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村姑說村事

    要說呢,日子過的是真快。今天7月5號,後天就是一年中的小暑節氣了,而小暑節氣後一個月就到立秋了。這就是說,雖然現在還沒有到今年最熱的時候,但是立秋後涼爽爽的日子已經在我向我們招手了。

    “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句話是一句農諺。是根據立秋節氣在農曆月份中早晚來預測今後收成的。

    意思是如果今年的立秋節氣在農曆六月的話,那麼晚熟作物的收成就不會好,早熟作物的話影響還不大。而如果今年的立秋節氣在農曆七月的話,那無論早熟作物還是晚熟作物都會豐收。

    今年的立秋時間陽曆是8月8日,陰曆正好就是七月初八。那麼今年的晚熟作物收成就真的不好了嗎?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首先,這是古代農耕社會的一種認識。他們認為立秋秋,涼嗖嗖。一旦立秋天氣就涼下來,而作物生長是有積溫等溫度要求的,立秋早的話,天氣涼的早。晚熟作物來不及灌漿豐滿天氣就涼涼了,所以晚熟作物也就長不成了,秋收就會減產。而如果立秋時間推遲的話,那麼一切就反過來,早熟作物和晚熟作物都不會受到影響,都能夠豐收了。

    這句話還有道理嗎?!姐姐認為這句話有著嚴重的侷限性。今年的立秋時間在農曆的七月,但不一定今年的晚熟作物收成就不好。

    之前姐姐剛剛寫過一篇為什麼今年立秋在農曆的七月的文章。裡面詳細介紹了立秋節氣為什麼有的年份在農曆的六月,有的年份卻在農曆的七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一下。

    我們知道,這立秋的時間在陽曆中的日子是比較固定的,都在每年的八月七日,八日或者九日。而在農曆中確是搖擺不定的。有的年份在農曆六月下旬,有的年份在農曆七月上旬。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中國採用雙重曆法造成的。老百姓愛用農曆,但農曆是依據月亮圍繞地球轉規律制定的。

    而24節氣也是按照地球圍著太陽轉的角度制定的。所以與農曆的時間就會差的遠一些。

    然而,我們知道決定地球溫度的是太陽,而不是月亮,所以農曆的時間其實與溫度的高低是沒有多大關係的!無論是農曆的六月還是農曆的七月,它的溫度都決定於處於什麼節氣了!明白地說,就是節氣決定溫度,而不是農曆的月份決定溫度!

    所以無論農曆六月立秋,還是農曆七月立秋,立秋都是立秋的溫度!

    無論是早熟作物,還是晚熟作物,會不會豐收,與立秋節氣在哪個月沒多大關係!

    所以呢,“六月立秋兩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句話其實更多的是一句順口溜。是人們對立秋節氣認識的一種誤區。

  • 2 # 農技廣播站
    “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句話還有種說法叫做“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六月立秋晚不收:人們認為立秋節氣如果在農曆六月的話,說明立秋的時間就比較早,那莊稼的收成就不好。因為立秋早了,那天氣涼的就比較快,溫度、光照都會降低影響作物的灌漿,導致籽粒不飽滿,所以收成自然也就不是特別好。

    七月立秋早晚收:農曆七月立秋就不同了,立秋來的晚,高溫的時間長,光照也充足,有足夠的時間能讓作物充分灌漿,糧食飽滿,產量自然也就不錯。

    但是這種說法其實並不算特別正確,因為每年的節氣時間都是比較固定的,農曆立秋的時間之所以有很大差別並非是節氣提前了,而是因為農曆和陽曆演算法導致的誤差形成的。所以整體來說,只要是正常的年景,無論是六月立秋還是七月立秋,溫差都不會相差太大,所以農曆時間的早晚對糧食的收成也沒有很大的影響。

  • 3 # 鄉村波比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就到了2019年的下半年,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好像還沒做得多少事情便到了下半年。只能感嘆時間如同流水一樣,稍不注意就瞬間流走。具體來說,現在距離立秋時間還有一個多月,作為農村人來說也是充滿著期待,因為每到立秋時節,就是一年中的收穫時節。

    因此,根據平時的農村生活經歷,農村流傳了一句老話叫“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是什麼意思呢?六月立秋晚不收

