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到中年148323778

    視熊貓為國寶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有的事。古代也就是熊一類的野獸而已,居深山野林之中人多不見,更無動物園保護圈養悠閒自在之萌態可觀,自然沒有無詩文贊詠。

  • 2 # 三千看書看世界

    我個人感覺,那是看到大熊貓就跟看到天敵似的,還歌頌,不追著打算是好的了,畢竟熊貓體型可不小,被人當做怪獸很容易的️

  • 3 # 暮雨愛詩書玩對聯

    古時候大熊貓也被稱為“食鐵獸”。古籍中一直把它視為異獸,認為他們是兇猛正義的化身。

    漢 東方朔《神異經》:“南方有獸,名曰齧鐵。”

    晉 郭璞註釋《爾雅·釋獸》:“似熊、小頭、痺腳、黑白駁能舔食銅鐵及竹骨。” 

    清 袁枚《新齊諧初集》:“房縣有貘獸,好食銅鐵而不傷人,凡民間犁鋤刀斧之類,見則涎流,食之如腐。城門上所包鐵皮,盡為所啖引。”

    據說以上記載的都是大熊貓的始祖,古時候也叫貓熊,像貓一樣的熊。

    1869年法國傳教士大衛神父在中國四川 省西部旅行時,偶然在一戶人家看到一張美 麗的大熊貓毛皮,驚奇萬分,以為發現了一 個新的熊種——“黑白熊”。於是連夜撰文, 寄往巴黎博物學雜誌予以發表,引起外國學 者對大熊貓的關注。翌年,由治學嚴謹的愛 德華博士將這種所謂的“黑白熊”正式定名 為貓熊,併為其在分類學上爭得了“貓熊科” 的地位。為什麼現在將貓熊稱為“熊貓”或“大 熊貓”呢?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在重慶 北碚博物館首次展出貓熊標本時,由於當時 習慣於從右到左的認讀文字,所以將“貓熊” 二字誤讀為“熊貓”,久而久之,約定俗成, 也就將“貓熊”更名為“熊貓”了。後來“熊 貓”“大熊貓”之名被收入《辭海》,為世 人所公認。寫大熊貓相關的詩詞也有呀,那時候叫貘獸。不那麼可愛,人們認為他們是兇猛之物。

    如:

    和謝吏部鐵字韻三十四首·紀德十一首

    [宋] 鄧肅

    引領門牆數舍耳,劍之水源自樵水。裹糧問道嗟未能,參前倚衡見夫子。自笑昔為塵土人,春狂時逐賣符嗔。年來懶惰百事廢,洗空人偽惟葆真。更餘淨業磨未絕,強繼彌明不知拙。豈是螳螂敢當車,貘獸從來食銅鐵。

    欲覲曜寶禮法專,貘豹甝虎競差肩。 【宋】丘濬《題聖果寺介亭詩》

    書生們離這些兇猛之物還是有些距離的,只是把他們跟虎豹熊羆相提並論罷了。

  • 4 # 昌若

    以華夏文化,文化重賢才為國寶的話,國家才會強盛,區區大熊貓不就數量少了點嗎?多多保護讓其繁殖足夠了,用國Bora重名冠之,有點過頭了吧!故云:不以珍貴寶玉為寶,而以人材為寶。學而優秀可以讓其執政為官,造福一方百姓。

  • 5 # 中了滾滾的毒

    大熊貓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密林裡,你覺得古代的文人墨客會去那裡抒發情懷,賦詩一首!見過這些猛獸的也可能是個別山民獵人,他們是不可能寫出描寫熊貓的文字的,最多是說給別人聽,但傳到那些能寫出來的人耳朵裡,估計也成四不像了!

  • 6 # 漂浮菌

    大熊貓在古代是屬於奇珍異獸,什麼叫奇珍異獸呢?意思就是很少見,很稀奇,大部分人都沒見過。見過的人不多,留下的記載自然也就不多了。現在流傳下來的古代關於大熊貓的記載,作者基本上都是道聽途說的,其實他們都沒有真的見過大熊貓。

    其實就算是到了現在,大部分的華人也還是沒有親眼見過大熊貓的,有大熊貓的動物園並不多。現在科技發達了,大家才能在電視、網路、各種媒體上見到大熊貓的樣子,而在古代想見到大熊貓就更加困難百倍了。

    大熊貓生活的地區基本都是深山老林,而古代的人口非常少,遠遠沒有現在多,住在山裡的人就更加少了,所以就造成了一種情況,見過大熊貓的人很少。

    就算見過的,也基本都是山野村夫,是深山裡的獵戶,這些人基本都是沒什麼文化的,別說留下文學作品,字都不認識幾個。所以關於大熊貓都是口口相傳,流傳的範圍也不廣。只有少數對於奇聞異象感興趣的文人才會去打聽,才會去記錄。但是這些文人也很少有人親眼見過大熊貓,關於大熊貓的描述也都是從別人口中聽說的。

