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貴不貴
-
2 # 從前以後的酒
黑龍江:齊齊哈爾——哈爾濱
上世紀初,當齊齊哈爾是省會的時候,哈爾濱還只不過是一個小漁村,和齊齊哈爾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後來這裡卻成為中東鐵路(現濱州線)和南滿鐵路(現哈大線)的交匯點,加上松花江的航運,成為了黑龍江乃至東北的交通中心,發展可謂迅速。同時由於齊齊哈爾處於黑龍江的西段,區位不佳,因此在1954年,哈爾濱取代齊齊哈爾成為黑龍江的省會。
吉林:吉林——長春
吉林省省名即來自於吉林市,在清朝的二百多年裡,吉林一直是吉林省的政治軍事中心。南滿鐵路建成之後,得鐵路之益的長春在發展上逐漸趕上吉林。偽滿時期,長春作為偽滿洲國的首都發展更為全面,在吉林省的地位逐漸超過了吉林,加之吉林區位偏東,長春最終在1954年取代吉林成為省會。
河北:保定——天津——保定——石家莊
河北的省會變遷可以說是中國最為頻繁的,晚清及北洋軍閥時期,直隸(河北舊稱)的政府辦公地點就在保定、天津、北京三地之間頻繁變化,直至1935年才最終定保定為河北省會。建國後,由於保定的工業缺陷,交通不足,以及靠近京津等不利因素,因此計劃在1954年將省會遷往石家莊。和哈爾濱一樣,石家莊是一個村莊出身的,處於交匯點而迅速發展起來的城市,處於石太線石德線和京漢(京廣線長江以北段)鐵路交匯點上,有較大的交通優勢,並在解放戰爭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選擇石家莊。但是受當時經濟條件的制約,河北省並沒能將省會遷往石家莊。在1958年,天津劃歸河北管轄,而河北此時正缺一個大城市來支援工業的發展,因此在同年將省會遷往天津。但在1966年因為越南戰爭,中蘇關係緊張等因素影響戰爭的可能性升高,而天津位於沿海很有可能成為主戰場,因此又將省會遷回保定,但遷回沒有多久就爆發了文化大革命,由於保定的形勢比較混亂,又在1968年決定將省會遷至背靠太行山,交通便利,工人階級隊伍堅強的石家莊,至此河北的省會才最終確定了下來。1971年,隨著保定秩序的恢復於是又有人提議河北省省會遷回保定,對此,周恩來批覆,河北省省會常駐石家莊不再遷址,於是石家莊省會名號沿用至今。
河南:開封——鄭州
開封是一座有著數千年曆史的古城,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如果想在河南找一座能與開封相提並論的城市,也那就只有洛陽。元明清時期,開封雖未建都倒也能牢牢地佔住省會的位置,而鄭州在清末雖比哈爾濱和石家莊當時的級別高了一些但也不過是一座縣城,但後來,它有了和哈爾濱和石家莊同樣的歷史機遇,平漢鐵路和隴海線的相繼貫通使這裡成為了中國又一個鐵路交匯點,鄭州成為又一座火車頭拉出來的城市。1927年的時候,鄭州正式升級為市,此時的鄭州已被稱為華北大都會。開封的地位在逐漸地被鄭州超越。因此在建國後決定將省會遷往鄭州,當時河南省的申請遷省會的理由如下“鑑於河南省會在開封市,位置偏於全省東部,指導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鄭州市則為中原交通樞紐,為全省經濟中心,將來發展前景尤大,如省會遷往該市,則對全省工作指導及上下聯絡均甚便利。”現在的鄭州已經是一座百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
江蘇:蘇州——南京——鎮江——南京
江蘇省名來源於江寧(南京)與蘇州,雖然這個省的名字中的首字用了南京古名的一個字,但自江蘇建省以來,清代時,南京一直是作為半直轄市性質遊離於江蘇省的,其間還有過短暫的太平天國時間,南京成為天京。而在清後的民國,南京是以首都的身份作為這個國家的特別市的,也不在江蘇省。南京真正被安在這個省,還是在1953年後,是近六十年間的事。清初,南京為江南省(範圍為現江蘇、安徽兩省)省府。從康熙六年江蘇、安徽分別建省直到清末,南京是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駐地,和江蘇巡撫駐地蘇州同為江蘇省省會。在推翻清王朝之後南京成為了南方革命黨人的政治中心,成為了中華民國的首都。省會自然不宜與首都在一起,於是遷往了鄰近的鎮江,期間蘇州也短暫的做過江蘇省會。建國後,南京喪失了其首都的地位,但其政治,文化教育、交通、工業等地位在江蘇首屈一指,因此併入江蘇成為了江蘇省會。在改革開放的這幾十年的發展中,如今的南京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各項指標上位居全國前列。
安徽:安慶——合肥
安徽省名來自於其歷史上的政治中心安慶和經濟中心徽州,在安徽建省時直至建國初的二百多年裡,安慶一直是安徽的省會。在建國後毛主席考慮到安徽省會的選擇時說“合肥好,居皖之中,可為省會”。合肥取代安慶成為安徽省會。現在的合肥發展非常的迅速,可以說是目前所有省會城市中發展最為迅速的,GDP增長率也是非常的驚人,現在的合肥在省會城市中應該是屬於超強的。
廣西:桂林——南寧——桂林——南寧
由遷移路線可以看出廣西的省會之爭是桂林與南寧之間的拉鋸戰。廣西的省會本來是桂林,但到清末,因為法國佔領越南,南部邊防形勢嚴峻,同時桂南經濟發達,交通方便,桂林相對偏遠並且多山水不利於發展。因此廣西很多官員建議將省會遷往南寧,但是被清政府否決。在清滅亡之後又舊事重提,在當時的廣西形成了南寧、桂林兩個議會,但因為當時主政廣西的陸榮廷是南寧人,最終南寧佔了上風,省會遷往南寧。到了1936年的抗戰前夕,出於安全的考慮,廣西又將省會遷回了桂林。等到解放後,出於對廣西幾大城市發展潛力、樞紐地位、戰略等因素的考慮,出於經濟發展的需要,1950年將省會定為南寧市。