    這個字面意思就是如果今年立秋在農曆六月的話,那麼今年農民收成將會不太理想,不能達到大豐收的預期。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立秋就是在大暑節氣以後的下一個節氣。夏至、小暑、大暑、立秋,然後就到處暑了。立秋時節也是農民們一年中最期待的收穫,不管是蔬菜糧食在這個時候已經逐漸開始收穫了。特別是以前農村大部分都是以種植農作物為生的人們而言,人們更加關注這一天節氣的到來。

    七月立秋早晚收

    這句話意思就是如果今年立秋在農曆7月當中,那麼今年無論農作物成熟的早晚,都會實現大豐收。從今年來看,今年立秋時間是2019年08月08日,也就是農曆的七月初八。正好是農曆七月初,按照農村老話,今年農作物將會實現大豐收。這樣的老話雖然現在看來沒有多大根據,但是都是農民透過長期生活實踐和經驗的總結,在生活中還是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的。

    今年整體時候還是比較好了,而且今年夏季發生的自然災害和惡劣氣候現象也比較少。沒有多久,到了今年7月12日就馬上進入三伏天氣中的初伏階段了,也是一年中最熱的天氣的開始。而這種時候將會持續到立秋以後。雖然立秋到來,但是這時候天氣依然比較炎熱,“秋老虎”讓人感覺到好像不是秋天。其實每年立秋到來以後還處於三伏天的末伏階段,天氣依然炎熱。

  • 4 # 布衣小農人

    以前種地全靠天和經驗,人們的種植經驗多是根據節氣來總結的,這句“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其實就是根據立秋的節氣來總結的,而這裡的月份都指的是陰曆而非公曆。農曆6月是一年之中的下半年,如果立秋在下半年的起始6月份,芒種以後種的玉米當時播種遲了幾天的,到了秋天的收成就不太好,而立秋如果在七月裡,那當年二茬播種的秋玉米受的影響就不大,早播晚播的都有個好收成。

    玉米播種講究時機有早晚之分

    我們這邊剛好是一年兩茬,這句老話比較適用,每天種秋的時候都是收完麥子以後等地裡有墒的時候才能播種進去,如果運氣好點了,曬完小麥入倉後碰上了一場雨,那玉米就早早的種進去了,而如果遲遲不下雨,天旱地乾沒有墒情,玉米可能就會播種出苗的比較晚。

    立秋後天氣轉涼

    今年的立秋在8月8日,農曆的7月初8,立秋是一年之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節氣一到,天氣就會逐漸轉涼,白天的溫度雖然高點,早晚卻變得涼爽了,日照溫度沒有夏季那麼高了。

    六月立秋晚不收

    玉米全年生長期間是要講究積溫的農作物,這個積溫指的是從播下去到收回家的時候歷經溫度較高的累積時間。立秋在6月裡面時,種的比較晚的玉米積溫不足,到了要成熟的十月份,別的玉米都已經成熟了,它還是個嫩顆粒。而地不等人,收完玉米還要種下一茬莊稼呢,所以只能放棄玉米直接挖杆或者放在地裡不收等著自熟,放棄下一茬的播種了。

    七月立秋早晚收

    如果立秋的時間錯後一些,到了7月裡面,玉米的積溫能夠達到,能滿足它的正常生長需要,那即便是播種的比較遲的玉米,到了收割的時候也已經成熟了,所以才會說早晚收的事情,意思是早晚播種的都能收回家。

    總之,這句俗語也有自己的侷限性,一年種兩料子的地方比較適用些,再一個譬如今年的雨水比較多,玉米的生長就會加快,出瓢時間早一些的情況下,即便是立秋早一點影響也不是很大。所以對於這句俗語還需要辯證的看待。

  • 5 # 樹德漢碩

    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是一句節氣農諺,這樣歸結未必靈驗準確,不足為信,但作為一種警醒,可以參考。話的意思是指:如果立秋節在陰曆六月裡出現,那麼晚糙種遲的錯過了節氣,積溫不移,就會失收;立秋在七月出現的,剛剛好,早晚糙都有好收成。另有說法是,六月立秋,兩頭了收,七月立秋,兩頭有收。

