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東來
-
2 # 卜居陋巷頭
自孔丘歿後,其思想便遭徹底歪侮。
而自孟軻始矣!
贏政為何“焚書坑儒”?乃假儒偽儒氾濫也。故而“焚之坑之”!
到宋朱熹時,更是拿“孔儒”而做為“自我”之“飛黃騰達,榮祿富貴”的工具。孔儒者,早變形八百回了。
即使到了20世紀,21世紀……孔儒者,也僅留一塊“招牌”而已!
然《論語》不朽,孔丘思想不朽……任憑後人“潑汙不止”……其思想總有一天,還會發光!
-
3 # 陳廣逵
我在研究《左傳》《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等古籍的過程中,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孔子孟子大力弘揚的儒家思想學說實際是“法先王”的學說,以德治天下,以民為本,實行仁政就是法先王。也就是說,儒家思想學說實際就是按正道治國的思想學說,而這個按正道治國不是孔子首創,也不是周公首創,還不是周文王首創,它可以追溯到商湯和伊尹,追溯到舜,追溯到堯——《左傳》《論語》《孟子》等為我們提供了這些資訊。所謂的儒家思想是一個個聖賢的“先王”一脈傳承下來的,被一代代先賢推崇並深入到華人心中的中華民族固有的治國理念,只不過因孔子孟子弘揚這個理念才被冠以“儒家”思想的名頭。儒家思想並不排斥依法治國,反而是積極倡導法制。在幾千年的實踐中,儒家思想與時俱進,包容相容,不斷融入新的內涵,始終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治國思想,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最突出的體現。
-
4 # 初見娛樂666
儒家學說,一直影響著華人的思想,不管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是有約兩千年的歷史的,不過也有人發現,孔子時期的儒家,也就是儒家誕生時期,那個時候的思想與後世推崇、發展出來的各種思想其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這是為什麼?既然要推崇儒家思想,為什麼又不把它原原本本地推崇起來,反而還要進行一些改變呢?
1.儒家傳承自孔聖人之手,從漢朝後,正式走上了歷史舞臺,並在中國古代的諸多王朝,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西漢後,儒家風光了百十來年,但到了東漢末年,經歷魏晉,儒家又被打到山崖下。儒家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主張“四平八穩”,大一統時期,有用;但亂世,一點用都沒有了,只能是將舞臺讓出來,然後銷聲匿跡。
歷經了南北朝之亂,儒家終於有了一個現身的時機,就是隋唐的大一統時期,不過畢竟四百來年沒有出現過了,隋唐時期的儒家,在地位上,處於了一種尷尬的情況。
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的興起,使得儒家沒有了西漢一家獨大的情況,而且隋朝短暫,隋唐之間連年戰爭,唐初也是,唐中期儒家好不容易起了頭,又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末時,儒家更是混的悽慘,加上佛道兩教的繁盛,儒家的地位雖在,但是卻不及西漢。
儒家的脆弱一面,又一次在唐滅之後的五代十國中體現了出來,武夫當權,亂世中恆古不變的道理,而儒家,只能再次銷聲匿跡起來。
2.儒家的崛起,真正意義上,要感謝兩個人。
第一個是柴榮,他奠定了宋崛起的基礎,同時在位期間,實行過大規模的滅佛行動,加上英年早逝,讓趙匡胤撿了便宜。
第二個人是趙匡胤,如果說宋朝最為顯著的特點是什麼呢?相比大家都只知道,是文盛武弱,趙匡胤的一聲令下,北宋成為了儒家人士的樂園,一夜間,人人都開始讀儒書,為科舉。
儒家人都有一個非常執著的行為,就是絞盡腦汁的,將他們的皇帝,送入自己設計好的圈套中。當皇帝,必須要有儒家人要求的仁義道德,不準那些,必須這樣。
儒家的政治想法,就是“聖君賢相”,他們一心想將皇帝改造成“聖人”,成為自己想法的傀儡,不過問題也在這裡,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用一種方法或者說制度來限制皇權,而是透過各種聖人之道,各種說教,從而實現他們心中的“聖君賢相”,實現不了怎麼辦?他們只能“乾瞪眼”。
董仲舒曾經用“天人感應”來這樣做,讓國君做好事,以求得上天的回報。北宋的儒家人,他們沒有別的辦法,如果照搬董仲舒的話,很有可能,他們會因為自己的想象力不夠感到羞愧,於是北宋計程車大夫們,就對“天人感應”開始了升級,這也促使了“程朱理學”的誕生。
3.“程朱理學”能夠誕生,也要感謝一人。
他就是王安石,在公元1058年,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援下,王安石開始了浩浩蕩蕩的變法。儒家的保守派,紛紛開始口誅筆伐,於是王安石將他們都趕去洛陽,讓他們遠離了中央。也正是在洛陽,儒家的這些人以程頤為首,沒有了政事的煩惱,開始專心搞起了思想研究。
