,那麼只有分裂再戰。割據各方也永遠沒有相安無事的和平外交,國無二主、天無二日,統一才是最大的力量。
從此,統一才是最大的力量
在經濟方面,度量衡、錢幣的一致減少了交易最大的煩惱,也是貿易和生活的基準。試想在河南一省就有幾種錢幣和稱量標準,那種麻煩所帶來的酸爽……難以想像。那樣,肯定就會多了一種職業——交易黃牛,他們會利用普通老百姓對錢幣認識上的困難、度量衡的換算繁瑣來從中謀利,人們便不敢輕易交易,使國家長期陷入經常性的經濟困境。
統一標準才是最大的貿易
在文化方面,以秦的小篆為書寫的唯一標準,文字的統一是中國最大的認同感。無論你處於皇宮內院還是偏遠山區,無論你隱世多少年,說哪種方言土語,只有一種書寫方式才是我們歸屬同一的證明。文化上的認同反過來又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因為只有相同的歷史命運、相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們才有凝聚力。
共同的文化是最大的認同感
統一的另一個標準是秦始皇為後人劃了一條線:長城。長城以南,是我們“看家”領土,是我們生存的基本線,是國土最低的標準,沒有這些不叫大一統。像兩宋那樣,會有爭議的。
萬里長城是一條基本線
除此之外,中國古代還有哪項制度能有如此深遠的影響!
回覆列表
在我心中只有一個!科舉制度,讓無數的寒門學子有機會來證明自己。
並且歷史上很多大臣都是寒門出生。
這一制度延續到現在真的是太好了,中考和高考為我們提供了無數次的機會。
在這裡奉勸如果還是學生的你,一定要珍惜高考和中考,人生中少有的改變,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