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田果
-
2 # 天地騎俠
中國的製造業,國家層面的認識是大而不強。雖然工業體系相對比較完整,但是在高精尖上,在大部分領域還是相對落後的,甚至落後很多。你所列舉的那些東西,國內其實都有在做,但是從先進度、品質、質量和同類產品比較,和那些走在前列的國家,差距已然很大。從源頭上講,國內基礎材料也存在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一是來源於技術,二是市場。先不說國內生產不出頂尖的基礎材料,能生產的同類別同質量的,價格上也遠低於國外,導致研發生產廠家沒有足夠的市場,足夠的利潤來帶動創新的積極性。國內企業出於短平快的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下,大部分企業也靜不下來以工匠精神來製作高品質的產品,而是靠低品質低價格高產量來取勝。目前,透過國家的意識,打造中國智造的風氣,這一切都在悄然改變,但還需要時間。
基於曾經的認識,國外的品質是高於國內的,即便價格貴,也要用。國內的即便出來同質量的,還沒有經過市場長時間的檢驗,信任度還沒法比擬國際產品。
隨著時間推移,中國造,將來一定會闖出自己的品質口碑。
-
3 # 廣貨天地
第一,C/C複合材料。這是個高大上的東西,質量輕,強度高,耐高溫,導熱效能良好,簡直是航空航天(民用航空不一定,航天是必須的),剎車的理想材料。這個東西,核心技術有:碳纖維製備,編制技術,二次碳沉積之迷(高階使用氣相沉積,也有用其他的)技術。05年以前,這個東西中國是造不好的。後來,被華人搞出來了。到現在,就白菜價了(那是相對以前,事實上,這東西還是很貴的,畢竟沉積很費時間)。客觀來講,中國在這個方面的技術,離美國有差距,美國做的C/C導熱效能超過中國很多(意味著能抗更苛刻的條件),碳纖維做的比日本差(高階的碳纖維還是得靠進口日本,不過日本鬼子自己的碳碳材料水平很差,費解!),不過差距正在趕上,反正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關鍵的是,被白菜價了!你們完全想不到,如果你去國外買一點C/C材料價格,以前是貴死人的!現在好了,除了極少數高階(比如用於高度真空技術的高密度碳碳還得靠進口),其他都可以中中國產,而且,價格很公道。哈哈
第二,硬質合金。這也是個高大上的東西,主要用來鑽井,挖隧道,切金屬,做模具,還可以用來生產人工金剛石(想不到吧)。一種典型的硬質合金成分,WC-Co,這東西可是死貴死貴的,不信?你去買國外的試試,保證讓你吐血。當然,在中國沒造出來之前,那可是更貴咯!這東西,是按重量算錢的,精確到g,大概一公斤要幾百(好點的上千吧),而這個東西,密度比鐵重兩倍左右,你可以想想價格,而且這特麼還是中國的良心價!你們真的不要不把這個東西當高科技,這個世界上,能生產這個東西的,也就那麼幾家企業。什麼,你跟我說高大上的日本?死遠點,沒他什麼事。當然了,差距還是有的。中國的質量,確實比不上國外,成分也是在破解基礎上做的。不過也有搞研發的,具體,不是太瞭解,不過可以說的一點是,這個沒人能卡我們脖子了,所以,挖隧道,我們想怎麼挖,那就怎麼挖哈哈
第三,注射成型技術。這個,更加慘不忍睹,很多人可能以為這不是高科技了,因為誰叫你們在大中國呢,白菜價了嗎。產品包括,牙套(要是金屬的,應該有點小貴吧),各種奇形怪狀的小玩意,還有衛星導彈等關鍵部件的陀螺儀,等等。這個產品太多,且太平價。只是你們不知道的是,在90年代,這個可是槓槓的高精尖技術,為此,我們國家沒少派人出國學。現在你們看到後果了!喪心病狂的N多家企業,你們要鬧哪樣
第四,超導材料。這個我開始也不知道,但是哥是做核聚變的嗎,核聚變用的超導線圈和連線超導線圈的導線(從零下100多度到常溫過度的那段導線)竟然是中中中國產的!知道為什麼用中中中國產嗎:便宜,效能滿足要求。你們永遠不會知道,我們認為這已經是暴利的東西(售價是成本的1000倍左右,成本包括人工的啊!),人家採購的時候,覺得很便宜!你們特麼就知道國外以前有多黑了!但你真的不要不把這不當高科技,他麼的,全世界也沒幾個國家能生產
