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N次接觸
-
2 # 布衣吳新建
整個流程解釋下來比較枯燥,可以檢視當選院士的有關規定。
說幾個有爭議沒選上的人。
一、可推選餘地比較大。類似於饒毅、顏寧沒選上。論科研成果科研能力甚至個人魅力那是沒話說,但同領域佼佼者比比皆是,特別是一些人平時不怎麼出頭露面但科研能力也很強的恰恰選上了,而名氣大的沒選上,這就給外界造成有貓膩印象。其實不是,選上的至少符合公平,否則眾目睽睽有問題不合規黑箱操作證據確鑿也可以取消。
二、推舉人數不夠。60歲前選,需要同領域至少2個院士推薦,60歲後選,需要6個院士推薦。比如半導體領域的院士鳳毛麟角,有一個開拓者一直沒能選上院士,原因就是年輕時沒有開展評選,年紀大了,該領域又沒有這麼多推薦人。
三、自己沒有申請。屠呦呦就屬於自己沒有申請。醫學領域院士最多,但評選院士需要自己打報告申請。自己不申請,別人最多就是勸說不可越俎代庖。
四、開拓創造以及領導力。國內院士與美國院士最大區別,美國院士僅僅是榮譽,是對個人科研能力的肯定。而國內院士不僅是榮譽,還要有學科帶頭人的領導力,不是有科研能力在同領域一枝獨秀就可以當院士。這個標準類似於政審,看上去比較模糊,其實正是中國特色的選人用人。
題外話:
“茅臺院士”能不能斬獲?
既然有“菸草院士”,那“茅臺院士”也會大機率成功。
-
3 # 獨立社會觀察員
有一點也要注意:流程和標準也是人定的,既然是人定的就有缺陷。我認為原則標準應該是國家和民族缺什麼才去選擇什麼。政策導向才決定民族成敗。
"院士是科技界最高學術稱號,每兩年增選一次。目前中國院士遴選的基本程式是:每次增選,先提名推薦院士候選人,然後進行兩輪學部評審和選舉。 先產生初步候選人,再產生正式候選人,最後組織本學部院士對正式候選人進行無記名投票,只有票數多者才能入選。"
袁隆平、屠呦呦、顏寧這幾個國內外聞名的科學人才都未能入選中科院院士。"有些人認為中國的學術制度過於行政化,資源分配,利益均攤,都由行政決定,導致學者無心向學,醉心於仕途。"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屠呦呦獲得諾獎,顏寧去美國發展最終成為美國科學院士。
中科院曾打算設立菸酒院士,頗有爭議,舉世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