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令狐伯光
-
2 # 林二走江湖
雖然奧斯卡一直想展現他的國際性,但我們不要忽略一個事實,奧斯卡是美國的獎。
奧斯卡接受影片的一個標準就是,必須在美國國內上映過,否則不能參評。另外,奧斯卡的評委們都是美國資深電影人,美國本土文化根深蒂固,很難接受美國價值觀以外的東西。
一個側面可以說明奧斯卡評委的固執,小李子都知道吧,在他還青春亮麗的時候,怎麼也得不到獎,直到自己把形象毀掉之後,才總算了了心願。為什麼呢?因為評委都是中老年白人,不靠顏值取勝的,他們心裡有個成見,帥哥一定靠顏值吃飯,演技都不好。評委的成見放在小李子身上都這麼大,更別說在其他事情上了。
這些年奧斯卡一直走在政治正確道路上,挺同、挺黑人、挺女性,一直在展現所謂的上層人的擔當。這讓他們走向另一個岔路,忽略了藝術性,一味地政治正確。導致參評的影片都往這方面走,大家都在政治正確,沒人關注影片的本來面目——藝術性。
18年第90屆奧斯卡更過分,不僅政治正確,還要兼顧平均,所有的獎項幾乎平均分配,沒有哪家遙遙領先的。
奧斯卡為自己的政治正確洋洋得意,但他們看不到的是,他們的正確是建立在美國白人為主的價值觀之上的。雖然他們會象徵性地關注黑人、東方元素,但他們畢竟是美華人,要維護自己的價值觀。
《臥虎藏龍》之所以能成為最佳外語片,並不是他向美華人展示了武俠,而是他藉著武俠的外殼,講了一個美國套路片。李安深諳美國那一套,得獎是必然的。
奧斯卡這麼固執,我覺得中國電影離奧斯卡越遠越好。中國電影跟美國電影從來不是一個套路,也不必按照他們的套路走。奧斯卡既然是美國獎項,也自始至終沒體現出國際性,中國電影就不必卑躬屈膝,求得美國的認同。
我們有美國無法企及的文化底蘊,我們的電影理應走出自己的路。現在中國電影已經全速發展,展現了自己的面貌,終有一天,我們會讓美華人向我們的獎項靠近。
-
3 # 作家趙林雲
不知道這個問題是怎麼問出來的?
也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
奧斯卡剛剛頒完,來談這個話題,是非常及時,也很有意思的。
中國電影與奧斯卡的關係,有點像中國文學和諾貝爾的關係,由來已久,意味深長,不斷變化。
在莫言問鼎之前,文學界與諾貝爾的關係,和現在電影人的心理差不多。
一開始是覺得距離很遠,後來是覺得路子不對,再後來,冷靜下來後,雖然不能以諾貝爾馬頭是瞻,但那畢竟是一個世界性的標準。
直到有一天,莫言得獎了,華人才知道,才明顯感覺到,才真正意識到,那麼多年轟轟烈烈、不斷進步、逐漸和世界接軌的中國當代文學,在內容品質、語言創造、人生質地、思想含量、情感濃度,藝術風格,等等,原來已經達到和世界文學完全平齊平坐的地步。
如果沒有莫言的獲獎,即便我們這麼認為,整個文學界和讀者,從心理上也很難肯定地予以確認,即便經常說,但地氣總是不十分足的。
就像舉重一樣,你說你有勁,但總要舉起和別人差不多重量的東西,才能算數。
即便算上政治和文化的差異,也得自舉起來的東西,和別人的半斤八兩,才可以說得過去。
諾貝爾和奧斯卡非常像。
諾貝爾在莫言之前,已有華人獲獎,但都不是真正的華裔,而且,裡面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從文學來衡量,未必有很強的說服力。
電影也一樣,我回頭望去,李安的《臥虎藏龍》曾經摺桂,但他也不能算作本土祖國大陸人。
有人說,《臥虎藏龍》並非銀幕佳構,我倒是不同意。即使把眼下的中國電影都算上,能趕上《臥虎藏龍》的,雖不能說絕無僅有,但也寥若晨星。
和文學不一樣的是,中國電影在奧斯卡之前,以80年代張藝謀的《紅高粱》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為開端,陸續獲得過世界範圍內各大電影節獎項,但唯獨沒有拿到過最佳外語片獎。
這是中國電影人一直在內心深處耿耿於懷的,儘管有些話沒有說出來,儘管有的人表示不在乎,但想法一直都在,從上到下,從組織到個體。
而中國文學,不知道是幸運呢,還是的確整體水平已經達到和國際水平完全接軌,在沒有拿到多少有影響的國際獎之前,直接走到了瑞典的領獎臺。
也可能,電影和文學相比,國際化的內涵和標準都不大一樣。文學除了諾貝爾之外,好像也沒什麼更多較大的世界範圍內的獎項。
再來看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難道從《臥虎藏龍》之後,甚至之前,中國就沒有出現過在藝術質量上超過或者相當於它的藝術水平的電影嗎?
