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榭茳

    全球經濟一體化,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國內即是巨大的製造廠,也是巨大的消費市場!

    離開消費市場談生產就是無稽之談!

    所以不可能撤離的,不要被矇蔽了雙眼!

  • 2 # 金融獵手

    產業鏈佈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跨國企業們的商業決定,而這次全球大衰退,實際上在短期內可能會放慢企業界自貿易摩擦以來產業鏈的搬遷趨勢,而非加快

     全球需求衰退和中外復工對比,放緩了中短期搬遷步伐:當前擔心疫情引發外商直接投資撤離、產業鏈搬遷之聲不絕於耳。

     我們的觀察角度與市場較不一樣:產業鏈佈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跨國企業們的商業決定,而這次全球大衰退,實際上在短期內可能會放慢企業界自貿易摩擦以來產業鏈的搬遷趨勢,而非加快。原因有二:

      一、搬遷意味著新投資,但全球衰退陰霾無人願投。經此一疫,歐美經濟估計需要兩年才能恢復元氣,回到2019年疫情之前的GDP水平;中國以外的拉美、東歐、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則不乏薄弱環節、易被疫情、匯率、債務三殺成多米諾骨牌。因此,跨國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現金、減少投資,而非新資本開支。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國以外投資設新廠,或者在其本國加大自動化投入,這些意向當前紛紛被延期。

      二、以TMT產業鏈為例,不少在多國都有佈局的龍頭企業,經歷了本輪疫情“中國先進先出”,但海外工廠則正身處蔓延的第二波,何時受控則仍難料。中國在復工復產過程中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驗證了它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的製造業優勢:在封城之後僅僅一個半月內,疫情受控,生產能力幾乎滿血復活,不論是紅黃綠碼技術應用,還是體溫、口罩、食堂隔斷等公共衛生管理,以及員工的配合度,都遠勝於其他潛在搬遷目的地如東南亞,後者目前正經歷更坎坷的生產停擺供應脫臼。

      長期來看搬遷是場慢鏡頭電影,中國加大開放力度可對沖。

      倘若拋開疫情的影響,長期而言,鑑於貿易摩擦風險和中國成本提高,一些全球跨國企業可能從商業考量,試圖產業鏈佈局多元化、本地化,規避過於集中於某一地區的風險。但這種多元化過程,據我們分析,將是一部慢動作電影,而非一蹴而就。這跟中中中國產業鏈的優勢與韌性息息相關。大摩在2018年就進行了案例分析、問卷調查,囊括了133位行業專家,涵蓋了75家跨國企業,發現了產業鏈分工合作的若干重要特點:

      首先,全球產業鏈當前的分工複雜程度遠甚於本世紀初,供應鏈調整勢必耗時長、難度大、成本高。

     其次,中國充足的勞動力供給、發達的基礎設施和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促使跨國企業產業鏈聚集,其規模效應難以被迅速替代。當前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出口的份額大概為18%,相當於中國以外整個亞洲新興市場的總和。因此,即使這些產業鏈要搬往別處,可以接納這個體量的經濟體選擇少之又少,如果四散在各國,則徒增物流成本和削弱聚集效應,反而有悖於搬遷的初衷。

      這一規模效應短期內被複制的可能性較低。

      第一,即使面臨人口老齡化,中國的高技術勞動力人口依然增長較快。過去五年國內新畢業大學生近3400萬,相當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的大學生數量的總和。供應鏈搬到周邊經濟體,面臨高技術勞動力相對短缺的情況。而且,即使中國勞動力成本近年來顯著上漲,但比更富裕的發達國家(如日本、南韓)仍具競爭力。

      第二,中國的工業鏈條更加完整。尤其是珠三角一帶,往往在方圓10公里內可以完成研發、設計、生產、商業化的全部流程。搬到其他國家意味著從零開始,需要上下游整個叢集的同步搬遷,初期障礙較大。

      第三,不僅有高質量勞動力,中國研發能力也日益提升。一些歐美企業選擇在中國佈局,主要看重中國的研發能力,比如說生產電子元器件和電力裝置相關的ABB、通用電子、西門子、霍尼威爾等。中國也已經超越日本、美國成為國際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

      至於疫情之後的世界(所謂AC)如何,市場當前猜測居多,可能難免將當期影響(消費者和企業的暫時適應性行為和一些政客言論),不自覺地拔高到永久轉變。但有一條始終不變:無論海外風雲變幻,中國要做好自己的事,這就是透過城市化改革和數字基建,發掘內部潛力;同時加大對外開放,吸引跨國企業“在中國,為中國”。

      首先,國內消費市場潛力依然較大,下一階段的城市化2.0有助於進一步推動這種潛力釋放。如能落實戶籍土地制度改革,輔以數字化基建,推動城市群集聚效應,未來5-10年中國有望形成5個人均人口1.2億的超級都市群,規模相當於五個日本。因此,即使一些跨國企業不再將中國作為單純加工出口、兩頭在外的“世界工廠”,其佈局戰略則可能更多轉變為“在中國,為中國” ,本地市場的吸引力推動對華FDI有進有出,而非一邊倒。典型的案例包括,特斯拉看好中國電動車市場潛力而來華設立超級工廠、帶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華聚集,以及三星儘管將智慧手機工廠搬遷,但卻在華重點投資儲存裝置工廠、看好中國智慧城市數字基建的需求,這些都能部分抵消純出口型產業的遷徙。

      其次,我們針對跨國企業的資訊長調研,發現如下明顯趨勢:企業都認為下一階段的產業更依賴數字基建,即雲服務、IoT、遠端等。先不論這一判斷在疫情之後是否得到加強,當前中國恰巧正在5G、資料中心、IoT等新基建上加速,筆者的團隊預計,新基建七大行業,每年將投資1800億美元,比過去三年翻了一番,尤其是5G等資訊基礎設施的展開速度在全球領先。倘若數字基建成為疫情後世界的必備,未來中國的商業基礎設施或許優勢得到加強而非削弱。

      但是,供應鏈的剛性和上述諸多優勢並不意味著中國可以高枕無憂。相反,亟需居安思危,落實改革開放措施來夯實對於全球產業鏈和高水平外資的吸引力。

      第一,加大開放力度,按照已宣佈的路線圖,在諸多服務業和高階製造業放寬市場準入和股權比例要求,實施公平透明的競爭性政策,產業政策對中外企業一視同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會追一個對他比較冷淡的女生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