    二十四節氣是依太陽執行規律而定出來的,以利於農事,盡天時自然節氣安排農事就好。節氣是從陽曆走,不是依陰曆排,農作依節氣而為就不會錯。而今以陰曆看節氣是不準確的,但過去人習慣了用陰曆,有固定思維,也可體諒。因陰陽曆演算法有不同,年誤差有十多天,陰曆要置閏月,閏月前後年,陰曆月份看節氣會有提前或延後,閏前多延後,閏後多提前,這也是規律,閏月前後年,陰曆月節氣是變化很大的。如2019己亥年是閏月前一年,陰曆七月初八才立秋,是相對延後了。2021年己丑年,是閏月後一斗,陰曆六月二十九就立秋了,是相對提前了,而論陽曆,一個是8月7號,一個是8月8號,僅一天幾個時辰之差,而從陰曆來看就是月差有十天左右了。所以,凡是從陰曆看節氣的農諺,準確應驗率都是不大的,不足為信,能依節令來做事就好,不必依陰曆看,那會給人產生錯覺的。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表示秋的到來和開始,一年己過半。立秋代表陰曆七月的節,出現在七月初是合理的,出現在六月被認為是提前了,早秋了,是不合理的,所以才有這個麼說法,這也是習慣固定思維不變產生的錯覺,所以,明白者,便不信這個了。

  • 6 # 農嫂話農事

    很多農諺俗語是中國曆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準確率還是很高的。自古我們農民一般都以農曆來紀年,在農業生產中也都是以農曆作為農業生產的時間參考,用農曆和24節氣相互結合用來指導農業生產的種植時間。立秋是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的早晚,對農業生產是有影響的。“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句農諺俗語,就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立秋節氣在農曆月份中早晚來預測收成的。

    其實,中國幅員遼闊,各種農諺是根據不同地區地域的氣候差異總結而來的,任何諺語並不是說在中國所有的地區適用,只是在一定地區範圍內適用。這句“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則主要是在華北地區適用。這裡的“六月、七月”,指的是農民們所說的陰曆的“六月、七月”,如果立秋時間是在“農曆的六月”,那麼根據以往人們的經驗總結,六月立秋屬於早立秋,立秋後的天氣中午雖然說還會很熱,但卻能明顯的感覺到一早一晚的天氣會變得涼爽,而這樣的氣候對華北地區的種植的農作物是不利的,因為華北區域一年是種植兩茬作物,主要是冬小麥和夏玉米。

    夏玉米的播種時間是在小麥收穫後,所以是屬於晚播植物。六月立秋,早晚溫度的差異是不適合夏玉米的灌漿,玉米是要講究在生長期間要有一個積溫的農作物,這個積溫指的是從播種到收穫的時候歷經溫度較高的累積時間。立秋在6月裡面時,哪些播種比較晚的地塊玉米,由於氣溫涼爽積溫不足,耽誤了生長,到了玉米十月份該成熟的時候,它還在青穗期,這世間收穫就會直接影響了晚茬作物的收成。所以這也就是六月立秋晚不收的說法。

    反之,如果在七月份立秋,那麼在玉米等晚茬作物生長期內溫度相對的會平穩持續較高一段時間,這樣的溫度適合作物快速生長。這樣,在秋收的時候,晚茬作物就能因生長髮育事件充足而籽粒飽滿,相對的就會有個好收成。晚茬作物都能收成了,那麼哪些早播種的作物也幾天更會因溫度適宜生長而有個很好的收成。

    今年2019年的立秋日期是在陽曆的8月8號,農曆的7月初八,按照農曆紀年曆法算,那麼今年應該屬於晚立秋,相對的立秋後炎熱時間還會持續一些日子,這對於作物生長來說可是一個好的結果,期盼今年的秋作物會有一個好的收成,能賣上一個好價錢,給我們艱辛勞作的農民們一個好的回報。

  • 7 # 豫東小農

    我們這裡是這樣的一句老話“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和題主說的這個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老家種地這幾年我就談談我自己對於這句俗話的理解。這個六月和七月指的是咱們的農曆。

    為什麼會說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

    六月立秋的一般都是在陽曆7月份的時候,正是夏季農作物開花坐果的階段,早早立秋了氣溫就會出現明顯的差別。我們這裡的老話說的是這樣的:“立秋以後寸草結籽”。即便夏季農作物沒有造成植株的生長,也得向生殖生長轉變,所以就會造成夏季農作物不能夠在其需要的氣溫下灌漿或者膨果。

    比如說在2018年的時候就是在農曆六月二十六立秋。在2018年的清明節前後我們這裡遭受了“倒春寒”,導致了我們這裡的小麥減產比較嚴重,甚至由於受到凍害的影響小麥直接就沒有出穗。在小麥收穫的時候畝產量只有600-700斤,跟往年的1000斤的產量相差甚遠。

    夏季玉米和花生的產量也受到了影響,颱風溫比亞在夏季農作物快收穫的時候直接把玉米都給颳倒伏了,玉米的產量也下降了很多。我家的玉米只有900斤左右,蒜茬花生的產量也只有750多斤,(跟往年900斤左右的產量差距也不小。)

    總的來說關於農業種植的諺語都有區域性的限制,所以我覺得這兩句諺語比較適合我們豫東平原地帶!

