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原春秋

    首先,我認為教育部這樣整治幼兒園是有道理的。幼兒園以培養習慣,看護孩子為主,孩子茁壯成長,快樂開心是幼兒園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過早學習文化知識,不僅對青少年的成長沒有好處,而且不利於開發孩子的智力,不利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會讓很多孩子覺得這樣的幼兒園兒不符合他們的內心要求,因而,造成他們不喜歡幼兒園。

    但是這種整治效果如何有待商榷。畢竟幼兒園的組織者,幼兒園的老師們習慣了教給孩子數數,交給兒子拼音,教給孩子簡單的計算,如果不讓他們教這些東西了,那麼就要增加文藝,體育方面的內容,舞蹈方面的內容,畢竟從教育的角度來說,教他們數數,寫字。還是比較簡單的,如果教給他們繪畫,唱歌,舞蹈,那麼就更麻煩一些。幼兒園的老師習慣了傳統的教學,能不能學會新的教學,這是一個大問題。

    如果有的幼兒園教授小學知識,有的幼兒園不教授小學知識,就會造成家長對幼兒園的不同的看法,會影響他們的取捨。全國這麼多幼兒園,如果搞一刀切,難度相當大,如果不搞一刀切,很可能就會出現有的學小學知識,有的不學小學知識的情況,造成新的不均衡,不公平。

    因此,我贊成教育部門的這種做法,但至於效果怎麼樣,還要看進一步觀察。

  • 2 # 無言東飛燕

    教育部所有涉及禁止的內容(包括禁止在職教師補課,禁止幼兒園提前授課等),旨在為孩子們減負。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是好的,是值得支援的。還給孩子們快樂童年。但事實上目的達到了嗎?結果有目共睹:各種課外補習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應勢而生,孩子們的快樂沒有了,家長們的錢袋子癟了。週末假期家長孩子都疲於奔波在家和補習班之間。

    根本原因就是:升學率!升學率!升學率!

    不提高中高考升學率,一切減負都是白扯!

    幼兒園禁止教文化課程,個人認為是變相把這個教育任務推給了家長,推給補課機構。到了小學,老師授課速度加快,相比幼兒園的輕鬆愜意,孩子一下子很難適應。突然多了那麼多要寫的要背的任務,適應能力差的孩子真的會很痛苦。並且現在又禁止給小學低年級學生留家庭書面作業,單靠在學校那點時間就能讓孩子把知識全學會嗎?那麼剩下的任務還是又回到了家長和培訓機構手中。

    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作為一個過渡時期,是完全可以教拼音和二十以內加減法的,這樣既能讓孩子瞭解小學的學習生活,又能使孩子在上小學後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裡不會過於緊張。

  • 3 # 當代師說

    治理幼兒園“小學化”非常必要,還學齡前孩子一個快樂的幼年童年,避免孩子從幼兒園起就揹負沉重的學習包袱,是件大好事!

    但是,大好事,並不好辦,可以說,這件事的難度極大,治理幼兒園小學化並非只是治理幼兒園即可萬事大吉的,涉及面很大,工作量是很大的,這對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可以說是一場考驗。

    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必須打好三場攻堅戰,解決一個老大難。

    第一場攻堅戰:戰場:幼兒園。

    幼兒園必須按照治理要求,對照執行。這在公立幼兒園可能難度相對要小一些。但在全國範圍內,私立幼兒園佔比64.3%,要想這部門幼兒園達到治理要求,完成治理任務,難度可想而知。

    同時,以目前幼兒園的師資隊伍來看,幼兒園即使想不小學化,都是力不從心的。不小學化,要求幼兒教師的業務素質永遠高於小學化的要求。現在,很多幼兒園教師,都是未經專業培訓,直接從初高中畢業生中招過來的,無資質人員佔比很大,不能適應當前的要求。

    這場攻堅戰,難度不小。

    第二場攻堅戰:戰場:小學。

    幼兒園為何會小學化,其實跟小學有著很大關係。非零起點教學,在小學校中非常普遍,教育主管部門,切莫忽視小學這個陣地。治理幼兒園並非只是幼兒園的事,小學非零起點教學,是幼兒園小學化的推手和原因。從“因”上著手,“果”才會得到改善。

