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中的瓜達卡納爾島戰役(以下簡稱:瓜島),以美軍佔領全島而宣告結束。島上3.6萬人的日軍,以傷亡2.3萬人的代價,灰溜溜地撤離了瓜島。打破了他們自戰爭爆發以來,日本陸軍所向披靡、戰不無勝的作戰記錄。
然而,作為參戰僅半年多的美軍,無論是戰鬥意志,還是作戰經驗,都遠不如日軍,卻僅以傷亡6000人的代價贏得了戰役。這讓作戰兇悍、老練的日軍十分不服氣,認為美軍的實力是依靠強大的武器裝備。這話,只能算是說對了一半。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1922年的《五國條約》,美軍開始了大幅度的裁軍,海軍建設規模受到限制,陸軍更是被裁撤至13.5萬人。但並妨礙其在軍事領域的研究,軍校等機構依然將一戰期間的經驗,作為其軍事思想研究的方向。
難得的是,二戰爆發後,美國一面向各方出售武器,發“戰爭財”,一面憑藉工業優勢研製先進武器;而軍方將目光放在各國戰場上,認真學習和總結各國先進的戰術思想,以及高效的戰術理念。說白了,沒參戰,不代表沒有做好參戰的準備。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建立的獨立裝甲師、傘兵部隊,並大力研發航空母艦,都是基於對軍事思想不斷的研究。同時,整合他人的先進技術為己所用,“雷達”就是最實用的一個,它是“大不列顛空戰”中,幫助英國“脫困”的“法寶”。
美軍十分清醒地意識到,依靠技術彌補“短板”的作用。在瓜島,由於艦隊不善夜戰又無法預知對方動向,在海戰中吃了不少虧。儘管擁有制空權,但在夜間依然無法與日軍抗衡,阻擋不了“東京快車”,給島上守軍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
自安裝“雷達”後,幾百公里外活動目標都對映在螢幕上,方位、速度一目瞭然,增加了艦隊技術防範,以及與之抗衡信心,雖然不能像現在使用的“雷達”,能夠分清敵我,但在當時已經夠用了,美軍依靠“雷達”徹底封鎖了瓜島。
反觀日軍,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海上力量,卻只能挑選視力好計程車兵,天天吃著魚肝油,在海上進行目視搜尋。為了能提前發現對手,瞭望塔是越修越高。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他們猶如“瞎子”一般。這一點,日軍落後美軍30年
。
1942年8月,美軍歷史上首次兩棲登陸作戰在瓜島進行。然而,首次各軍種的協同作戰卻因為指揮問題,出現了極不協調的一幕,氣的陸戰一師師長站在島上破口大罵海軍:“怕死鬼、懦夫,不夠意思”,並導致美軍當天損失4艘戰艦。
隨著哈爾西擔任南太平洋艦隊司令後,這種現象大為改觀,各軍種圍繞著瓜島守軍,開始了一場海、陸、空三位一體的防禦戰。在長達半年的防禦中,初上戰場的陸戰一師,利用一種行動式調頻無線步話機,呼叫炮火和支援,阻攔日軍。
這是由美國高爾文公司(後來成為機車羅拉)研發的單兵攜帶裝備,它的有效傳話距離只有1.5公里,卻是在叢林戰中最好的通訊器材;它只有4.5斤重,非常便於攜帶。在陸戰隊,這種步話機普及到每一個戰鬥分隊,發揮著巨大作用。
首先,不再害怕近戰。在茂密的叢林裡,更便於隱藏,到了夜晚彼此聯絡又成了大問題,而論單兵素養,美軍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自有了步話機,任何一點的美軍都可以將訊息傳達給附近戰友,並共同作戰,儘管傳話距離近,但已足夠用。
其次,隨時得到增援。由於是防禦,彼此離得不是很遠,可以透過“接力”的方式,與炮兵分隊聯絡炮火支援。隊員們還利用它進行調整射擊諸元,提高炮轟效果,致使日軍在衝鋒時,往往還沒有衝到美軍前沿,就已死傷大半。
更厲害的是,戰役後期,島上美軍裝備了更為先進的雙向步話機,儘管它重達三十五斤,但有效通話距離擴大為16到30公里。不僅可以在前線直接呼叫炮火,甚至能直接指引抵近射擊的戰艦進行炮轟,大大提高了防禦實力。
這也是日軍最不服氣的地方,“拼刺刀”他們可以“以一敵三”,但美軍偏不給這樣的機會,反而將“打不完的炮彈”砸向他們。也就是說,人還沒見著,自己早早地送了命。而美軍利用步話機,諸兵種協調得更加順暢,武器效能發揮最大。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中的瓜達卡納爾島戰役(以下簡稱:瓜島),以美軍佔領全島而宣告結束。島上3.6萬人的日軍,以傷亡2.3萬人的代價,灰溜溜地撤離了瓜島。打破了他們自戰爭爆發以來,日本陸軍所向披靡、戰不無勝的作戰記錄。
