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躲進小樓成壹統

    產業化是中國電影發展的必經之路。

    縱觀世界影史,沒有哪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可以跨越市場化和產業化,獨立發展電影。產業化對於電影的意義在於,從編劇到製作,從導演到發行,形成了一條高效完整的產業鏈,其電影質量水準更高,產生的市場效益和社會影響也更深遠。

    受制於發展基礎和市場環境,中國電影的產業化水平還較低,主要是國內消化,國際輸出的很少,距離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電影工業產業化水平還有一段距離。因此振興中國電影,產業化必須全面普及鋪開,才能讓中中國產電影真正走向世界。

  • 2 # 易花得木

    電影產業化的結果,是搞出了一大堆垃圾,弘揚傳統文化的很少,多是噱頭陳熱點,要麼都是宮廷戲,要麼都是玄幻,要麼都是胡編亂造的低俗文化。

    從目前來看,中中國產電影可以說整體質量很次!戲子當道,低俗流行,庸俗常態!

  • 3 # 風景小哥自駕遊中國

    中國電影產業化,可以肯定地說有助於中國各方面的發展的。1.就業:這為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有據可查,一個橫店影視城就能解決20萬人口的就業,如果加上其他影視城的話,那數量是相當驚人的。2.向國家納稅:還是以橫店舉例,一年納稅額達上千個億!是不是很驚人?3文化輸出:影視劇音樂等文化輸出,可以反應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水平,近些年,中國的電影電視音樂紛紛走出國門,轉播到東南亞日韓,非洲,甚至向西方國家也有一定的影響,這真的得益於中國電影產業化所帶來的發展。中國的電影市場是除了日韓以外,世界上唯三的沒有被美國電影壟斷的市場。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已經多年增長,可以想象一下,中國電影市場有那麼一天可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電影市場。

  • 4 # 流年一世繁華

    2018年中國共生產各類影片超千部,全國票房達到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其中中中國產影片票房佔比達到62.15%。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7.16億元,同比增長5.93%;全國銀幕總數達到60079塊,其中2018年新增銀幕9303塊。中國當前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電影大國。

    社會現狀對於當代人的影響,因為任何一種社會現象都離不開大環境,電影市場火爆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自然與當前的社會現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5 # 不胖的半卷

    中國電影產業化,中國電影目前的市場實際在縮水

    在16、17年,資本突然發現中國電影的市場大門打開了。而在歐美,電影市場其實是已經被開發得差不多的了。

    中國電影的市場大門一開啟。所有的資本就像突然看見一塊蛋糕是無主的一樣,瘋狂的湧入以謀求利益。

    但經過瘋狂的兩三年。中國觀眾終於出現了審美疲勞,視野也拉大了。於是優質的電影留下,劣質的撈錢電影淘汰。不知道你們是否還記得當年那個天價影酬,而國家的整頓也是烏煙瘴氣的電影市場變得乾淨的原因。

    現在的市場就是清算得差不多的一個情況,優質的東西可以填進來被接受,劣質的繼續淘汰。

  • 6 # 小蟲說電影

    產業化的電影真的是沒法欣賞了,現在的商業片都是抱著賺錢的目標來的,沒有任何的藝術元素了,基本都是文化快餐,拍的快,點選高就行,評價什麼的完全的不再戶,就是拍攝的爛劇,只要大家討論的熱點在上面,不管好壞,他都是贏家,因此,現在的電視質量真的和以前的沒法比了。

  • 7 # 爨纛齾臡䬓香

    (一)08年-18年黃金十年,票房年均35%增長 中國電影在2008年到2018年這十年間,票房以年均35%的速度節節高升,堪稱“黃金十年”。綜合統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現國家電影局)資料:2008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首次進入全球前十名,2010年起,中國電影總票房突破百億元,2013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高達217億元,到了2015年增長到440億元,而2017年突破500億,達到559億元的票房。

    一、產業趨勢:從高速增長到高質增長的十字路口

    (一)08年-18年黃金十年,票房年均35%增長 中國電影在2008年到2018年這十年間,票房以年均35%的速度節節高升,堪稱“黃金十年”。綜合統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現國家電影局)資料:2008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首次進入全球前十名,2010年起,中國電影總票房突破百億元,2013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高達217億元,到了2015年增長到440億元,而2017年突破500億,達到559億元的票房。