也不是。要知道,任何一種獎項,都只能做到大致公允和機會均等,由於年代的不同,由於機遇的不同,由於具體情況不同,再加上,的確存在著東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因素在起著輕重不同的作用,即便有像《紅高粱》《霸王別姬》《英雄》等優秀影片,包括國內一些優秀的獨立電影(在此就不提具體片名了),也可能藝術質量很好,但是,由於剛才提到的種種原因,雖然去競爭了但卻名落孫山。
這就有點像是世界羽毛球運動中的林丹和李宗偉,就像周瑜遇到諸葛亮一樣,命運不濟,沒有辦法。
或者,我們也不能拿著國內一部好的電影,和歷屆所有獲得最佳外語片獎的影片作比較,然後,得出結論說,都是他們可以排斥的結果。
中國電影在進步,中國電影和世界電影包括美國電影的差距,雖然並不是沒有,但的確是已經越來越小。
得承認,在很多方面,美國電影是我們的老師。不少世界電影大師級的人物,中國還沒有出現,即使和日本、南韓、印度和伊朗比,也有需要我們學習的地方。
與此同時,也得客觀的來看,與有些年的最佳外語片獎獲獎影片相比,比如《神秘巨星》《百萬富翁》《雄獅》《小鞋子》等等,我們還有差距。
但是,我們也不能妄自菲薄。我們的電影水平越來越高,藝術修養已然養成,市場操作基本成熟,進步的步伐會越來越快。
這樣看,我們離奧斯卡不是越來越遠,恰恰是越來越近了。
尤其是,看看今年奧斯卡獲獎影片的整體水平,我們的電影人和觀眾,也許就更有信心了。
-
4 # 漫遊的磁帶
中國電影是奧斯卡的過客。當下的中國電影已經完全是商業化時代的產物。所謂的演員也只是流量演員!每年有多少部電影拍攝,又有多少電影能如期上映。很難找到像“紅海行動,戰狼”這樣的電影了!良心製作
-
5 # 影視風向標
其實,中國電影離奧斯卡一直很遠,只能說現在更遠了。這些年,中國電影市場蓬勃發展,電影票房越來越高,中中國產商業型別大片逐漸崛起,藝術含量高的好電影卻越來越難覓蹤影,中國電影不僅離奧斯卡越來越遠,離威尼斯、戛納和柏林歐洲三大電影獎項也越來越遠。
分析起來,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從奧斯卡獎的起源和定位來說,人家本來就是美國好萊塢的電影獎項。奧斯卡金像獎正式名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簡稱學院獎),是美國一項表彰電影業成就的年度獎項,除了最佳外語片之外,評選的影片也是好萊塢生產的電影。但由於好萊塢在全球電影領域的廣泛影響,越來越多國家的優秀電影導演、編劇和演員參與好萊塢影片的拍攝,比如這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託羅,就是墨西哥人。因此,奧斯卡獎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權威、影響最廣泛的一個電影獎項。
但對於中國這樣的非西方歐美國家來說,中國的影片要想在奧斯卡金像獎上有所斬獲,只能去參評最佳外語片獎,獲獎的機率自然極低。90年奧斯卡歷史上,只有《臥虎藏龍》一部華語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其次,不得不說,儘管這些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票房越來越高,已經躍居全球第二,但是,從影片質量尤其是藝術水準來說,我們的電影水平是在下滑的(代表電影工業水準的商業型別大片除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電影還有《紅高粱》《活著》《霸王別姬》《Sunny燦爛的日子》這樣優秀的電影,如今我們還有啥能堪稱經典的好作品?
