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根正苗紅
-
2 # 小二美文
兩個平臺屬性不同,運營方式也不一樣。除了創作優質內容外,還要學會不同平臺的運營方式!
希望大家都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創作出好的內容,也希望大家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
3 # 初始值
3、假設粉絲數量一定,這篇優質文章比其他非優質文章閱讀量低,這種情況,也可能是文章的屬性不適合粉絲人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在別的領域即便是拔尖的內容,對於外行人來說,看不懂、沒興趣看也是白搭。所以,不同的文章要選擇不同的平臺投放,也是一種媒體工作能力。(運營技巧)
4、如果推翻前提假設,我們就需要思考一下,這篇優質文章是不是客觀上的優質文章,還是僅屬自我感覺良好的文章。其實,對於優質文章我們並沒有一個標準去評價,目前來說,最常用的資料評判就是閱讀量。
其實對於優質文章來說,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文章總有屬於自己的受眾,不可能放之四海都能得到十萬+,只要選擇對了人群,他們喜歡,那就是好的文章,反之就不是。如果非要用不同的人群來檢驗文章,那效果往往是天差地別的。
-
-
4 # 知常容
我也沒有做過仔細的調查,但是我總感覺看文章的應該是以00後到90後為主。所以我覺得有一些深厚的文章,可能大家也不願意看,來這裡看的話主要是打發時間消遣用的。而不是學習。
-
5 # 人物號
1.碎片化閱讀習慣
2.文學類作品受眾減少
以前,人們閱讀的東西大多是文學類的作品,而現在人們關注的則更豐富了,什麼娛樂八卦之類的訊息更能讓讀者感到輕鬆愉悅,相反的,文學類受眾隨之減少。但仍然有些大號聚集了一大批文學作品的忠實粉絲,如為你讀詩等大號。
3.釋出平臺有關
舉個例子,當初由一個野生作家發起的平臺星舊文學,在15年的時候還發展得很好,有很多知名人士在上面發表作品,後期為什麼疲軟,因為做的人多了,且這個模式無法長存。
後來改名為鹿人客棧,內容最佳化後引來大批粉絲熱捧,為什麼,大家自己思考下,看看它的介紹(這是別人認識你的名片)
-
6 # 愛生活愛靈魂的小西瓜
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很用心很用心去寫的,有的文章覺得挺好的,而有的文章的確自己覺得也有缺陷。
我認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二,粉絲對你不信任。如果他們真的很喜歡你,信任你,他是不會錯過你的每一篇文章的。
第三,這篇文章是不是真的優質呢?可能這篇文章真的寫的真的不是很好,標題,配圖,內容是不是真的用心去做了,這很重要!
好好寫文章,能給別人帶來價值的你,一定是不會缺閱讀量的,加油!
-
7 # 那些記憶中的經典
從根本上看,這是由自媒體的基因和特性決定的。
自媒體從誕生之初,就帶有強烈的速食文化特性,講究的新奇特。文章必須新鮮、奇怪、特點鮮明才會有人看,並且篇幅不能太長,閱讀時長必須控制在5分鐘以內,否則跳出率會很高。
而優質的紙質文學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構思巧妙、邏輯嚴謹,講究的是起承轉合。一篇優質的文章,必須前有鋪墊,中有陳述,後有呼應。既要保證故事情節的嚴謹,又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這樣隨便一篇文章下來怎麼也得萬八千字,沒有半個小時讀不完。這與自媒體的特點完全背道而馳,自然不會有閱讀量。
如此,就不難理解,優質的紙質文章為什麼玩不轉自媒體了。
回覆列表
“語文課是高一學點知識,高二忙聯考,高三基本不學,全部刷題。”據2017年11月13日的報道,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的寥寥幾句描述,將“應試”兩個字在語文科中的具體場景,清晰展現出來。“高中語文特別是高中作文教學,全線崩潰!”溫儒敏這個判斷建立在調研之上,並無誇大其詞。同樣是北大名師,錢理群曾到中學去開魯迅研究課程,結果聽課的人越來越少,學生最大的理由也是要高考了,時間根本不夠,哪能“浪費”在聽這些不能直接提高分數的課程上?
現狀的確如此,“數學突擊一個月可能提高10分,語文突擊一個月搞不好減5分”。作文寫得好寫得壞,75%-85%都是42到45分。這還有什麼動力去大量閱讀、經常寫作呢?
溫儒敏透露的未來高考改革方向大致有三,一是大量增加閱讀量,“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二是將哲學、歷史、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內容放入閱讀內容;三是將提高閱讀的思辨性、複雜度和擴充套件性。
這些資訊讓一些人緊張,至少誰也不想成為那連題目也做不完的15%。指揮棒在向大量和深度閱讀的方向指揮。聽起來很美,但這能讓高二的學生不參加聯考嗎?為了提高做題速度,高三豈非更是要天天刷題?
一目十行的閱讀能力,通常是從小大量閱讀訓練出來的。這種基礎是閱讀興趣的激發,在繪本與故事中,讓孩子們找到共鳴,安放與發展天然的好奇心與想象力。很多人的閱讀興趣,恰恰是悄悄地躲在被窩裡看與語文課無關的“閒書”中自然形成。這種興趣,在高中之前的K12階段大致已經完成。
而對哲學、歷史與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廣泛涉獵,更是需要喚起學生對個體生命的追問,喚起他們對家族史等與自己切身的時間視域,對飛禽走獸、遼闊海洋、廣袤宇宙與細微到肉眼不可見之物的好奇。
而我們的小升初,雖說在推行電腦排位,就近入學,但由於難以改變的師資分佈,行政統一評價及資源分配的引導,“好學校”依然只能用種種“密考”或各類“特色班”來選拔成績在95分乃至98分以上的“好學生”。
溫儒敏透露的,顯然是大語文的改革思路。它要求突破以字、詞、句、篇為主要特點的工具化語文教學,突破“部編版”一本教材的視野,將包括天地自然、人文歷史在內的整個生活帶入語文教育,將對一本本經典之作的閱讀,變為滿足學生生命需求的一條條大路。
現實是,為了上一所好的初中,小學生到了五六年級,已經在逐步進入刷題狀態。到了初中,大多與考試無關的興趣都需要逐步縮減。語文考試擴大閱讀題量、知識面與思辨深度,能部分引導學生的閱讀,但這只是拯救“全線崩潰”的語文教學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