    (二)行業的十字路口: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競爭性增長

    趨勢一:高質量電影的頭部效應越發明顯

    隨著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觀眾對高質量電影愈加追求,中國電影市場規模效應及大片拉動效應明顯,高質量電影也將電影行業追求的目標。據貓眼研究院釋出的《2017中國電影市場資料洞察》,以2017年的暑期檔為例,56.8億票房的《戰狼2》的橫空出世使得整個2017年的暑期檔總票房大幅提升。在票房排行榜上,根據此報告,2017年共有474部電影登陸院線,超過10億票房的超級大片共有15部,超過20億票房的有2部,60%的影片票房不足1000萬。 這種現象在2018年繼續發酵,2018年近3個月的暑期檔有128部影片上映,頭部影片和腰部影片票房的差距逐漸拉大。凡影與阿里影業資料平臺燈塔釋出的《2018暑期檔使用者洞察》報告顯示,2018年暑期,11部影片貢獻了77%的票房。《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分別以約31億元和約25億元的高票房處於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則是17億元的《侏羅紀世界2》,12.7億元的《一出好戲》以及9.7億元的《巨齒鯊》。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影片頭部效應愈發明顯,必然導致尾部的擠出效應,兩級分化是整個產業鏈的調整和重塑的內在原因。

    趨勢二:擴大產能帶動增長的模式轉向服務升級

    影院方面,由於中西部和三四線城市影院建設持續增長,全國影院銀幕數在2017年達到50775塊,穩坐全球第一大市場。但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到一定的數量級,單純靠擴大“產能”帶動增長的模式將逐步效用降低,隨之影院投資、熒幕數量擴張也將逐步趨於理性。根據《中國電影報》的資料統計,2018年上半年新增影院增速只有15%,這是近幾年來首次出現不足20%的增速。 以2018年暑期檔為例,雖然票房超過173億票房,但票房增幅僅為6%;與之對應的總場次超過2810萬場,相較去年同比增幅超過16%,而觀影人次4.9億次,僅比去年增加3%。也就是說,如果未來影院銀幕的建設紅利已不再明顯,銀幕數量增加面臨瓶頸,市場也很難支撐銀幕數量的增速,影院新一輪的經營、競爭模式就必須走向服務質量、服務模式創新等競爭性增長。可以判斷,優勝劣汰以及服務升級是未來的主線。

    趨勢三:票補帶來的特殊增量因素放緩

    從2012年開始,網際網路平臺票補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起初,各大票務平臺為了培養使用者的消費習慣,推出小規模票補。此時票補所需費用除了票務平臺承擔一部分,片方、製作方也會承擔一部分;雙方也會進行資源互換,為影片做票補。後來,票補的競爭也逐漸白熱化,各方票補的比例越來越大,價格戰讓行業呈現燒錢。中國票房的崛起,鉅額的票補功不可沒。

    2014年起,以BAT為主的網際網路公司加速進入電影產業,從票務端開始,以平臺、技術、使用者思維全面深度介入電影全產業鏈。2015年,全年線上票補量也達到40億左右。2017年初形成了貓眼、淘票票、微影時代的三國鼎立。隨著貓眼和微影時代合併,騰訊10億元注資貓眼,隨後阿里在2017年7月以13.3億元戰略投資淘票票,到了2018年線上票務平臺呈現騰訊與阿里兩大巨頭對峙局面。 在2018年初,各大片方首次聯合提出票補限制措施:2018年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2月15日至3月2日)期間,全國影院票價不低於19.9元;補貼票數方面也有限制,單部影片不得超過50萬張。事實上,這種限制一方面是製片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線上票務行業當下競爭格局決定的。票補的背後,有著各大網際網路公司進軍線上票務產業的戰略意圖,隨著貓眼、淘票票兩家頭部公司的市場佔有率不斷擴大,雙寡頭局面下票補這樣的戰略也不會持續。因此,在考量未來中國的電影市場的時候,必須明確未來票補這一特殊增量因素將不可以持續,這樣就意味著前文提到的服務升級將愈發重要。