    第三場攻堅戰:戰場:各種各類幼小銜接培訓班。

    正規的學校幼兒園治理了,但並不是萬事大吉了,因為還有第三方培訓機構在,他們更熱衷於超前教學。這又是這次治理行動的有一個戰場。

    一個老大難,就是幼兒家長的觀點和態度。

    以上所說的幼兒園、培訓機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為了迎合家長,滿足家長拔苗助長的心理。幼兒園、培訓機構靠幼兒生存下去,這久迫使他們去迎合家長。所以,在宣傳和教育家長方面,真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這個治理行動,真的是路阻且長,任重道遠。如果不是以攻堅戰的決心和意志,治理效果很難說。

  • 4 # 寒石冷月

    教育部出臺治理幼兒園“小學化”的思路方向沒有錯,但是這麼多年對家長造成的心理衝擊是很難扭轉的,因為家長都非常清楚孩子上學的整個通路是怎樣的,如小升初,中考和高考,特別是中考如果不優先改革的話,有近一半的孩子就被分流了,家長絕不甘心自己的孩子在競爭之中處於不利位置。

    如果想從根本上扭轉幼兒園“小學化”教學,必須要從整體上打通思路,如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直通車。在哪設定路障呢?就是進入大一以後,採取寬進嚴出政策,即從大二開始採取分流政策,凡是無法正常完成學業的學生,不具備繼續讀大學綜合能力的學生,可以分流到高職高專去,或者徹底淘汰一部分去。

    這樣一來,家長就無需從孩子一上幼兒園就焦慮,攪盡腦汁為孩子擇校和考大學而焦慮不安了。所以說,就目前中國整體教育體系而言,應試教育改革需要從全域性去考慮,而不是像切豆腐塊一樣,今天從這下一刀,明天從那下一切,最終還是解決不了根本。現在的做法就像補窟窿一樣,今天補補這,明天補補那,最終還是沒有形成完整的教育管理體系。

    我相信明眼人,能從我的觀點中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真是採取直通車方式,可能很多社會培訓機構自己就慢慢消亡了,因為沒有高考指揮棒,自然市場就不會那麼火爆了。不知道大家是否贊同我的觀點。但是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直通車可能會造成各院校大一的車輛擁堵(大學容量是否夠),需要重點解決這塊的問題就好辦了。

  • 5 # 青馬歷史局

    首先我們確定一個正確的方向,那就是童年必須有一個童年的樣子,應該是天真無邪的,無憂無慮的。從這個方面說,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是正確的,也是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的。

    但是,注意這個但是,現實(也就是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無論古今)給了你天真無邪的機會了嗎?這裡我好好說道說道!

    其一 、 試問古代有多少達官貴人、豪門名家出自貧寒子弟?

    幾乎每個朝代,都會有貧寒子弟的起義,秦末陳吳、漢末黃巾、隋末瓦崗、唐末黃巢、清末太平軍,有幾個扭轉了現實,成就了貧苦人的天下。你可能會說,朱元璋不是乞丐出生嗎?是的,你還能舉出其他著名的例子嗎。咱們先不說他們的階級侷限性什麼的理論,通俗一點說,這些貧苦人根本就沒有翻身的牌,文化層次低,思維侷限大、目標不明確、社會關係弱、資金不充足,即使聚攏起來了,也是烏合之眾,很難得到社會輿論的普遍認可。秦末最終沒落貴族劉邦取勝,西漢末年最終皇裔劉秀取勝,隋末唐國公李淵取勝,唐末依舊是各路諸侯的事,貧苦的人只是馬前卒。這樣看來,民國時期的革命才能算得上是大洗牌,但最終還是回到了“階級固化”的歷史軌道中。

    翻閱古代名仕的出身,有幾人不是世家出身,從小耳濡目染,留名史籍;又有幾人以躬耕紡織的布衣身份登上金碧輝煌的天子堂。如果不是科舉制的出現,可能就這寥寥幾人也都沒有了。

    其二、 試問當今社會給了你多少天真無邪的時間?