-
3 # 天行健8
省份指中國的行政規劃,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按行政區域劃分:
1、華東地區(包括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2、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
3、華中地區(包括河南、湖南、湖北);
4、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5、西北地區(包括寧夏、青海、陝西、甘肅、新疆);
6、西南地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重慶、西藏);
7、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
8、港澳臺地區(包括香港、澳門、臺灣)。
山東:以太行山以東而得名。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
上海:以上海浦而得名。 [1]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
江西:以江南西道而得名。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廣南路:唐屬嶺南道,宋改名為廣南路)。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廣南路:唐屬嶺南道,宋改名為廣南路)。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
河南:以黃河以南而得名。
湖南:以洞庭湖以南而得名。
湖北:以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北京:以北平而得名。
天津:以天子津渡而得名 [2]
河北:以黃河以北而得名。
山西:以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原分為內蒙和外蒙兩省,民國後期外蒙古獨立為蒙古國)。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西夏---李元昊創立的西夏國)。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
新疆:以其為故土新歸得名。(原為漢朝西域,清統一其地後,以其為故土新歸而得名)。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又有一說為:三川匯長江而得名)。
貴州:以貴山得名。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
重慶:以“雙重喜慶” [3]而得名。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
吉林:以吉林市得名,取吉林烏拉前二字。(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江的城池)。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
香港:以東莞的香料而得名。
澳門: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后,又名娘媽。當葡華人抵澳時,向當地人打聽地名,居民以為其問附近供奉娘媽的廟宇,於是回答“媽閣”。廣東話“閣”與“交”的發音相似,葡萄牙人就聽成“馬交”了,以其音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臺灣:以臺灣府得名。(臺灣府---現臺南)
省會城市有石家莊、瀋陽、哈爾濱、杭州、福州、濟南、廣州、武漢、成都、昆明、蘭州、臺北、南寧、銀川、太原、長春、南京、合肥、南昌、鄭州、長沙、海口、貴陽、西安、西寧、呼和浩特、拉薩、烏魯木齊。
1、自元代開始,中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行政區劃制度,其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為行省(簡稱為省),因此稱為行省(省)制時期。
2、中國的一級行政區劃,地方最高行政區域名,省人民政府是省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由省長、副省長、秘書長、廳長、局長、委員會主任組成。
3、省會一般為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交通中心,正式檔案中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的行政中心並不稱作省會。
現在的省和省會城市基本上都是沿用以前的劃分方式,只有部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才做的部分修改!