  • 8 # 指尖三農

    農村老話“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是什麼意思?

    還有兩天就是小暑了,接下來的日子將進入三伏天,真正熱起來的天氣就要到了。時間有時候過的真的很快,猶記得春天來臨的時候,忙著春播,轉眼夏天已經過去一小半了。生活在農村,作為農民,最關心的莫過於農事活動。在上下五千年歷史中,土地的收成都是農民最關心的,老一輩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透過日常的生活積累,總結形成了許多讓人們稱讚的農村俗語,用來指導農村農業活動。眼下天氣炎熱,各項主要農忙活動已經告一段落,大家都在期盼整個作物生長期可以風調雨順,等到了秋收的時候可以有個好收成。在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用來預測當年的收成,叫做“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那麼,2019年立秋到底在什麼時候,今年的糧食會是豐收的嗎?

    一、2019年立秋的時間

    立秋作為24節氣之一,是下半年第一個節氣活動。雖然叫做立秋,但是氣溫也並不一定立刻降下來,俗語說“秋老虎熱過牛”,當然立秋時節到來,也是意味著涼爽的天氣不遠了。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立秋的時刻判斷,即為北斗指向西南,黃經135°的時候,一般在8月7-9號。今年的立秋是8月8日,農曆七月初八,也就是我們說的“七月立秋”。

    二、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今年的糧食要豐收嗎?

    根據農村俗語來看,如果農曆六月立秋,那麼今年的糧食可能會歉收;如果農曆七月立秋,今年的糧食早晚都有好的收成。按照今年七月立秋的推算,今年秋季將會呈現大豐收的景象。同時,農村還有“六月立秋,兩天不收;七月立秋,種啥啥收”的說法,實際上兩者表達的意思相同。

    那麼立秋的月份,真的會決定莊稼是豐收還是歉收嗎?1.為什麼立秋有時在六月,有時候在七月?

    首先,農曆月份和時節的計算方法不同。農曆計算法是以月亮的盈缺來判斷的,而公曆是以太陽曆法來進行計算的。根據陰曆,月亮繞地球一圈是29.5天,那麼一年就是29.5×12=354天,而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圈為單位,一年為365天,兩者之間相差11天,所以公曆有閏月。

    但是,我們在判斷時節的時候,採用的天干地支紀年法,採用的太陽曆法,所以24節氣的時間大多在公曆上是相對確定的,上下相差兩三天的時間。因為24節氣和陰曆月份採用的是不同的計算方法,所以會出現立秋在六月或者七月的情況。2019年立秋在農曆七月初八,而2020年立秋在農曆六月十八,所以立秋的農曆時間差距還是較大的。

    2.六月立秋真的歉收,七月立秋真的豐收嗎?有何依據?

    為什麼農村會流傳“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的說法呢?這個實際上是說,如果立秋的時間過早的話,那麼冷空氣來臨的時間也相對較早,在莊稼將要進行收割的時候,氣溫下降對作物的生長不利。所以農村俗語“六月立秋,冷了耕牛”就是這個意思。相反,如果是七月立秋的話,那麼會有相對充足的時間,處於溫度適宜的環境,對於作物最後的生長的較為有利的。

    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所有俗語都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很多地方衡量立秋的準繩要看氣溫的變化。同時,作物的生長除了靠天收之外,還要靠人種,種植的方式、管理的手段都將影響作物的生長。所以,不要認為一定會出現“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的情況。

    綜上所述,由於陰曆和時節採用的不同的計時方法,造成了立秋的時節出現在不同的月份。“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句俗語主要根據歷史的經驗總結而成,雖然說有一定的道理存在,但是作物的生長不僅靠天還靠人,作物是否豐收不能僅看立秋立在六月還是七月。同時,由於所有的俗語都有地域性,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還要根據地方農情判斷。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發表你的看法。

  • 9 # 百哥知曉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它是指太陽到達黃經135°的時候才可以算。立秋的到來對於我們農民的農耕來說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農作物豐收的意思。立秋的到來,預味著農忙要開始了,大家辛苦的汗水即將因為收成得到回報。老一輩總結了一個俗語“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個是他們的經驗所得,值得我們來借鑑與學習。作為農民,我來談談我的理解。六月立秋晚不收