    作為家長,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誰不想帶著自己的孩子出去快樂遊玩。但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在當前以考試成績論好壞,考上個好大學就有個好未來的普遍情況下,資金充足、社會關係夠硬的階層,可以不用有太多的焦慮,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孩子即使成績不好,也可以透過運作,獲得一個好的未來。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們上升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在進入社會之前,在學習上和學校上儘可能多地超過別人,或者追趕上別人。但即使這樣,我們這幾年明顯的感覺到也不會有像以前那樣的結果。因為你即使在學習成績上趕過別人,也超不過別的孩子從小培養起來的眼界和社會關係。所以,為了避免自己的社會資源和空間被壓縮殆盡,我們只能在焦慮中,在不知所措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學習和高考,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對窮人而言,高考不可廢,如果能以文化課知識拼高低最好,因為窮人沒有那麼好條件提升自己的文藝素養——一架鋼琴小十萬,拜個老師幾十萬,用生命也承擔不起,而課本知識是成本最低的。(這樣說與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違背了,但這能怪我麼)

    上述情況的出現,教育只是一個表面,根源在於我們各個階層的既得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那些整天叫嚷著素質教育,為孩子減負的家長,他們便是既得利益者,如果真的不高考了,誰還能撼動他們的利益。我出身農村,老家的兄弟姐妹教育孩子依舊還是:“好好讀書,多累都要讀,苦盡了才有甜頭!”

    最後,所謂的幼兒園“小學化”是一個教育問題,但更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問題解決不了,一切都是扯淡!

  • 6 # 晨光微曉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禁止教授小學課程,你怎麼看?

    作為一名倆娃媽,舉雙手贊成這個政策。當初給兒子找幼兒園的時候,都是在打聽“這個幼兒園到底教什麼”——別誤會,我不是要讓孩子學習什麼,而是希望幼兒園不教什麼,把童年大腦高速發展的自由時期還給孩子,不要用“教”,破壞了他們對美和世界的感知。

    6歲之前孩子為什麼不應該教

    自然界有種東西叫做美——它不是因為你能夠說出來才是美,而是用心感知到的。藝術正是基於自然之美引發人類的認知而形成的。

    6歲之前的兒童,對這個世界有著高度的認知敏感,他們的身心是敞開式的。而對於他們而言,這個世界是用心在感受的。

    在這種感受之下,孩子對於藝術、美和世界形成自己的認知。這一過程是在充分保護下才完成的。

    而所謂的“教”是用我們有限的認知限制了孩子的無限可能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因為個人的認知,形成自己對美的感受和對世界的認知,這種感受和認知已經被打上了個人的印記,屬於被個人“框”住的認知。再怎麼樣總結出來的普世真理,由個人去教,都難免打上個人的烙印。教師的個人認知去限制孩子,只能說,這樣的“教”不是在成就孩子,而是在破壞孩子。

    更不用說,本來應該快樂成長的年紀,偏偏過得如此乏味。

    畫家高更之所以能在工作之後才開始學畫的狀態下成就美術史上的地位,與其接觸自然、自由快樂的童年有著莫大的聯絡。

    雖然有人說,這樣的政策落實起來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那又怎樣,邁出去的步子,就是邁出去的步子。

    我很開心,孩子們又可以慢慢迴歸到孩子們的狀態了。

  • 7 # 文軒閣

    筆者管理過幼兒園多年,我的回答是,“方向是對的,但應該分地域分層次的推行,倘若一刀切,只會適得其反”。

    目前教育差別很大,而差別最大的是幼兒園。普通中小學,起碼每個教師都有資格證,都有學歷要求。但是在最基層,很多公辦園只有一兩個是公辦教師,其他大部分都是聘請的。

    而聘請的教師中,有幼師資格證的又只佔少部分,大部分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有很多聘請的人員就是農村的大媽,只是能照顧吃喝拉撒,沒有專業性可言。叫她們去讓孩子開展活動,那也是勉為其難。

    筆者曾說,“反對小學化,必須有過硬的師資”。越是反對小學化,越是對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動育人,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生活即教育,這些理念都很正確,也是大趨勢。

    對於師資力量足的學校,完全應該避免小學化,在各類活動中讓孩子體會到快樂。但是,倘若強行要求師資力量不足的幼兒園這樣做,勢必會把幼兒園逼著走向天天放羊的境地,對於幼兒來說不一定有利。

    要避免小學化,必須加強幼兒教師配備,大力提高幼兒園教師的業務水平,否則得不償失。你說呢?