中國部分近代修改的省會城市變遷!
比如安徽省會,以前是安慶,後來改為合肥!安徽這個名字,來自安慶和徽州兩地,在康熙年間建省時取前兩個字組成。自然,作為政治中心的安慶,也就成為了安徽省會,一直持續二百多年時間。
不過,作為“長江五虎”之一,安慶也是命運多舛,太平軍興,安慶拱衛天京,當時省會暫時遷到了合肥,後來又遷回安慶。此時剛剛體驗過省會滋味的合肥,在安徽還排不上座次。
後來,和河北石家莊、河南鄭州等“火車上拉來的城市”類似,安徽蚌埠也由於鐵路建設比較好,被汪偽政權看中,成為當時的省會城市。同一時間,安徽省會則搬遷到立煌,現在為金寨縣。這個地方處於湖北、河南和安徽三省交界,是六安下轄的全國第二大的將軍縣。
抗戰勝利後,安徽省會並沒有重新回到安慶,合肥第二次成為省會。新中國成立後,安徽分為皖北和皖南兩部分,政府機構的駐地分別是合肥和蕪湖。也因此,1952年安徽省政府在合肥成立時,還有人打算讓蕪湖成為新的省會。
由於安徽緊挨著江蘇,很多城市距離江蘇省會南京更近,於是有人戲謔道:南京是安徽的“省會”,叫“徽京”。其實,從歷史上來說,南京曾經做過清代江南省首府,範圍基本涵蓋今天的安徽和江蘇兩地。也就是說,南京和安徽多個城市一直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和現實的經濟、文化交流,屬於同一個“朋友圈”,自然也就會有類似的調侃了。
同時有兩個省會也不稀奇
上面說到南京,如今是江蘇省會。由於南京在近現代的遭遇很多都寫在歷史課本上,比如成為民國的首都,比如遭遇大屠殺等。所以,人們的第一感覺就是,南京一直是江蘇省會,實際上並非如此。
不那麼嚴謹地說,江蘇這個地方,一直有兩個省會,南京是兩江總督駐地,管理江蘇、江西和安徽,江蘇本省巡撫駐地則是蘇州。民國成立後,南京成為首都,這一時期蘇州和鎮江都曾做過省會。新中國成立後,南京再一次成為江蘇省會,一直到今天。
另一個省會更替比較頻繁的則是東三省的黑龍江。說起黑龍江,人們印象最深的是哈爾濱,它是一個有著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曾經被譽為“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實際上,它成為省會只有一甲子的時間,在它之前的二百五十多年裡,黑龍江的省會主要在齊齊哈爾。
齊齊哈爾從康熙年間成為黑龍江將軍衙門所在地,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到光緒年間黑龍江建省,齊齊哈爾終於有了省會的名稱。
命運多舛的是,二十多年後這裡又成為偽滿龍江省的省會。到了1946年,齊齊哈爾成為嫩江省省會。齊齊哈爾解放後,這裡又成為黑龍江嫩江聯合省省會,後來改為黑龍江省省會。
在此過程中,本是小漁村的哈爾濱,卻沾了鐵路和水運的光,成為東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了大都市。1954年,哈爾濱有了省會的頭銜,堪稱實至名歸。
有些省會從不變 ?有些“二人轉”
上面說的都是省會變遷,還有很多地方的省會,變化很少,甚至從來沒有變過,比如福建的福州。儘管從元明兩代開始,福州才明確為福建的省會城市,但在公元前建立城市後,這裡就是福建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甚至多次成為“首都”。比如,南宋臨安陷落後,益王趙昰在這裡稱帝。
青海的省會西寧,從青海建省開始,就是省會城市。要追溯歷史,這裡可以上溯到霍去病修建的軍事據點西平亭,後來稱為西平郡,宋代改稱西寧州。
濟南也一直是山東的省會。濟南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山東地區的政治中心,後來的朝代變化雖多,但濟南的地位幾無變化。明代初期,濟南正式成為山東省會,一直到今。
浙江的省會則一直是杭州。秦代這裡成為縣治所在,後來是吳越和南宋的都城。元代開始,杭州是江浙行省省會,清代是浙江行省省會,民國至今,也一直是浙江省省會。