他們拋開了處理事情的實際性質,開始搞起了虛無縹緲的“天道”和“人性”。區分與“天人感應”,雖然其本質完全相似,不過相比起來,更高階了一些。
他們將聖人的處事行為,定為規範,將“天道”與之結合,將“人性”摻雜其中,稱之為聖人之道,並要求皇帝們執行,不然就是在違反“天道”。說到底,天道也不過是人定下來的,是儒家為了限制皇權定下了行為準則。理學就是由這樣的目的本質,和偶然性,被創立了出來,這便是後來的“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伴隨了王朝一起走向了覆滅,明清之時,開始走向了沒落,或者說走向了僵化。
4.元朝,一個很少人提及的王朝,但不同於大家所想,其實元朝(初期)的思想開放程度,比起明清(不算明末),是大得多的。如果要追求原因,其實是因為元朝統治者們“不懂”(行為政策嚴格就行了),但他們也知道,儒家能夠穩定統治,元朝的皇帝將朱熹推崇的“四書”作為了科舉的考試內容,讓理學在元朝開始了普及和發展。
理學進入了明朝時期,在幾位皇帝的努力下,被打成了“王朝意識形態”,過程漫長,但是非常順利,這裡儒家理學派還要感謝一個人——劉伯溫。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聽從了劉伯溫的建議,“全盤”接受了元朝的科舉制度,不過在思想政策上,朱元璋比起蒙古人,要“厲害一百倍”。理學之外的所有學說,都被劃分到了“異端邪說”中,而“亞聖”孟子的思想(“弔民伐罪”),也被他砍了個精光。理學被科普至了全國,成為了“王朝意識形態”。
5.到這裡,儒家的理學,已經成為了壓迫學子們的思想武器,開始漸漸僵化,其目的,是為了“朱家王朝”的統治。
明朝好的地方,在於,從內閣出現之後,明朝皇帝們一代比一代討厭儒家,以至於明末時期,在壓迫下出現了強烈的反彈,思想發展之昌盛,不亞於“諸子百家”時期,就連“資·本·主義的萌·芽”都出現了。
但隨著明朝滅亡之後,一切都消失了,甚至連史書都沒有留下太多。
6.清朝建立後,儒家被立法列為正統學說,明朝的八股文被撿起來,進行改造再應用,而文字獄也成為了來清剿反清思想,還有“異端邪說”的武器,達到了歷史“新高”,士大夫(漢)們,也不再是曾經追著皇帝身後,教導聖人學說計程車大夫了。
儒家從明清之後,就已經輸給了皇權,程朱理學也失去了原本限制“皇權”的作用,反倒成為了皇權維持統治的武器,當“德先生”還有“賽先生”出現了之後,一批思想進步的文人們才猛然的發現,原來儒家早已“沒落”了……
可能孔子在建立儒家時,不會想到,若干年之後,儒家連他都不認識了。
-
5 # 守道進道出道道道相通
孔儒思想的源頭是周公,周禮是周朝治國的法律,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復禮。畢生用靜態思維套用動態社會!他的失敗是必然的!是屬於形而下的固態思維。這使他只能看到社會發展表象,而看不到社會發展的本質!
儒學屬道家三大絕技中的分心術,是天下大定後分而治之的手段,天下大一統後可用一時而不可一世之術。道家三術,控心術度心術分心術,三術合一天下無敵!
後世開國皇帝都能在最初達到三術合一之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公器至私,只重儒術而產生巨大離心率日於巨增讓王朝崩潰,形成周而復始的週期率。究其原因在於獨尊之禍也,道術分裂以至天下崩,大批儒生只知有術不知有道之過!
孔夫子是個半調子,活著的時候都沒活明白,臨死才悟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可惜沒時間言傳身教了。後世儒生的天花板到了孔子這就上不去了!以至於形成後世週期律的更替問題。
-
6 # 河圖3456
總體來說儒家思想還是孔子時期建立的架構和核心內容,只是發展過程中有一些極端化的提法,如“三綱五常”等,但是儒家思想仍是當前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
-
7 # 張加林11
親們:關於這個問題應該以歷史唯物主義來認識理解.首先孔子當時是博覽了世間自古流傳下來的典籍取精去粕承前啟後,總結述而不作修訂了六經傳世!再加以自己的心得體會精華教育學生而被撰錄成《論語》以及《孔子家語》《大學·中庸》等經典,而奠定成為儒學的儒家.但當時是百花怒放諸子百家爭鳴,一視同仁難分上下伯仲?孔子側重是以克己復禮安邦定國!但當時是腐朽勢力與新興勢力的變革時期,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戰國七雄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至建立漢朝後,才確立遵循儒學治政的原則.歷史總是與時俱進,文人學士在孔孟儒學原本的基礎上又充實發揮完善了體系.如三綱五常等等.但從本義上來說能扼制腐敗貧富不均安定社會是好的,但總會有偽君子為私利而誣衊誹謗孔孟之道?故所以自古至今的儒學仍是一脈相承只是更深刻廣泛充實明確了儒學的精神實質!