    中國古代的人口基本一直保持在幾千萬,一直到了清朝中期才破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麼少的人口分佈到這麼龐大的國土面積上。在大熊貓活動區域內生活的人類其實並不多。

    而且大熊貓的數量也一直都不怎麼多,大熊貓族群鼎盛的時期都要追溯到幾十萬年前了。到了出現人類文明後大熊貓的族群一直都非常稀少,從古代一直到近代,見過熊貓的人一直都不多,就算是四川山裡人也很少見到的。

    一直到了清朝末年,人類才開始真正的認識大熊貓。當時西方列強聽到了關於大熊貓的傳說,僱傭當地人到山裡搜尋,有時候找幾個月才能找到一個。

    當時有個西方傳教士,2月份到了四川開始找大熊貓,僱傭了十幾個當地獵人,一直到了三個月後才抓到一隻大熊貓,可見大熊貓的稀少程度。

    大熊貓現在能夠稍微多點,也是多虧了保護區的人口飼養。真正野外生存的大熊貓就算沒有天敵、沒有獵殺,其實也是非常非常少的。

  • 7 # 腦洞歷史觀

    這是因為大熊貓成為國寶的時候並不長,是近代法國傳教士發現,帶到國外出名後,這才成為了國寶。我用一個影片來回答一下。

  • 8 # 立志成蟲

    大熊貓應該是貓熊科碩果僅存的動物了吧,只是在古籍上稱大熊貓是“食鐵獸”,不管古籍記載的是神話傳說還是一直繁衍至今的動物神獸實在是太多了,古代中國沒有古生物研究這門專業學科,很少有人見過的大熊貓自古以來也沒有多高的關注度。而歐洲以民主科技崛起後,注重了自然科學的研究發展,也包括古生物學,歐洲人認為貓熊科動物已經全部滅絕了。直到1869年法華人戴維在四川寶興縣首次發現大熊貓的存在,而且還只是一張大熊貓的毛皮。今天適合大熊貓自然環境的棲息地四川臥龍保護區面積不過4000平方公里,珍稀物種繁多,山高林密人煙稀少。西方在近代已經領先於中國,對大熊貓這樣的古老動物的研究和關注同樣超過近代中國,大熊貓的發現轟動了歐洲,繼而引起華人的關注和重視。大熊貓成為人見人愛的稀有寶貝併成為中國的國寶是近100多年的事兒了,古代中國文人可能都沒人見過大熊貓哈

  • 9 # 自由史話

    港片《回到三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看過,當時男主角穿越到三國時期並不是直接去往主流陣營成為一個謀士地。他當時被一戶農家給收留,農家家貧沒有吃食,就給他吃他們在山上打獵的貘地肉吃,當時男主角就大驚失色,覺得他們吃熊貓不可思議。

    可是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在他們看來只不過是碗中肉,盆中菜,鍋中食而已。

    還一個就是聽人說大熊貓被當做國寶是武則天時候的事情(不知真假),武則天距離現在千年左右,中國有五千年曆史,在歷史上留名地文人猶如過江之鯽,不可計數,或許是你的閱讀量不夠才沒有讀到,並不代表那些文人雅士沒有描述過這種動物!

  • 10 # 文史工作坊

    關於熊貓在古代的稱呼學界目前還存在較大的爭論,因為很少有文獻能記載到這種動物明顯的外貌特徵,當然《山海經》記載其為“似熊,黑白獸”,這個爭議不大。儘管存在爭論,但學界大致有一個範圍,以下這些詞被一些人認為就是古人筆下的大熊貓:貔、貔貅、貅、白狐、羆、貘騶虞等等。“大熊貓之父”胡錦矗先生曾言,從漢代的《爾雅》到清朝的《古今圖書整合》,彙集的歷代關於熊貓的稱呼有三十多個,筆者認為如果將全國各地的地方誌翻閱完畢可能會發現更多。筆者無意解決上述爭論,而是藉助上面那些詞彙來回答這個問題,中國古代文人筆下是有留下大熊貓的痕跡的,文人筆下的熊貓舉例而言:

    唐代劉禹錫《送唐舍人出鎮閩中》有這麼一句“暫辭鴛鷺出蓬瀛,忽擁貔貅鎮粵城。閩嶺夏雲迎皂蓋,建溪秋樹映紅旌。”大文學家韓愈的《永貞行》也有“君不見太皇諒陰未出令,小人乘時偷國柄。 北軍百萬虎與貔,天子自將非他師。”;清代文人曾有雜詠“珠旗白羽下三韓,十萬貔貅鐵甲寒;捷報旋聞馳闕下,元戎昨夜斬樓闌。”

    詩歌中的大熊貓大多以英雄善戰的形象出現,但是,專門論及大熊貓的還是要見於一些地方誌或者類書等。

  • 11 # 突然就圓了

    因為那會的國寶不愛乾淨,沒人給它們定期洗澡,整天弄的身上髒髒的,白色的地方經常髒成黃色,所以看起來沒那麼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宇宙中通用的計時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