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OCO熱紀錄

    《人生七年之7歲》

    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採訪了14個7歲的英國孩子,他們來自不同的階級。影片取名《7Up》,初衷是希望在2000年的時候,人們能透過這些孩子的人生變化,看到一部英國生活和西方文化的編年史。

    《人生七年·14歲》真人版“楚門的世界”·50分鐘看盡一生

    “這幾個孩子,命運不同,滄桑盡顯,也就是他們,代表著英國的未來。”影片將黑白與彩色影像在過去、現在兩個時空交叉剪輯,極致展現失敗、夢想、迷茫、堅持的魅力。《人生七年》鋪展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成長影像史,成就了一部英國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編年史。

    時間是每個生命個體的真正導演,是隱藏在幕後的主角。導演唯一能做的便是選取,而他們生命的故事如何演繹,你我都無法預料。

    Bruce,七歲的願望是去非洲,把文明帶給那些不發達的地方。如今他依然秉承堅定、溫柔和理智的高貴品質,正如他所說:“科學家號稱沒有在宇宙裡看到上帝,就說上帝不存在,這是不對的。”

    John,貴族小學男生已經完全成長為上流社會的準青年,“計劃”、“選舉”之類更有行動力的詞傳遞出他對世界系統而清晰的觀點,以及完善自己所在世界的使命感。

    Symon還是最窮的孩子之一,他媽媽每週給他的1鎊錢,在週中會被要回去一半,剩下的一半,他會積攢起來。然而讓人不安的是,他沒有小時候看起來那麼活潑,變得靦腆而憂傷。

    Sue是倫敦平民區的孩子,問到何時結婚時,7歲的她回答得有些扭捏。但14歲時她有了自己的思考:“她不想早結婚,想先過一段精彩的生活。”然而世事難料,讓人意想不到的是24歲時Sue結婚了。

    影片給人最大的衝擊不是政治意圖,而是生命無奇的荒誕。無論貧富,少年時意氣奮發,都相信未來會在開啟的一剎那令人尖叫歡呼。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裸露出的更多是歲月的滄桑。

      

    正如著名紀錄片學者張同道所言:“《七年》很好地證明了紀錄片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時間的重量。沒有什麼能像紀錄片如此準確、真實,那麼戲劇化地把人生盡情表現,我想這就是這部片子的價值所在。”

    《人生七年,21歲》三歲真能看到老?

    本片是導演從1964年開始拍攝的紀錄片系列的第三部。邁克爾·艾普特在1964年為英國BBC電視臺拍攝了記錄片《7 Up》,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流社會的小孩。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正值青春年華的孩子們,已經長到21歲。當年導演的初衷是批判英國社會階層的不可改變性,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在時隔數十年之後,這一點初得印證。可生命的無常又豈會就此止步?

    當初的孩子們經歷了哪些變化?工人階級的姑娘們結婚上班過安穩日子,多數家境良好的少年上了大學,白富美依舊迷茫,底層青年們也已走向社會……

    當導演問道:“你覺得節目背後的理念,某些人擁有更多的選擇,是不是真的?”的時候,John回答:“我一點都不覺的這樣不好,我覺得不好的是,擁有選擇權的人不充分地利用這些選擇,但我覺得這無可非議,只要他們不濫用這些特權。”

    當導演問道:“你們跟蘇西比誰在社會等級的上層?你覺得你們的機會跟她一樣多嗎?”三個中產階級的女孩反駁說,生活中他們有著同樣多的機會,在某些方面,她們的機會甚至比她多。她們並不覺得上層社會的蘇西有什麼是自己沒有的。

    Neil7歲時在鏡頭裡非常燦爛地敘述著他不著邊際的夢想,14歲那年的他在鏡頭下也是一個揹著書包騎著腳踏車在巷子裡飛馳而過的追風少年。但21歲這年,升學考試失利的他,因為與心愛的牛津大學失之交臂,而心魔漸生。最終他輟學,成為了一名建築工人。

    Nick是所有孩子裡唯一成功跨越階層的一個,從農家子弟考入牛津物理系,到後來成為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但他不願接受“自己是孩子裡最成功的一個”的說法,他並不認為自己有特別的成就,不過同七歲時相比,他確實不再那麼害羞。

    21歲成人禮,全體參與者相聚一堂。時間的長度在他們身上是平等流逝的,但時間帶來的附屬品卻在他們身上產生了不同的作用。青春年少好時光,他們彼此間的差距卻在逐漸拉大。影片的最後定格在集體合影上,正如旁白所說:“這是英國未來的縮影”。