    趨勢四:網際網路企業深度介入電影全產業鏈

    阿里巴巴:以阿里為例,從2006年6月阿里入股華誼兄弟開始,到2014年3月收購港股“文化中國”,8月正式更名為“阿里影業”,阿里的電影版圖大幕徐徐拉開。隨後,阿里注入自己旗下的淘寶電影、娛樂寶業務,並以阿里影業為主體,在2016年的5月及12月,戰略投資大地影業及博納影業。到2018年4月阿里入股萬達,阿里在產業鏈上下游、製作、影院等全產業鏈佈局,包括“電影製作+電影宣發+版權授權”的電影內容產業鏈以及“線上售票平臺+影院售票軟體”的票務產業鏈全部業務。阿里目前是萬達電影、華誼兄弟、光線影業、博納影業的第二大股東或重要股東,這四大公司在2017年製作和發行的電影票房綜合超過500億,而2017年中國電影票房為559億,佔比90%。

    騰訊:騰訊在內容端及平臺端也皆有佈局,2014年11月,騰訊戰略投資華誼兄弟36億元,2016年12月,戰略投資博納影業25億元,2017年11月,戰略投資貓眼電影10億元,到了2018年3月,騰訊又斥資33億拿下光線傳媒所持新麗傳媒27%的股權。騰訊影業在2015年9月成立。成立之初,騰訊集團副Quattroporte、騰訊影業CEO程武確立了“不孤立做影視”的思路,追求動漫、遊戲、文學等整個泛娛樂的大聯動。在2018年4月,騰訊影業在“UP2018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上公佈了15部2018年或上映或播出的影視作品,並且推出了“時代旋律”、“東方故事”、“次元破壁”、“中國科幻”、“國際探索”五個文化產品系列。

    根據comScore資料,2017年全球電影票房為399.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24億元),中國電影票房成為名列北美(美國、加拿大)之外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單一國家地區第一大票房市場,中國電影市場從全球電影市場的補充轉變為引領者。表4和圖4的兩組資料,分別來自comScore與美國電影協會:

  • 8 # 前瞻產業研究院

    2021年,隨著國內復工復產的基本完成以及新冠肺炎疫苗的普及,電影行業也逐漸從2020年的寒冬中恢復過來。全年累計實現票房470.3億元,較2020 年同比上升231.6%,復甦跡象已逐漸浮現。但從觀影人次的區域以及時間分佈來看,後疫情時期,電影消費者的需求結構依舊因為疫情的原因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

    電影觀影人次大幅度回升

    2016-2019年,國內觀影人次不斷增長,但增速逐漸放緩。2019年全國電影觀影人次為17.3億人,與2018年基本持平。2020年,中國觀影人次出現斷崖式下跌,僅為5.5億人,較2019年下降近68.21%。而根據國家電影局釋出的資訊,2021年全年,中國電影觀影人次達到了11.67億人次,同比上漲112.2%。

    一、二線城市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

    根據燈塔專業版資料顯示,2016-2020年,三、四線城市在全國電影市場中的份額一直在穩步提升,與之相應的,一、二線城市的市場份額一直處於下降趨勢中。在平均票價低於一、二線城市的情況下,三、四線城市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更顯得難能可貴。可見,中國電影消費區域正在逐漸下沉。

    男女比例分佈較為平均

    從性別方面看,根據往年經驗來看,中國電影觀影人群的性別分佈較為平均,男女比例接近五五開。2020年全年國內觀影人群中男女比例較為平衡,分別佔比51%和49%。

    注:截至2021年12月31日,燈塔專業版尚未釋出2021年資料。

    80、90後為中國電影消費主力軍

    從年齡方面看,2021年電影消費人群以95後和80後為主,分別佔總購票人數的27%和29%。而90後的購片人數佔比則為23%,排名第三。

    假期檔成為人們觀影首選

    縱觀2021年全年,電影觀眾多傾向於在節假日選擇觀影,且比例大幅度上升。根據貓眼研究院的資料,2021年假日檔期票房的比例大幅度攀升至36%,較2019年上升了14個百分點。

    整體來說,受益於中國強有力的疫情管控,電影行業在2021年迎來“觸底反彈”,各項指標均繼續延疫情前趨勢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哪幾個省的GDP增長速度最快?你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