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想過,陽曆是中國近代化引進西方的東西,按理說中國傳統節日都是按照農曆計算,例如我們熟知的春節中秋清明重陽。可是元旦作為一個擁有傳統節日為何用陽曆計算呢?而且已經有了我們傳統新年-春節了為什麼還要搞出個陽曆春年呢?兩個新年之爭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元旦又有什麼含義?
在古代華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元旦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其實,中國元旦歷來是用夏曆(即農曆)計算,是指農曆正月初一,也就是說元旦自古以來都是農曆新年。元旦最早出現《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但是古時元旦和現在的元旦並不是同一天,因為古時每經歷一個朝代都有“改正朔”顯示自己合法性和正統性的習慣,即重新頒佈曆法,重新確定一年中的正月初一是什麼時候。所以元旦日期發生一些更改,如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規定沿用夏制,即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所以農曆比較正規應該叫夏曆。由於漢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透過“禪讓”實現朝代更替,後來朝代也就按照漢朝規定的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元旦也就固定下來啦。
古代元旦圖
可是又是什麼時候元旦開始用新曆計算了呢?什麼時候春節成了新年呢?
這個都要從民國時期說起。民國推翻清朝的統治時正是中國救亡圖存時期,中國知識分子普遍認為傳統是巨大糟粕,對西方那套開始全盤吸收,陽曆也是這時候引進的,其實民國沒有成立已經有人主張用陽曆代替傳統夏曆。到了1912年,時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發了一通電報:
各省都督鑑:
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旦。經由各省代表團議決,由本總統頒行。訂定於陽曆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請佈告。
孫文
隨後,孫中山又頒佈一道命令: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令:
按照改用陽曆,前經本總統派員交參議院公議,當由該院全員議決,並通電各省在案。茲惟參議院緘稱:“應即頒佈曆書,以崇正朔,而便日用。”並由該院開會議決編歷辦法四條,等因到府。合即責令行貴部查照,斟酌美備,趕於陰曆十二月前編印成書,以便頒發各省施行。至要。此令。
內務部知照
民國之父孫中山
至此,中國官方正式確定了陽曆一月一日為元旦,也就是新年;那麼問題來了,是過你這個政府的“新年”還是過老祖宗的“新年”呢?中國農曆新年和陽曆新年之爭正式開始了。
雖然官方規定陽曆一月一日為新年,可是中國民間經過兩千年來的發展“農曆正月初一才是新年”這個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民眾對於這個官方的“新年”嗤之以鼻。這種矛盾造成了當時政府在陽曆一月一日在哪裡放炮慶祝新年時民眾不以為然,產生了“此是彼之新年,非吾之新年”的想法。這種情況到了現在也沒有發生多大改變,元旦給華人感覺就是感覺外界熱熱鬧鬧,但是到了每個人的身邊就顯得冷冷清清,好像外界都在慶祝,到處都有跨年活動,電視臺也都在播跨年演出,但是又有很多人像小編一樣無所事事的過了一天,華人在感情上隱隱的對這個陽曆“新年”表現出一種不屑。
那麼元旦從農曆正月初一改成陽曆一月一日,那麼春節這麼來的?
1914年,北京政府內務部向袁世凱遞交了一封呈文:“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中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袁世凱批准了。雖然其他三個節日由於我們都有符合華人習慣稱呼,但是由於農曆正月初一不能叫元旦了,春節被保留了下來成了農曆新年。所以“春節”雖然被我們習慣稱呼農曆新年,但是歷史不過百年罷了。
那麼民國難道不知道華人經過幾千年的歷史已經將傳統曆法和節日刻在骨子裡了嗎?這好像是中國知識分子和統治階級的媚洋崇外。其實聯絡上文中不難發現其實民國政府其實是有改朝換代“改正朔”的思想。民國政府希望透過改曆法去顯示自己正統性和加強權威,正是考慮到了華人的習慣,所以民國政府才先拿傳統新年元旦動手,傳統新年作為中國最大傳統節日可以明顯的反應出華人的態度,而且傳統春節拿下了那麼其他節日也就不成問題,民國政府會繼續推進改革。到時就會出現像上文中說的夏節,秋節,冬節。
大家有沒有想過,陽曆是中國近代化引進西方的東西,按理說中國傳統節日都是按照農曆計算,例如我們熟知的春節中秋清明重陽。可是元旦作為一個擁有傳統節日為何用陽曆計算呢?而且已經有了我們傳統新年-春節了為什麼還要搞出個陽曆春年呢?兩個新年之爭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元旦又有什麼含義?