  • 8 # 小李滔滔

    教育整理幼兒園“小學化”,是及時、明智的舉措。

    其目的,是給當前功利化、焦慮化的教育環境減壓、降溫,保持健康的教育生態。

    幼兒園“小學化”,講授小學課程,有以下弊端:

    1、幼兒園“小學化”,違背科學的教育規律。

    大自然有其規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孩子的成長也必須符合自然規律。

    幼兒園的孩子,不適合小學課程,而應該以遊戲為主。

    “拔苗助長”的教育,違揹人的成長規律,必然會受到懲罰的。

    2、幼兒園“小學化”,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

    過早學習小學課程,剝奪了孩子的快樂童年。

    孩子的身心發育還不完善,強行灌輸知識,容易造成孩子自閉、厭學。

    6歲前的孩子,學習寫字,手指發育也會受到影響。

    沉重的學習的壓力,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3、幼兒園“小學化”,加重家長的經濟負擔。

    為了孩子學好拼音、識字、英語,家長們想方設法給孩子補課。

    按小時計算的補課費,讓很多家庭不堪重負。

    從幼兒園開始,家長們就做起了“孩奴”。

    沒有辦法,為了家庭的希望,家長只能咬牙承受沉重的教育支出。

    4、幼兒園“小學化”,加劇教育的浮躁競爭。

    教育焦慮症真在蔓延,而且像滾雪球一樣。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謊言,刺激著家長緊繃的神經。

    教育的提前競爭,最大受益者,只能是課外輔導機構。

    易中天先生說:中國教育整個把人腦子搞壞了。搞壞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成王敗寇”四個字。我反對勵志、反對培優、反對成功學、反對望子成龍。

    事實上,超前教育、超綱教育的根源是,每個公民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是淡化應試教育和“唯分數論”的一步棋。

    然而,治理的關鍵是“禁令”能否落實,能否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援,能否有效監管幼兒園的“偷跑”。

    禁令來了,這是好事。效果究竟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 9 # 胡喇喇

    教育部的觀點非常好,幼兒園學了小學的知識到小學以後上課不愛聽講,上課總感覺自己什麼都會了,習慣非常的不好。要說幼兒園小學化最主要的就是民辦園造成的,他們為了招生,給一些不懂教育的家長灌輸錯誤的理念,什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各種理由來矇蔽家長,我真的醉了。其實幼兒學過的東西到初中就沒有能完全記住的,民辦幼兒教師很多都是臨時招聘的,教師的素質也不相同,有很多知識教的都是錯誤的。我從教小學教育二十餘年,最不喜歡的就是從民辦幼兒園來的孩子。不是我抨擊民辦園,我抨擊的是他們教育的方式方法,希望國家嚴重的治理一下。

  • 10 # 大洋網

    日前,教育部發布《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嚴禁幼兒園教授小學課程內容。《通知》一出,引發不少廣州家長討論。有家長向記者分享小孩上中班時沒學握筆,上大班時不會寫名字的尷尬情景。其實,幼兒園到底要學什麼,連父母雙方都會持不同觀點。

    對此,有幼兒園園長認為,學前階段最關鍵是透過遊戲、活動來獲得體驗感知。小學教師則認為,幼兒園過早學習會讓孩子厭學,如果沒有掌握好知識,會增加以後的糾正難度。專家表示,相對於知識的學習,適齡兒童更應培養自理能力,這樣才能適應新環境,面對困難時更加自信。

    在白雲區一家幼兒園裡,孩子正在開心地玩數字玩具。

    通知:明令禁止幼兒園提前教學

    《通知》指出,對於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小學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園組織測試等行為,將視具體情節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通知》明確,對於幼兒園佈置幼兒完成小學內容家庭作業、組織小學內容有關考試測驗的,要堅決予以糾正。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結合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予以規範。

    早在2012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現象日益突出,嚴重干擾正常保育教育工作。當時,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規範幼兒園辦園行為,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嚴禁一切形式的小學入學考試。而這次《通知》升級為“專項整理”,力度較以往有明顯的提升。

    家長:面對升學競爭只能提前多學

    幼兒園應該教多少,怎麼教,怎麼樣才算“小學化”?這些問題讓不少家長摸不著頭腦。喜喜(化名)在芳村一所幼兒園就讀,從小一直很聰穎。喜喜在4歲讀中班的時候,家長就想讓孩子提前學寫字。然而,幼兒園老師卻以過早執筆影響孩子骨骼發育為由進行規勸,這也讓喜喜的家長斷了念想。“可是,孩子讀大班了,老師有一天突然在班裡點名,說有些小朋友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喜喜的家長說,“聽孩子這麼一說我就納悶了,不是老師讓不要教握筆嗎,為什麼突然又有這麼高的要求呢?”