第五,大型鋁合金一次成型技術。我知道,你們又不把這當高科技了,實際上,這涉及了材料製備,機械,成型技術等方方面面。你們真的以為一次衝壓出個地鐵車廂技術很低端?也許是吧,誰叫華人掌握了呢!不要吃驚,中國神車的車廂是一次成型的,保證了裂縫少,足夠安全。這個技術,好像也只有中國有
第六,超大規模高真空技術。我知道,很多人不把這當高科技。但是,事實上,世界上能做到在半徑米級以上的裝置裡保持真空度接近10-6(負6次方)Pa以上的國家,我數了下,真的不多。這個幹什麼用?最簡單的,有可能用於特種冶金。要知道,這種高真空冶金技術,可是美華人絕對禁止出口的18大家底之一。隨著中國能做,一切就白菜了。你們想不到中國打算建多少這樣的裝置,反正規劃是至少有4個了,其他我就不知道了。
第七,鐳射燒結技術。好吧,這個名字大家不熟悉,來個熟悉的,3D列印技術,大家就懂了。其實,這東西並不是很新的技術,以前就有,最近才熱。這東西,優點非常明顯,缺點也同樣可怕。優點:你想要成什麼形狀就什麼形狀,無需模具,可以做出一些以前不可能做出的東西(比如,蜂窩狀的東西,以前是沒法直接成型加工的)。缺點:弄出來的東西,如果是金屬的話,緻密度有問題,而且裂紋很多,疲勞強度,結構強度什麼的,基本不要想,所以花架子,中看不中用。說了這麼多,你就知道這個技術的前景是美好的,但問題是很大的!高科技嗎,不都這樣。不過呢,你們有沒有關心2014年國家進步一等獎(不知道對不對,有可能是特等獎)給了誰呢?告訴你,一個年輕的男人。幹嘛的?他用鐳射燒結出了一種鈦合金飛機大梁,達到航空應用標準。知道這有多了不起嗎?就是他把一個泥娃娃做成了鐵娃娃。不用懷疑,這為大師一定會成為院士。你們不要不把這不當高科技,這個東西,目前美國也沒有
在重製造方面,這一年中的其他訊息還包括:中國二重成功研製國內最大核電含銅鋼鍛件,其力學效能、晶粒度等指標完全滿足技術條件要求,標誌著國內最大核電含銅鋼鍛件實現中中國產化;高速列車關鍵零部件中中國產化專案一期投產,具備年30萬片高品質車輪的製造能力,標誌著中國高速鐵路關鍵零部件中中國產化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中國重機研究院研製世界上最厚板坯連鑄生產線,這是世界上最厚的700毫米×1500毫米高品質特厚板坯連鑄生產線裝備,已獲得國家2012年智慧製造重大專項支援。
-
4 # 47547577軍哥
是的,以前中國的生產製造業,在某些種原材料上是不行的,必須依靠進口,而且在一些關鍵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所需原材料還必須依賴進口。因為我們沒有能力,生產不出來。同時還要受其他國家的刁難和要挾控制,走到今天實屬不易。但是,現在好了。正如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所教導的那樣:在一切困難面前,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今非昔比,中國早己是舊貌換新顏!有黨中央高度重視,政府大力投資支援。重點原材料的生產,重點研發、重點攻關。問題困難被一個一個的予以攻克解決。絕大部分原材料己經完全實現自主化,而且還有許多產業研發和製造業發展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績斐然!最突出的例項,中國自主研發製造的第四代殲一20隱身戰鬥機,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範例。所有的原材料完成自主。中國強大了!我的國!相信我的祖國一定會發展的越來越強大!在製造業、在科技方面,一定也會更加進步而科技發展也會越來越先進!謝謝邀請!