第三,從這幾年,中國內地選送參評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影片來看,2017年是《戰狼2》,2016年《大唐玄奘》,2015年《滾蛋吧!腫瘤君》……我們往往是按自己的標準來選的影片,不受奧斯卡評委的青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6 # 大海的盡頭
不知道為什麼華人的東西,一定要用西方的標準衡量,特別是那些泡過洋水的所謂磚家精英,開口諾貝爾閉口奧斯卡。還有很多留洋的經濟學家,洋人的經典理論倒背如流,但有自己的東西嗎?中國地大物博,中華文華幾千年源遠流長,中國老百姓勤勞智慧,中國經濟勃勃生機,中國電影市場跺跺腳,全世界都發抖。為什麼?為什麼我們不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為什麼?磚家們,說說看吧?
-
7 # 吳少
離奧斯卡越來越遠也並不是什麼壞事! 奧斯卡現在雖然是一個國際性的獎項,但終究是以西方思想理論為標準來評獎的!
因為現在奧斯卡評獎標準,獲獎電影基本遵循美國精神,就是歌頌愛情.家庭觀念.為自由民主的鬥爭.雖然也有與中國文化相同之處,但如果現在中國電影拍出來的都是得奧獎水準的電影,那麼在現階段來說就只能是用中華文化來迎合西方的主流思想與評判標準,這種是不可取的。
畢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脫離了民族的東西一味的迎合奧獎標準,很有可能學不到它的精髓,最終卻失去了原來自己的特點。
現在中國電影雖然拍出的爛片有很多,但是不可否認近幾年拍出的大片的質量還是在不斷提高的,帶有鮮明本土色彩和文化因素的影片數量不斷增多的。從這一點來說,只要中國電影在努力進步著,那麼離奧斯卡遠了有什麼關係?
隨著國家實力不斷的增強,會使越來越多的華人開始熱心本土文化。同時中國文化也必然會增加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中國的電影只要不斷髮展,離奧斯卡遠近根本無關緊要。
-
8 # 白楊2014
謝謝,邀請。我們首先的討論這麼一個問題,中國電影離奧斯卡越來越遠好還是越來越近好,我的意見是中國電影離奧斯卡越來越遠好。為什麼這麼說?中國作為一個電影大國我們不能活在西方的影子裡,我們得走自己的路,才能走的遠,才能凸顯我們的文化和價值觀。電影是什麼?當然他是娛樂,但最主要還是傳承一種文化,一種價值觀。中華名族是優秀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只有這種文化被代代傳承併發揚,我們這個民族才會生生不息,我們這個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名族之巔!如果以犧牲我們的文化、價值觀來換取奧斯卡這麼一個虛名,崇洋媚外。長此以往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就會被同化,最後消失,恐怕我們自己都找不到自己了。所以說我們中國電影業的發展,不能以幾座小金人來評價自己發展的優劣,應該本著繼承、借鑑、發展、創新的原則,以務本求實態度做我們自己的電影才是發展的正路。
-
9 # 丁琳丁懂
中國電影離奧斯卡越來越遠是很正常的,但並不能說明中國的電影不優秀。
奧斯卡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創立的,現代世界文明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東方文明兩種文明主導的。奧斯卡獎是以西方文明眼觀來評判電影,與生俱來的文明衝突,註定以東方文明審美來拍攝的電影無法獲得肯定,但我們大家不必覺得中國電影就比歐美電影差很多,只不過是文化不同,審美不同,評判不同,並不是我們沒有優秀的電影。只是我們的電影西方文明欣賞起來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和接受,我們不必刻意去迎合西方審美,早晚有一天我們的金雞獎會成為全世界的奧斯卡。
所以說不是中國電影離奧斯卡越來越遠,而是文化的差異導致的審美不同。
-
10 # 隴之語
不請自到,也來試著答答這個問題,談談自己對中國電影離奧斯卡越來越遠的原因所在。
第一個原因,中文的影響力。奧斯卡電影節所評選最佳影片的都是些外華人,在世界範圍內,使用英語的人比使用中文的人多。在國際上,英語的影響力也大於漢語,所以,漢語也就是中國電影在奧斯卡電影節上與英語系列的電影競爭,原本就處於不利位置。