    《人生七年之49歲》

    不同於懵懂少年時的壯志豪言和已近遲暮的平淡,49歲的他們還在試著為命運掙扎。有人說,看這部紀錄片就像參加7年一次的同學會,不斷地看著別人經歷一段又一段的人生。

    這部影片的導演邁克爾·艾普特曾是英國左翼思想的知識分子代表,他不斷探索表達著自己對政治、對倫理、對人生命運的思考。他不但成為知名導演,而且在03年被選為美國導演工會的主席。就在這一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導演也發現自己從開拍時試圖映照英國階級社會狀況的政治動機,演變成一個命運的沉思者。

    《人生七年之56歲》:50分鐘看盡一生

    這是一部持續拍了56年的紀錄片。BBC導演採訪14個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每七年回訪一次,將他們不同階段的夢想和生活製作成片。在將來,這部“人生電影”也許還會繼續下去,因為這些無比真實的生命歷程,遠比任何劇本都來的戲劇、精彩。

    在這十四個孩子中,Bruce是主頁君最喜歡的那一個,並非是他有輝煌的成績和事業,而是他對自己一向有清晰的思考,每一段人生都在循著自己的想法生活,他的一生都過得從容淡然。

    7歲,Bruce在一所寄宿學校接受教育。不像其他孩子面對鏡頭侃侃而談,Bruce有些拘謹地表達著對於“小女朋友”離開他去非洲的傷感,而就是在如此年幼的時候,他便已經初露理想主義者的苗頭,想去非洲幫助別人讓每個人變得文明而善良。

    21歲,Bruce堅持著不在戀愛上花費太多精力,也正是在這一年,他考入牛津大學數學專業,談吐文雅,謙虛低調。他堅信,善良、正直的品質都來自上帝的旨意。

    28歲,拿到牛津學位的Bruce在一片光明的大路上出人意料地走向一個拐點——辭掉金融工作,來到一所再普通不過的學校任教。在他看來,精英式私立學校只會讓本就階級分明的社會分化嚴重,普通教育反而對社會更有益。

    35歲,Bruce再次打破已有的平靜,選擇去印度孟加拉為那裡貧困的學生提供教育。在同齡人幾乎都在事業上升期的時候,他過著一間小房、一張床、幾本書的生活。維持生活,然後去做更有意義的事,這就是Bruce單純的想法。

    41歲,這是否是導演的偏愛?原本每隔7年才拍攝的導演為Bruce破例,提前記錄下他回到倫敦與妻子步入婚禮殿堂的時刻。擁有溫馨家庭的他沒有放棄教師的職責,一年後,他又開始在倫敦一所女子學院教書。

    49歲,Bruce明顯老了,不變的是對生活的淡然和慈悲。面對昔日舊友的調侃和嘲笑,他也一笑了之。做了一輩子數學老師,Bruce會後悔嗎?他的答案是:我相當慶幸自己沒有那麼大的野心。

    56歲,迴歸平淡的生活,一切塵埃落定。兩個孩子,偶爾爭吵幾句的愛人,跑起來有點吃力的板球比賽,週末的草地野營……與其他孩子相比,Bruce沒有從流浪漢到議員的巨大轉折,也沒有家庭破裂重拾愛情的起伏,除了教書,Bruce的一生就是這樣平靜度過。

    旁觀他人的人生,反觀自己的影子。Bruce為理想堅持了50年,願意放棄“大好前程”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看似平淡,卻需要超常的勇氣。每個人都在被自己曾經的閱歷影響著,做出一個個改變一生的決定。所謂“命運”,正是如此。

  • 2 # 性感奈布線上調戲傑克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小時候,覺得一天就是一天,一年就是一年。但是,自從我們慢慢長大,歲月的流逝似乎開始加速,日子彷彿越過越快,時光好像眨眼間就逝去了。對此,我曾讀到過一個十分有趣的比方:伴隨著個人的成長,個體的記憶也隨之拉長。5歲的時候,你只擁有5年的記憶,對於此時的你,一年的長度,即你整個人生的五分之一;然而當你來到了50歲,也就相應地擁有了50年的記憶,一年對你來說不再是個漫長的時間概念,它只是你漫漫人生之路的五十分之一。於是,時間的概念於你來說漸漸模糊,記憶的片段和現實交織在一起,推搡著你,馬不停蹄地奔赴生命的最終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者榮耀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孫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