廣東的省會,也一直是廣州。廣州曾成為南越國的都城,南越王趙佗來自河北石家莊。宋元明清至今,廣州均為省治所在地。新中國建立後,還一度成為直轄市。
其餘像四川成都、雲南昆明、山西太原、江西南昌、湖南長沙、海南海口、陝西西安等,自從成為省會後,基本再無大的變動。
還有的省會則唱起了“二人轉”,比如,吉林省的省會,最初並不是長春,而是吉林市,吉林省就是因吉林市而得名。甘肅省會蘭州,也是從隴西遷過來的,這也是其現在簡稱甘或隴的原因。廣西的首府,則一直在桂林和南寧之間來回遷徙,1950年最終定在南寧。河南省的開封和洛陽,均是古都,開封則一直是省會城市,後來因管理和交通原因搬遷到鄭州,成為和石家莊一樣的“火車拉來的城市”。
-
4 # 拾葉
這個問題問的有水平,說起來可就話長了,歷史上與現在的省級行政單位相差甚大,例如歷史上江南省,曾經面積最大時包含現在的上海,江蘇,安徽,治所在南京即江寧府。這個追究起來太多了,就說近代以來的吧,近代以來共有七個省會發生過變遷。
第一、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哈爾濱
哈爾濱曾經不過是個東北小漁村,後來因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交匯至此,再加上松花江航運,是他成為黑龍江的交通樞紐,地位隨即超過原省會齊齊哈爾,最終在1954年,哈爾濱取代齊齊哈爾成為黑龍江的省會。
第二、吉林省吉林——長春
歷史上吉林市一直是吉林省的政治軍事中心,吉林省的名稱也來源於吉林市,當南滿鐵路建成之後,長春發展逐漸超過吉林。在偽滿時期,長春更是成為了偽滿洲國的首都,成為東北的中心,也是東北最發達的城市,建國初期,吉林依舊為吉林省省會,到了1954年,長存最終取代吉林成為省會。
第三、河北省保定——天津——保定——石家莊
河北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也是建國後行政區劃,省會變遷最頻繁的一個省份。在歷史上河北屬於直隸省,在清朝乃至民國時期,河北省行政中心一直在保定,北京,天津徘徊。直到抗戰前才確定保定省會並維持到建國,建國後天津劃歸河北管轄,於是將省會搬遷至天津,後天津又獨立成直轄市,後又將省會遷回保定。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保定因歷史原因,派系錯綜複雜,各種勢力糾結,而隨著鐵路的發展,石太線石德線和京漢在石家莊交匯,發展迅速,使得這個曾經不知名的小村莊進入大家眼中,且石家莊背景乾淨,無產階級力量雄厚,於1968年決定中央決定搬遷省會至石家莊並延續至今。
第四、河南省開封——鄭州
河南也是一個糾結的城市,對於河南來說,歷史文化名城太多了,有洛陽,開封,鄭州,安陽四大古都,且常年政治中心在開封與洛陽之間徘徊。尤其開封,自宋元之後,就穩穩的坐著河南第一把交易椅,而鄭州曾經長時間一直是個小縣城,就是很多人口中的鄭縣。然而鄭州是個典型的火車拉來的城市。平漢鐵路和隴海線的相繼貫通使這裡成為了中國又一個鐵路交匯點,這個時候也拉開了鄭州的迅速崛起,與之相對比的是開封的持續衰落。當年的申請理由:鑑於河南省會在開封市,位置偏於全省東部,指導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鄭州市則為中原交通樞紐,為全省經濟中心,將來發展前景尤大,如省會遷往該市,則對全省工作指導及上下聯絡均甚便利。後來的事實證明,鐵路對城市的影響,如今的鄭州已經成為人口過千萬,GDP過萬億的大都市,而開封卻只剩下東京夢華的繁榮。
第五、江蘇省蘇州——南京——鎮江——南京
江蘇也是個比較糾結的城市,歷史上屬於江南省,後被分拆成江蘇和安徽,再之後變為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江蘇省的由來就是江寧府和蘇州府各取一個字,剛分家時,南京遊離狀態,蘇州是省會,而現在的省會南京曾是民國時期的首都,一直處於直轄狀態,因此鎮江短暫一段時間成為江蘇省省會,建國後,定南京為首都,也是國內僅有的兩個以京命名的城市。