第二個原因,中國電影講故事的能力越來越差了。電影作為一種集合了聲光影像於一身的藝術載體,其功能是更加全能地把故事講好、講完整。看美國的《泰坦尼克號》,那故事講得就很全面,也很抓人。中國電影過多地用技術性的處理提升銀幕精彩,脫離了實際。大鬧天宮打得再精彩,那是神話。
第三個原因,按馮小剛導演的說法,是垃圾觀眾成就了垃圾電影。觀眾的欣賞力高了,就倒逼著電影質量高了;觀眾沉迷於感官娛樂,電影為了適應觀眾,質量自然高不了,離奧斯卡也就越來越遠。
第四個原因,缺少大家。電影是大人才、大奇才搞得,不是隨便誰都能去搞電影。王寶強當導演了,韓寒當導演了,電影質量能上去了?八十年代出了個張藝謀,到現在為止,凡事還指望著張藝謀,中國電影能進步了。電影這個東西,一定得有超奇的想象力,其中的故事一定要豔冠群芳,不如此,就出不了得奧斯卡獎的好電影。同時,畫面、配樂、表演藝術家等等,都得跟上。九十年代《臥虎藏龍》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獎,那部電影從故事、畫面、音樂、演員等方面都搞得不錯。
中國電影要得奧斯卡獎,還得從電影所反映的故事上去努力,只要故事真正地打動人了,這個獎還是可以拿一拿的。
努力吧,電影人。
-
11 # 一二百一了百了
放眼當下,中國好的電影大多啟用小鮮肉,透過小鮮肉獲取電影票房,很少有真正的電影可以引起觀影后的思考。各種穿越劇、古裝劇,搞笑無厘頭,只能說是噱頭罷了。國內好的電影演員為數不多,呈現青黃不接的現狀,沒有幾個演員為了一部劇肯放棄片酬或者低片酬出演,我們不能說奧斯卡好,但在奧斯卡呈現的電影我覺得都是寓意很深的電影。
-
12 # 劉俊129049592
2,導演、編劇、演員急功近利
要完成一部奧斯卡級的電影,必須有優秀的劇本、優秀的導演以及優秀的演員齊心協力,才有可能交出一份優秀的答卷。但是如今的內地電影市場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非常多的非專業人士搶佔市場,演員轉行做導演,網紅轉行當演員,中國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奧斯卡獎項本身的侷限性
無論是如何高階的獎項,無論是多麼權威的評委,都會有自身的侷限性。奧斯卡更像是美國好萊塢自己的一場盛會,而其他國家的電影只是來陪襯一下,所以也造成了奧斯卡在國際上的重要性逐年降低。而華語電影一直以來存在的質量問題,更是讓獲獎成了天方夜譚。
奧斯卡獎注重影片的政治和商業因素,三大電影節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標準。電影《霸王別姬》橫掃歐洲藝術電影節的獎項,在國際電影界獲得巨大的知名度,也是中國內地電影距離奧斯卡最近的一次。但最終《霸王別姬》沒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還被一部普通尋常的電影打敗。是政治還是巧合,原因眾說紛紜。
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差異有根本性的不同,你要一群不怎麼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去評價中國的電影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奧斯卡的評委在看待影片的時候都是拿著西方的標誌來衡量的,而我們國內的導演在拍攝影片時還是要遵循我們自己的標準的。中國需要文化自信,不要媚外,迎合好國內的市場就行,《戰狼2》和《紅海行動》的高票房也印證了華人的喜愛,中國14億人口本來就是個非常大的市場,國民對電影的消費越來越多。
回覆列表
看標題,相信有不少讀者看到,一定下意識會認為。中國電影問題明明有著很多,質量稀爛還故作高深。
中國電影有很多的問題,但中國普通觀眾對奧斯卡過於神話了。
原因是美國長期世界第一的國力,與好萊塢在全世界電影處於世界第一的位置,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讓中國觀眾覺得奧斯卡外語片,是世界第一的獎項。
世界各國電影在國際公平參選,藝術水準,民族文化的展現,奧斯卡的評選制度,比不上三大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一共四大國際性電影節,分別是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
四大國際電影節有什麼區別呢?