-
5 # 紅薯電競
工業的發展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製造業是一個國家工業的主導力量,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要作用。2010年中國製造業產出佔全球19.8%,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製造國,中國憑藉巨大的製造業總量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中國製造業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迫切需要實現中國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實現製造業產業升級。
一、中國製造業融入全球價值鏈的現狀
全球價值鏈分工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全球化過程。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了最終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同中間環節的生產或服務活動,形成了以價值鏈為基礎的新型國際分工格局。學者們從經濟學、管理學、社會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等不同學科的角度用不同的概念來詮釋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 (Gereffi,1994)分工現象,其中包括:產品內分工、垂直專業化、零散化生產、全球生產共享、全球生產非一體化等等。筆者認為“垂直專業化”(Hummels,Rapoport&Yi,1998)是最具有解釋力和代表性的概念,它為準確量度一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程度提供了有效工具。赫邁爾斯(Hummels,2001)建立了VS(vertical specialization)指標,計算出口中包含的進口中間投入價值(VS值)及其佔總出口的比重(VS比重),在實踐中被廣泛採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2006) 採用赫邁爾斯(Hummels)等學者建立的VS指標,計算了1992-2003年中國的出口貿易中垂直專業化的價值比率,以此說明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國際分工的程度。
由於筆者的目的是要透過中國製造業的垂直專業化的水平來說明中國製造業融入全球價值鏈的程度以及在這種分工模式下所處的地位,重點不是對這一指標的計算,有一些學者對此已經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計算。
中國製造業在參與垂直專業化分工的程序中,絕大部分行業的VS份額長期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平新喬曾經分析了美國各產業垂直專業化程度較低的原因,並且指出美國的主要產業都處在價值鏈高階,技術水平較高,所需的進口中間投入較少。因而,2001~2007年中國製造業各行業垂直專業化的整體趨勢說明中國出口產品中含有較多的國外進口附加值,中國對進口中間產品中間投入的依賴有所增加,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程度正在加深。這主要是由於中國製造業承接了大量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大量進口中間產品,利用中國勞動力稟賦進行加工或組裝之後,再出口到發達國家。所以,中國製造業從總體上的垂直專業化程度非常高,所有行業的平均垂直專業化水平都超過了20%。其中,電子通訊裝置的垂直化專業化率最高,達到了66.76%,這反映了中國近年來電子通訊裝置加工貿易的迅猛發展的事實,說明中國電子通訊裝置行業主要依賴於從國外進口大量技術含量較高的關鍵零部件,該產業本身自主研發能力匱乏。同時,通用專用裝置製造、電氣機械、儀表和其他製造業的垂直專業化率都超過40%。中國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垂直專業化水平普遍較高,進口產品中的技術含量較高,相對而言,在本國進行生產加工過程的技術含量較低。中國製造業垂直專業化水平較高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所處區段技術含量較低的現狀。
二、中國製造業存在的問題
發展中國家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必須經歷從技術引進到自主發展的過程,對引進技術的吸收能力越強,越有可能使製造業在模仿的基礎上實現自主創新。市場經濟發展的時間較短,企業家精神不足等原因造成中國製造業引進消化吸收和學習能力都不夠強,外資溢位效應未能充分發揮,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結合不夠緊密,製造業技術引進仍停留在原有水平,沒能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始終對國外技術存在嚴重依賴,陷入了“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惡性迴圈,導致製造業水平與國外差距很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只能被動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具體而言,原因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一) 自主研發能力薄弱
中國製造業整體自主研發設計能力薄弱,先進製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水平低,幾乎所有工業行業的關鍵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依賴於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提供的關鍵技術,受制於人。比如,中國的製藥工業有90%以上的產品幾乎完全依靠仿製國外產品;雖然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雙雙超過1800萬輛,分別達到1826.47萬輛和1806.19萬輛,穩居全球產銷第一,但是,仍然需要用高價從國外購買發動機等關鍵部件的核心技術和專利;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產國,2010年空調產量突破1億臺,但是,壓縮機和製冷劑等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發達國家手中;IT產業的產量雖然處在全球前列,可是晶片技術、作業系統等也依賴於國外。有資料顯示,中國關鍵技術的對外技術依存度達到50%以上,加入WTO後,進入快速增長階段,2008年達到60%。