    記者採訪發現,不少家庭對是否讓孩子在幼兒園超前學習的問題上有不同看法,有的家庭裡父母雙方甚至持相反態度。有的媽媽認為,幼兒園應該培養孩子的興趣、養成習慣、培養專注力,學太多對他們的成長不好,況且以後小學都會教,無需讓孩子的童年過得太辛苦。但也有爸爸認為,現在競爭非常激烈,讓孩子提前多學,以後上了小學就容易適應,學得快懂得多就有成功感,有助於形成良性迴圈。

    大部分受訪家長表示,禁止幼兒園“小學化”本來是對的,但孩子在小學面試時,經常被問到20以內的加減法和英語,好一點的民辦小學還要參加遊園選拔。面對這種情況,孩子不提前學一點知識,真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也有家長表示,小學的內容可以不教,但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銜接還是要做的,比如教小朋友遵守紀律、鍛鍊專注力等等。

    老師:提前學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家長的說法莫衷一是,但幼兒園的現實情況又是怎麼樣呢?記者瞭解到,近幾年來,隨著國家、省市檔案的出臺,幼兒園“小學化”在廣東,尤其是廣州,已經得到有效的遏制。市內公辦幼兒園基本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進行日常教學,而民辦幼兒園的教學也越來越規範。

    記者採訪發現,許多公辦幼兒園裡,教育工作者基本形成共識——不能小學化。廣州市第二幼兒園園長張秀英表示,任何時候都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進行匹配的教育。孩子3~6歲主要透過遊戲、操作來獲得體驗和感知。她告訴記者,在幼兒園內,孩子每天的生活點滴都融匯著課程的學習。比如數學,從到園開始,老師就會幫助小朋友培養數字的概念,讓他們統計今天來了多少個小朋友,是男孩多還是女孩多。喝水的時候也會讓孩子們進行統計,喝一杯水就放一顆豆子,放學的時候統計一天喝了多少杯水。透過這些細微之處,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從生活裡懂得數和量的匹配。同樣的學習也能體現在識字中。到了大班,孩子們會進行新聞分享,透過剪報看到哪些文字的出現頻率較高,久而久之,孩子們就自然習得了。“在幼兒園階段,重要的是學習品質的養成,就是培養孩子的興趣、專注度,比學習顯性知識更重要。”張秀英強調。

    廣州市小北路小學教導主任徐虹認為,幼兒園階段關鍵在於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好習慣和自理的能力。有的學生在幼兒園學了拼音,但是老師教得不一定準確,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印象。在孩子上小學後,老師要重新糾正,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對孩子的學習效果也會有影響。

    還有不少小學老師和記者反映,有家長髮現孩子剛進入小學不久就產生厭學情緒,這與幼兒園提前學習有一定關係。強迫幼兒學習小學課程,使其對不易理解、內容繁雜的知識感到迷茫和困惑,對學習產生無能感和挫敗感,畏難情緒高漲從而喪失自信心。另外,提前學習小學知識的孩子,由於已經掌握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上課缺乏積極性,容易導致走神,因而養成注意力不易集中、上課開小差的不良習慣。

    專家:孩子應學會自理 3~6歲是最佳時間

    既然幼兒園嚴禁“小學化”,那麼在校階段應該學什麼好?青少年研究專家孫雲曉表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有不少家長對孩子0~3歲這個年齡段不夠重視,認為此時孩子還小、不懂事,有點小毛病也不必苛求。然而,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更是為日後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生活習慣方面,主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採訪過程中,多名幼兒園園長強調:“應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在幼兒期,兒童自主意識開始發展,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自理能力越強的人越能適應新環境,越敢於探索,也越自信。另外,3~6歲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最佳時間,學習習慣大致包括注意力的培養、禮儀習慣、閱讀和書寫習慣等。父母可以用孩子最感興趣的“遊戲模式”進行培養,讓孩子在遊戲中習得知識,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探索的能力,為上小學做好準備。

    此外,有幼兒園老師指出,幼兒園是孩子走出家庭後進入的第一個“小社會”,孩子跟同齡人在交往過程中逐漸學會怎樣建立友情、怎樣保持友誼、出現矛盾時怎樣解決問題。保持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助於他們獲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即使是在幼兒園學著請求老師的幫助,學著同初識的夥伴打個招呼,第一句“對不起”、第一句“沒關係”,都是孩子向社會勇敢地邁出的一小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3歲交社保和33歲交社保,結果有什麼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