詳細列出電影節選片規則和評選制度,沒有多大的意義,大致看中一點便行了。
三大國際性電影節參選的電影來自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最終獲獎的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演員,各種技術類獎項,也都是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電影。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不管送選的國家有多少,但獲獎的最佳外語片只有一部!!!奧斯卡獎注重影片的政治和商業因素,三大電影節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標準。
中國電影在“政治和商業因素”兩條上面,隨中國政治實力和商業實力的崛起,逐漸不再在乎奧斯卡。
中國內地電影參選奧斯卡,大致分成三個階段。
一、1978年到2002年。中國改革開放前二十前,中國內地藝術電影和民族電影的巔峰時期。
主要以張藝謀,陳凱歌,姜文,田壯壯等中國內地第五代大導演為主。
《紅高粱》《活著》《黃土地》《藍風箏》《菊豆》《Sunny燦爛的日子》《大紅燈籠高高掛》《黃河絕戀》等等。
上述藝術類的民族電影,並非送選奧斯卡外語片名單,因為中國不止送美國奧斯卡,歐洲三大電影節和其它國際性電影節也送。
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內地電影,只有這種民族藝術電影,並沒有市場經濟下的商業型別電影。8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國藝術電影和民族電影的最巔峰時期。
1993年的《霸王別姬》,是中國民族電影的巔峰《霸王別姬》橫掃歐洲藝術電影節的獎項,在國際電影界獲得巨大的知名度,也是中國內地電影距離奧斯卡最近的一次。
但最終《霸王別姬》沒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還被一部普通尋常的電影打敗。
是政治還是巧合,原因眾說紛紜。
二、2000年到2012年左右
李安的《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開始,從此開啟中國內地電影大片送奧斯卡的時代。
李安的《臥虎藏龍》中國觀眾並不是特別待見,當然藝術水準,中西文化的結合,在李安的糅合下達到極高水準。
回頭再看,李安《臥虎藏龍》能夠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背後的美國商業推手功不可沒。
在2000年李安《臥虎藏龍》後,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開啟中國內地的大片時代。
這個時期中國送奧斯卡的電影,分別是這些電影。
《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無極》《雲水謠》《滿城盡帶黃金甲》《梅蘭芳》《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釵》《搜尋》《一九四二》。
上述電影,其實能看出幾種送選的標準。
一是《英雄》《無極》這類古裝大片,代表中國經濟實力崛起,用電影展現大國氣象。
二是《梅蘭芳》《雲水謠》前一階段的藝術民族電影,算是當時迴光返照。
三是《金陵十三釵》和《一九四二》,這種和老外大力合作,國際性比較重的片子。
真正當代現實題材,也就《搜尋》一部。
《英雄》是繼《臥虎藏龍》後國際影響力最大的中國大片三種類型的電影,都沒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一九四二》後,中國官方對於參選奧斯卡的中中國產電影,基本也想通了。
中國電影不再費盡心思猜奧斯卡評審的口味,背後商業運作,變成現在展現自我,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實力崛起的電影。
三、2012年——至今——《夜鶯》《大唐玄奘》《滾蛋吧腫瘤君》《戰狼2》
《夜鶯》和《滾蛋吧腫瘤君》相同,中國現代普通人平平淡淡的片子。
《大唐玄奘》和《戰狼2》的內容主題,已經一目瞭然。
所以,並不是中國電影距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已經越來越遠,而是從最開始的落後崇拜,和中期剛發展起來的渴望認同,到現在強勢崛起的平淡對待罷了!!中國藝術類的民族電影,在三大國際藝術電影斬獲也越來越少。
當然,這便涉及到另外一個話題了,中國商業型別電影,和藝術民族電影各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