-
8 # 山堅海闊
誰說不是?只是包裝換了。孔子之後儒分八派,但社會主流還是宣揚孝悌忠順之道。這點在孝經裡記載的很清楚。韓非子也有記載。不過這個包裝很容易被人詬病是馬屁小人,因此後世儒生都宣揚仁義道德包裝。如果今日儒生沒有克己復禮,沒有被罵“事君盡禮人以為諂”的名聲。說明你沒學到家,臉皮還沒厚到位。
-
9 # 道元
後世儒家發現,和帝王講道理,不如直接用鬼神之道忽悠。
因為帝王的存在本身就沒有道理,換句話說,若是大家都講道理,帝王就不該存在,所以沒法和帝王講道理。
後世儒家為了約束不講道理的帝王,發揚了孔子鄙視的鬼神之道,也就是君權天授,帝王的一切超自然待遇都是因為上天的賜予,但承認自己承載天命,就得認下一切自然災害是因為自己失德,給無視人間法律的帝王加了一套鎖。
這是儒家的成功,也是人類的失敗,因為儒家作為人類精英的代表,放棄了為底層說話,一切的仁義道德,都以有利於維護君權為前提。
-
10 # 魯中居士
這題目反映的是用“靜止的”“非運動”的世界觀看待事物,而不是用“發展的”世界觀。後世儒家是在不斷髮展與進步的,正如現在的“社會主義”也不是馬克思當初提供的模式。又如:評說某人時,常說的“咋跟他二十歲時差別那麼大呢?”人還是那個人,六十歲能與二十歲時一樣嗎。事物是永遠不停運動的,這就是《易經》所說的“易乃不易”。儒家還是儒家,基因沒有變,衣服更加多樣而已。
回覆列表
儒家實際上可以分為孔子孔仲尼作為社會平民代表的上古儒家,董子董仲舒作為社會新貴代表的中古儒家,朱子朱熹作為代表社會貴族代表的近古儒家。
儒家本來是上古儒教的管理層,道家則是上古儒教的決策層,而上古儒教,被歸之為“闡教”,就是為人類族群思想開一扇窗的教派,結果他們分化成為了兩個教派,四川巴地形成的中古道教和陝西長安形成的中古儒教。
儒家祖師爺孔子被儒家後裔漢武帝劉徹冊封為至聖先師,儒教教主,由於傳承關係不全,被歸之為“截教”,孔子也被神話為通天教主或者菩提祖師,他們是為“民”請命的主心骨,神話中是“畜牲道”的代言人,通天教主的徒弟基本都是畜牲,菩提祖師更過分,把孫悟空這個石頭都度化成為了神仙。
道家祖師爺老子被道教信徒尊為道家開創者,由於傳承主要是過去的決策層貴族華人,故歸之為“人教”,神話中一般寓意為太上老君。
儒家的思想發生了比較大的發展,在上古,它幾乎全部以道家思想為依規,以前的“民”類似於奴隸性質的“畜牲”,而“平民”則代表儒家人物取得了人格,可以“重新做人”,孔子作為初代或者次初代奴隸轉化而成的平民代表,屬於“農業無產者”的典範,非常重視“天命”,也率先提出了“革命”的思想。
進入了中古,漢武帝劉徹作為儒家後裔,在儒家傑出思想家董子董仲舒的擁護下,積極為儒家爭取思想統一戰線,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貴族史官司馬遷,道家貴族大臣汲黯,兵家貴族大將李廣,兵家貴族大將程不識得以與儒家平民大臣公孫弘(屠夫),儒家大臣桑弘羊(商人),墨家(儒家墨派)大將衛青(騎奴),墨家(儒家墨派)大將霍去病(私生子)同朝為官,這個階段屬於“(儒道思想)和而不同”。
進入近古的宋代,“理學”盛行一時,主要原因是南北朝兩代太后及皇后開創妓院,而且自己親自接客,戲稱“帶來皇帝一般的享受”,以及“靖康之恥”中皇室成員被金國統治者肆無忌憚蹂躪帶來的刺疼,這個時候儒家已經由平民進化為貴族,覺得這些情況再也無法讓人容忍,所以提倡“存天理,滅人慾”,所以這個時候的“理學”雖然文人自詡為儒家,但與上古儒家平民性質已有了根本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