2008年,中國國內專利的申請和授權總量分別為71.1萬件和35.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的申請量為19.5萬件,較2007年增長27.1%,遠高於同期國外3.4%的增長率,發明專利的授權量為4.7 萬件,較上年增長45.8%。雖然國內專利授權數量增長顯著,僅比國外少526件,但是,從專利型別看,國內發明專利的申請量和授權量所佔比重仍然很低,分別為27.1%和13.2%。國內發明專利的授權在三類專利中比重偏低的狀況多年來沒有根本性改變。相比之下,2008年國外發明專利的申請量和授權量比重分別為85%和79.1%,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體系的建立亟待加強。
( 二) 自主營銷品牌缺乏
從全球價值鏈的價值分佈來看,除了研發設計之外,品牌經營、市場營銷及相關的生產性服務環節也是主要的增值點。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創立馳名的品牌商標和掌控戰略性的營銷網路,是提高企業利潤的關鍵。中國製造業知名品牌企業的數量及影響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市場營銷和戰略管理能力薄弱,缺乏全球營銷經驗,只會打“價格戰”,主要依靠國外分銷商或合作伙伴的營銷網路開拓國際市場。相當一部分中國企業只是國際知名品牌的加工廠,為外資做零配件加工和代工生產,沒有自主品牌和供銷網路。雖然中國已經進入全球三大製造強國陣容,但是,與美國和日本相比,不僅中國的知名品牌屈指可數,而且,中國企業無一入選世界機械500強前10名,前100名的中國企業僅有9家。
( 三) 高水平人力資本匱乏
人才資源是中國製造業升級中必不可少的戰略資源,大力培養和廣泛吸納高階科技人才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雖然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規模大、科技人力投入增長快,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人力投入強度不高,科技人才隊伍質量不高,嚴重缺乏創新型人才。
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增長速度位居世界前列。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研發人員總量的年均增長率高於世界多數國家,顯示了中國在科技人力投入方面具有長期增長潛力。在2000~2008年間,中國研發人員增加104.3萬人/年,增長113.1%,年均增長率達到9.9%。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量增長了99%。同期只有少數國家的研發人員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在2000~2007年期間,增加幅度超過50%的僅有捷克、土耳其、南韓、葡萄牙、西班牙和新加坡6個國家,六國中增長最快的前三個國家是捷克、土耳其、南韓,它們分別增長了103.3%、101.6% 和72.1%,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7%、12.4%和9.5%。同期多數發達國家的研發人員總量增長緩慢,2000~2007年歐盟15國研發人員總量年均增長率只有2.2%,德國年均增長0.4%,每萬名勞動力中R&D人員數量近年幾乎未變。同樣,日本2000~2006年研發人員總量年均增長0.7%,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量近年變化很小。芬蘭研發人力投入比上年減少1.4%和3.5%。
然而,按投入強度指標來衡量,中國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量在有統計資料的37個國家中,只位列第35位,僅高於墨西哥和南非。雖然中國研發人力投入強度在逐年增加,但是,2007年,芬蘭、美國、日本、俄羅斯和南韓的每萬名勞動力中的研發人員的比例仍然是中國的8倍、5倍、6倍、3倍和4倍。2008 年,中國研發人員的人均研發經費只有3.4 萬美元,僅僅高於俄羅斯、阿根廷、斯洛伐克等少數幾個國家,在有36個國家中位列倒數第四,日本、德國和澳洲等國的研發人員人均研發經費是中國的5 倍以上。2008年,中國每萬名研發人員人均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和科學論文引證數在40個國家地區中均列在第39位。2007年,中國企業研究人員人均發明專利授權量在38個國家地區中位列第36位。中國研發人力投入強度,無論是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量還是研發人員人均研發經費,在國際上排名並不高,尤其是研發人員人均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和企業人員人均三方專利量,在國際上均處於落後地位。
三、中國製造業升級的緊迫性
隨著中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不斷上漲,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喪失,面對印度、越南等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優勢的競爭壓力,產品價格提升的空間不大,中國製造業企業的利潤面臨進一步被稀釋的威脅,並且已經出現逐漸被取代的趨勢。如果中國企業一方面喪失生產製造優勢,另一方面在技術、服務等方面又始終落後於發達國家,那麼,我們會在國際分工中被動地陷入“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同時,中國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處於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高強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的資源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因此,中國應該定位在製造環節,以製造業為切入點,儘快最佳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研發創新,逐步向技術、服務等高階環節過渡。
( 一) 發達國家高階技術封鎖與中國的後發劣勢