然而,作為參戰僅半年多的美軍,無論是戰鬥意志,還是作戰經驗,都遠不如日軍,卻僅以傷亡6000人的代價贏得了戰役。這讓作戰兇悍、老練的日軍十分不服氣,認為美軍的實力是依靠強大的武器裝備。這話,只能算是說對了一半。
美軍戰術理念先進,領先日軍30年。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1922年的《五國條約》,美軍開始了大幅度的裁軍,海軍建設規模受到限制,陸軍更是被裁撤至13.5萬人。但並妨礙其在軍事領域的研究,軍校等機構依然將一戰期間的經驗,作為其軍事思想研究的方向。
難得的是,二戰爆發後,美國一面向各方出售武器,發“戰爭財”,一面憑藉工業優勢研製先進武器;而軍方將目光放在各國戰場上,認真學習和總結各國先進的戰術思想,以及高效的戰術理念。說白了,沒參戰,不代表沒有做好參戰的準備。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建立的獨立裝甲師、傘兵部隊,並大力研發航空母艦,都是基於對軍事思想不斷的研究。同時,整合他人的先進技術為己所用,“雷達”就是最實用的一個,它是“大不列顛空戰”中,幫助英國“脫困”的“法寶”。
美軍十分清醒地意識到,依靠技術彌補“短板”的作用。在瓜島,由於艦隊不善夜戰又無法預知對方動向,在海戰中吃了不少虧。儘管擁有制空權,但在夜間依然無法與日軍抗衡,阻擋不了“東京快車”,給島上守軍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
自安裝“雷達”後,幾百公里外活動目標都對映在螢幕上,方位、速度一目瞭然,增加了艦隊技術防範,以及與之抗衡信心,雖然不能像現在使用的“雷達”,能夠分清敵我,但在當時已經夠用了,美軍依靠“雷達”徹底封鎖了瓜島。
反觀日軍,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海上力量,卻只能挑選視力好計程車兵,天天吃著魚肝油,在海上進行目視搜尋。為了能提前發現對手,瞭望塔是越修越高。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他們猶如“瞎子”一般。這一點,日軍落後美軍30年
。
美軍各軍種協同作戰,步話機成為關鍵。1942年8月,美軍歷史上首次兩棲登陸作戰在瓜島進行。然而,首次各軍種的協同作戰卻因為指揮問題,出現了極不協調的一幕,氣的陸戰一師師長站在島上破口大罵海軍:“怕死鬼、懦夫,不夠意思”,並導致美軍當天損失4艘戰艦。
隨著哈爾西擔任南太平洋艦隊司令後,這種現象大為改觀,各軍種圍繞著瓜島守軍,開始了一場海、陸、空三位一體的防禦戰。在長達半年的防禦中,初上戰場的陸戰一師,利用一種行動式調頻無線步話機,呼叫炮火和支援,阻攔日軍。
這是由美國高爾文公司(後來成為機車羅拉)研發的單兵攜帶裝備,它的有效傳話距離只有1.5公里,卻是在叢林戰中最好的通訊器材;它只有4.5斤重,非常便於攜帶。在陸戰隊,這種步話機普及到每一個戰鬥分隊,發揮著巨大作用。
首先,不再害怕近戰。在茂密的叢林裡,更便於隱藏,到了夜晚彼此聯絡又成了大問題,而論單兵素養,美軍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自有了步話機,任何一點的美軍都可以將訊息傳達給附近戰友,並共同作戰,儘管傳話距離近,但已足夠用。
其次,隨時得到增援。由於是防禦,彼此離得不是很遠,可以透過“接力”的方式,與炮兵分隊聯絡炮火支援。隊員們還利用它進行調整射擊諸元,提高炮轟效果,致使日軍在衝鋒時,往往還沒有衝到美軍前沿,就已死傷大半。
更厲害的是,戰役後期,島上美軍裝備了更為先進的雙向步話機,儘管它重達三十五斤,但有效通話距離擴大為16到30公里。不僅可以在前線直接呼叫炮火,甚至能直接指引抵近射擊的戰艦進行炮轟,大大提高了防禦實力。
這也是日軍最不服氣的地方,“拼刺刀”他們可以“以一敵三”,但美軍偏不給這樣的機會,反而將“打不完的炮彈”砸向他們。也就是說,人還沒見著,自己早早地送了命。而美軍利用步話機,諸兵種協調得更加順暢,武器效能發揮最大。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