    如果立秋在農曆六月,今年的收成一定會不好。因為是“一場秋雨一場涼”,而農曆的六月(基本上是陽曆的七月),此時農作物正在生長,有些可能還沒有長壯,而由於天氣轉涼的原因,這樣就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從而導致今年的收成會被少。相信大家還記得去年小麥為何會減產,導致市場供求緊張。去年立秋是在農曆六月,小麥生長受到嚴重影響,麥穗生長由於天氣的原因出現不飽滿,產量下降30%,麥農損失嚴重。

    七月立秋早晚收

    今年立秋在農曆七月初八,也是陽曆2019年8月8日凌晨三點多,屬於早立秋。由於前期雨水的灌溉,農作物茁壯生長,根系紮根穩固,有助於營養或水份的吸引,這樣會促使農作物有更好的生長,再加上天氣因素的和諧作用,農作物必然會實現大豐收。正常在八月中下旬,看著我家的玉米田地和花生田地,長勢非常多,玉米已漸開始飽滿起來,產量一定比去年高,去年我家玉米才800斤,今年按這種態勢,一定會達到1200斤左右,這真的是可喜可賀。

    立秋雖然在七月初八,天氣還是非常炎熱的,大家還是要做好防暑工作。農民一年的辛苦就盼望著農作物能有一個大豐收,而今年看到的景象一片美好,一定可以如願以償。農村俗語對農業生產的把控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就讓這些優秀的經驗傳承下去。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期望您下方留言探討。

  • 10 # 老農民說事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農業生產的很多過程都和二十四節氣密切相關,很多人也總結出了很多和節氣相關的俗語。立秋其實就說明天氣會慢慢由熱轉涼,氣溫會逐步降低,但立秋並不是真正意味著秋天已經到來,立秋以後還會有一個伏天,整個氣溫還是比較高的。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8日,立秋過了以後第三天就是三伏,有句俗語說“冬有三九,夏有三伏”,立秋以後雖然已經到了末伏,但是整個氣溫還是不低的。立秋以後氣溫的晝夜溫差可能會比較大一些,早晚的時候需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不小著涼受寒。“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句俗語是人們根據自己平時的農業生產經驗總結出的俗語,具有很大的學習參考意義。“六月立秋晚不收”,這句俗語的意思很簡單,在農事生產中如果發現今年的立秋是在農曆6月份,那就要儘量的早點種莊稼,儘量少種生長週期過長的農作物。六月立秋的話算是比較早了,立秋以後雖然氣溫仍然比較高,但是隨著降雨的增多,氣溫有可能會很快下降下來,人家都說“一場秋雨一場寒”還是比較有道理的。在立秋的時候很多農作物正處在灌漿期,氣溫和Sunny對它們來說非常重要,作物種子是否飽滿全靠這個時期。如果在這段時間立秋以後,氣溫降低,那很有可能導致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出現其它的一些問題,農作物減產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會有“六月立秋晚不收”的俗語,這裡的晚指的是“種植在晚”和“收穫太晚”。

    “七月立秋早晚收”,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如果是在七月立秋的話,不管是種植早晚或者是收穫早晚,都會有一個不錯的收成。今年的立秋就是在7月初八,這也就意味著今年是晚立秋,莊稼的收成總體都會比較好。晚立秋的話莊稼在生長的時候就有一個非常好的膨大期,農作物的果實都會長的比較飽滿一些,整體產量會相對非常高。六月立秋或者是七月立秋對農作物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這是我們古代的農民總結出來的一些勞作經驗,現在也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在相關的農業生產中可以注意一下一些事項。

    想要莊稼有更好的收成光關注農時是肯定不夠的,這樣的農作物產量肯定也上不了,想要農作物高產需要從各個方面入手。一是從農作物的品種入手。選擇高產、耐旱、適應性比較強的農作物對我們的農業發展非常的有利,能夠保證我們的產量。二是水肥管理一體化。在水肥管理上應該多下一些功夫,保證農作物在不同的生長週期都會有足夠的營養成份可以吸收,保證生長過程中的營養物質攝入。三是做好田間管理。及時清楚田間的雜物保證其不會影響到其它農作物的生產,這樣有利於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六月立秋晚不收,七月立秋早晚收”對我們的農業生產還是很有意義的,可以在今後的農業生產中進行相關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通訊工程師是做什麼的?在哪些單位上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