第六、安徽省安慶——合肥
剛講了江蘇的歷史,其實也已經帶上了安徽的歷史。安徽名字由來是安慶和徽州各取一個字,只是後來改了名字,徽州變成了合肥,而歷史上安慶一直是南京的門戶,安徽的政治經濟中心。在建國後毛爺爺考慮到安徽省會的選擇時說“合肥好,居皖之中,可為省會”。遂合肥成為省會至今,如今合肥合併了巢湖,隨著中部崛起,泛長三角城市群加持,合肥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省內名副其實的老大。
第七、廣西省桂林——南寧——桂林——南寧
廣西省會是一個二人轉似的拉鋸戰,歷史上廣西的省會一直是桂林,但到晚晴時期,形勢惡化,越男淪為法國殖民地,南部防禦形勢嚴峻,遂開始考慮搬遷省會。民國時期,省會搬遷至南寧,到了1936年的抗戰前夕,東南亞面臨日本侵略,出於安全的考慮,廣西又將省會遷回了桂林。直到建國後1950年將省會定為南寧市延續至今。
綜上可以看出,在不同時代,省會變遷有著不同意義,戰爭時期,處於安全考慮來變遷,而和平時期,更多的考慮經濟發展以及省會帶動作用。
回覆列表
省會是一個省區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一般是由一個省區中最大的城市來擔任,但在歷史的機遇下,一些新崛起的城市往往會因其優越條件而取而代之。而在上個世紀中國的許多省的省會在各種原因下歷經了多次變動。
黑龍江:齊齊哈爾?哈爾濱
上世紀初,當齊齊哈爾是省會的時候,哈爾濱還只不過是一個小漁村,和齊齊哈爾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後來這裡卻成為中東鐵路(現濱州線)和南滿鐵路(現哈大線)的交匯點,加上松花江的航運,成為了黑龍江乃至東北的交通中心,發展可謂迅速。同時由於齊齊哈爾處於松花江的西段,區位不佳,因此在1954年,哈爾濱取代齊齊哈爾成為黑龍江的省會。
長春 吉林:吉林?
吉林省省名即來自於吉林市,在清朝的二百多年裡,吉林一直是吉林省的政治軍事中心。南滿鐵路建成之後,得鐵路之益的長春在發展上逐漸趕上吉林。偽滿時期,長春作為偽滿洲國的首都發展更為全面,在吉林省的地位逐漸超過了吉林,加之吉林區位偏東,長春最終在1954年取代吉林成為省會。
河北:保定?天津?保定?石家莊
河北的省會變遷可以說是中國最為頻繁的,晚清及北洋軍閥時期,直隸(河北舊稱)的辦公地點就在保定、天津、北京三地之間頻繁變化,直至1935年才最終定保定為河北省會。
建國後,由於保定的工業缺陷,交通不足,以及靠近京津等不利因素,因此計劃在1954年將省會遷往石家莊。和哈爾濱一樣,石家莊是一個村莊出身的,處於交匯點而迅速發展起來的城市,處於石太線石德線和京漢(京廣線長江以北段)鐵路交匯點上,有較大的交通優勢,並在解放戰爭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選擇石家莊。
但是受當時經濟條件的制約,河北省並沒能將省會遷往石家莊。在1958年,天津劃歸河北管轄,而河北此時正缺一個大城市來支援工業的發展,因此在同年將省會遷往天津。
但在1966年因為越南戰爭,中蘇關係緊張等因素影響戰爭的可能性升高,而天津位於沿海很有可能成為主戰場,因此又將省會遷回保定,但遷回沒有多久就爆發了文化大革命,由於保定的形勢比較混亂,又在1968年決定將省會遷至背靠太行山,交通便利,工人階級隊伍堅強的石家莊,至此河北的省會才最終確定了下來。河南:開封?鄭州
開封是一座有著數千年曆史的古城,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如果想在河南找一座能與開封相提並論的城市,也那就只有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