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自強書畫藝術

    虞世南(558年—638年)。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詩人,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餘姚)人,小歐陽詢一歲,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世稱“虞永興”。博學善文辭,尤工書法,親承智永傳授,秒得其體。宋宣和《宣和書譜》評:“釋智永善書,得王羲之法,世南往師焉。於是專心不懈,妙的 其體,晚年正書遂與王羲之相先後,”享年81歲。 虞世南的書法,繼承二王傳統,圓潤秀健,外柔內剛,遒麗疏朗,品格高妙。與歐陽詢齊名,並稱“歐虞”,或稱其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為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意志堅定,努力學習,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他勤奮努力精思不懈,有時十幾天不洗臉不梳頭。他擅長寫文章,曾師法著名文學家徐陵,徐陵也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與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擅書法,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王羲之書法真傳,由此名聲更大。書法好人品正的他有幸成為李世民的書法老師,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難寫。一日,唐太宗臨右軍書法時寫到“戩”字時,只寫了左半邊,虛其“戈”讓虞世南補寫。寫成以後,唐太宗拿給魏徵看,結果魏徵看了說:“今窺聖作,惟戩字戈法逼真”。唐太宗聽後,佩服魏徵的眼力,也意識到習書不得半點虛假,若要獲得成就,必下苦功。 虞世南文章詩文也是出了得,代表作有《出塞》、《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後三首詠物詩(即《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分別寫竹、蟬和風,刻畫傳神,例如《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藉、受制於它物,託物言志功夫可見一斑。虞世南的德才兼備,終獲唐太宗盛讚“德行、忠直、博學、文藻、書翰”一人而兼是“五善”的美譽。

    虞世南書法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見存從帖中之外,有傳世書跡刻石楷書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行書有《汝南公主墓誌銘》、《摹蘭亭序》等。《唐人摹蘭亭序三種》其中之一傳為虞世南的墨跡。虞世南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並書,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23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69歲時所書。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筆勢舒展,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是初唐碑刻中的傑作,也是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宋代黃庭堅有詩云:“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可見原拓本在北宋就極其珍貴。

    虞世南在書法理論上也成就斐然,他所著的書法理論代表作《筆髓論》,《書旨述》傳世。充分反映了虞世南對書法藝術的獨特見解。“書法用筆千古不易”,在《筆髓論》裡,虞世南用這樣詩意豐美、文辭典雅的文字論述真書和草書的用筆方法與運筆技巧,“拂掠輕重,若浮雲蔽于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風搖於碧海。氣如奔馬,亦如朵鉤,輕重出於心,而妙用應於手。”“行書之體,略同於真。至於頓挫盤礴,若猛獸之搏噬;進退鉤距,若秋鷹之迅擊。故覆腕搶毫,乃按鋒而直引,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草即縱心奔放,覆腕轉蹙,懸管聚鋒,柔毫外拓,左為外,右為內,起伏連卷,收攬吐納,內轉藏鋒也。既如舞袖揮拂而縈紆,又若垂藤樛盤而繚繞。蹙旋轉鋒,亦如騰猿過樹,逸蚪得水,輕兵追虜,烈火燎原。或體雄而不可抑,或勢逸而不可止,縱於狂逸,不違筆意也。”

    虞世南的書法造詣,唐人李嗣真《書後品》列其書為“上下品”,評價道:“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績嬌春,鶴鴻戲沼,故當(蕭)子云之上”。《書斷》卷中列其隸、行書為妙品,稱其書“得大令(王獻之)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存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

    虞世南作為初唐時期的書法大家,其影響首先影響了外甥陸柬之和外孫張旭,二人皆以行草名世。虞世南去世後,唐太宗李世民曾為他做詩一篇,追述往古興亡之道,接著感嘆說:“鍾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這篇詩,將拿給誰看呢?”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詩到虞世南的靈帳邊讀完後焚燒,希望他的神靈能感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姚策的事件給我們活著的人什麼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