發達國家的長期發展來源於不斷的創新,出於國家利益的切身考慮,具有技術壟斷地位的發達國家絕對不會輕易將具有領先水平的高階技術轉讓給中國。同樣,跨國公司出於保持自身壟斷優勢的戰略需要,會保持對技術、設計等關鍵資源與核心技術的控制,也不會輕易轉讓自己掌握的關鍵核心技術。因此,如果僅僅依靠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很難跨越與他們的技術差距。中國雖然可以透過引進國外比較成熟的技術來不斷提高本土產業的層次與水平,但是,後發劣勢的問題永遠不可能透過提高技術引進水平的途徑得到根本性解決。解決後發劣勢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在模仿、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自主研發與創新。只有透過長期持續不斷地創新,才有最終實現技術突破和經濟趕超,克服後發劣勢,不斷向前沿高階環節邁進。
( 二) 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與其他國家的競爭壓力
中國製造業的“世界工廠”地位,主要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等低成本競爭優勢的支撐。近年來,各地陸續出現“民工荒”現象,這不僅是制度性因素引起的結構性勞動力短缺,也具有人口結構根源。由於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逐漸減緩,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口因素導致了勞動力的短缺,標誌著勞動力無限供給特徵的完結,消除二元經濟結構的劉易斯轉折點正在到來。隨著工資總體水平的較快提高,從事簡單加工製造工作的勞動者的工資也呈現上升趨勢,各地普遍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製造業企業面臨著勞動力供給不足和成本不斷上升雙重壓力。在國際上,“中國製造”的低成本優勢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越南等其他發展中國家也試圖透過加入全球價值鏈的生產活動中來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它們擁有比中國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對中國承接國際上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構成了很大威脅。同時,“金磚四國”中的其它三國也保持著強勁的市場經濟增長勢頭,帶來了巨大市場需求,它們越來越成為發達國家產業投資和轉移的重要物件,俄羅斯豐富的資源條件、巴西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印度獨特的英語優勢等都對中國形成了較大的競爭壓力。
( 三) 資源環境緊張與轉變粗放式增長模式的需要
發達國家專注於價值高階的技術和營銷環節,把大量佔有和消耗資源的生產加工環節轉移給發展中國家,進一步優化了自身的資源耗費結構,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集約化。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承接了這些價值鏈低端的生產加工環節,製造業的發展是建立在高強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資源的基礎上的,是以日益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這種長期快速粗放型發展使中國已經面臨著非常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危機。因此,要打破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惡性迴圈的關鍵,就迫切要求提高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的技術水準和附加值,擺脫長期鎖定在價值鏈低端環節的困境,大力推進知識資本、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密集程度較高的價值鏈高階環節的發展。
-
6 # 布衣吳新建
原材料的概念不太清晰。原料是保持大自然生成狀態的材料,沒改性;材料是透過對原料加工改性的工業產品。合起來,稱為原材料。
本問題應該指材料,而且是新材料。
新發展的或正研發的、效能好於原有的材料就是新材料。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人們在傳統材料的基礎上,根據現代科技的研究成果,開發出新材料。
新材料按組分,有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先進複合材料四大類。按材料效能分,有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
新材料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上作用重大。例如,超純矽、砷化鎵研製成功,導致大規模和 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誕生,使計算機運算速度從每秒幾十萬次提高到現在的每秒百億次以上;航空發動機材料的工作溫度每提高100℃,推力可增大24%;新能源領域鋰離子儲能技術的開發,既能淘汰汙染嚴重的鉛酸電池,又為推行綠色汽車提供動力;運用隱身材料能吸收電磁波或降低武器裝備的紅外輻射,使敵方探測系統難以發現等等。
中國的製造業,新材料研發任重道遠,關鍵材料全部自主研發不符合科技進步規律,發現、發明新材料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成果。當然,說起來科學無國界,但由於國家的存在,各國有自己的利益,材料技術的封鎖也是各國技術保密的重要內容。
值得欣喜的是,華人智慧使我們新材料層出不窮。前幾天與幾個朋友聚會,閒聊之餘發出感嘆,我們這些普通人做的材料,在國際上都能處在領先,大中國真的厲害了
-
7 # Beepbug
中國這幾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新材料普遍突破。你去了解一下寧波一地就明白了。這麼一個偏僻小城市,中科院寧波材料所佔地500多畝,研究人員1600多人。幾年前中科院就說,要把材料所的重心逐步移到寧波去。為啥?你可以調研一下,寧波民間有多少超越世界的新材料。
回覆列表
組裝水平還算一流。就拿智慧手機晶片,自主研發的可能只有華為,其他大部分還是依賴進口在國內組裝,總體來說,國家在主研發方面還是起得很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