在古代華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元旦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其實,中國元旦歷來是用夏曆(即農曆)計算,是指農曆正月初一,也就是說元旦自古以來都是農曆新年。元旦最早出現《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但是古時元旦和現在的元旦並不是同一天,因為古時每經歷一個朝代都有“改正朔”顯示自己合法性和正統性的習慣,即重新頒佈曆法,重新確定一年中的正月初一是什麼時候。所以元旦日期發生一些更改,如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規定沿用夏制,即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所以農曆比較正規應該叫夏曆。由於漢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透過“禪讓”實現朝代更替,後來朝代也就按照漢朝規定的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元旦也就固定下來啦。
古代元旦圖
可是又是什麼時候元旦開始用新曆計算了呢?什麼時候春節成了新年呢?
這個都要從民國時期說起。民國推翻清朝的統治時正是中國救亡圖存時期,中國知識分子普遍認為傳統是巨大糟粕,對西方那套開始全盤吸收,陽曆也是這時候引進的,其實民國沒有成立已經有人主張用陽曆代替傳統夏曆。到了1912年,時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發了一通電報:
各省都督鑑:
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旦。經由各省代表團議決,由本總統頒行。訂定於陽曆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請佈告。
孫文
隨後,孫中山又頒佈一道命令: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令:
按照改用陽曆,前經本總統派員交參議院公議,當由該院全員議決,並通電各省在案。茲惟參議院緘稱:“應即頒佈曆書,以崇正朔,而便日用。”並由該院開會議決編歷辦法四條,等因到府。合即責令行貴部查照,斟酌美備,趕於陰曆十二月前編印成書,以便頒發各省施行。至要。此令。
內務部知照
民國之父孫中山
至此,中國官方正式確定了陽曆一月一日為元旦,也就是新年;那麼問題來了,是過你這個政府的“新年”還是過老祖宗的“新年”呢?中國農曆新年和陽曆新年之爭正式開始了。
雖然官方規定陽曆一月一日為新年,可是中國民間經過兩千年來的發展“農曆正月初一才是新年”這個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民眾對於這個官方的“新年”嗤之以鼻。這種矛盾造成了當時政府在陽曆一月一日在哪裡放炮慶祝新年時民眾不以為然,產生了“此是彼之新年,非吾之新年”的想法。這種情況到了現在也沒有發生多大改變,元旦給華人感覺就是感覺外界熱熱鬧鬧,但是到了每個人的身邊就顯得冷冷清清,好像外界都在慶祝,到處都有跨年活動,電視臺也都在播跨年演出,但是又有很多人像小編一樣無所事事的過了一天,華人在感情上隱隱的對這個陽曆“新年”表現出一種不屑。
那麼元旦從農曆正月初一改成陽曆一月一日,那麼春節這麼來的?
1914年,北京政府內務部向袁世凱遞交了一封呈文:“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中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袁世凱批准了。雖然其他三個節日由於我們都有符合華人習慣稱呼,但是由於農曆正月初一不能叫元旦了,春節被保留了下來成了農曆新年。所以“春節”雖然被我們習慣稱呼農曆新年,但是歷史不過百年罷了。
那麼民國難道不知道華人經過幾千年的歷史已經將傳統曆法和節日刻在骨子裡了嗎?這好像是中國知識分子和統治階級的媚洋崇外。其實聯絡上文中不難發現其實民國政府其實是有改朝換代“改正朔”的思想。民國政府希望透過改曆法去顯示自己正統性和加強權威,正是考慮到了華人的習慣,所以民國政府才先拿傳統新年元旦動手,傳統新年作為中國最大傳統節日可以明顯的反應出華人的態度,而且傳統春節拿下了那麼其他節日也就不成問題,民國政府會繼續推進改革。到時就會出現像上文中說的夏節,秋節,冬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