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近代中國依舊發生過不少蝗災,只是因為防治得當,大多數蝗群在形成之初就被撲殺在搖籃裡,所以才沒有對生態環境和糧食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從20世紀開始,由於近代科學傳入,中國科學家開始對蝗災進行了更深刻的研究,而建國後,新政府為了保障人民利益,深入指導農業生產, 大規模的藥劑防治蝗蟲工作如火如荼展開,為了更全面弄清蝗災發生規律,當時不少學者對蝗史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就是馬世駿。他既是蜚聲海外的生態學專家,也是中國生態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成果,為新中國蝗災的防治體系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2年初,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馬世駿接受了一項任務:解決困擾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蝗災問題。他和他的團隊們,透過實地考察、定點觀察、室內試驗、資料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飛蝗爆發的主因是水、旱災相間發生,次因是社會不穩定及貧窮落後;明確了飛蝗次生型的演變規律及其演變的機制;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飛蝗治理策略與措施:一方面透過化學方法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蟲密度;另一方面改造飛蝗發生地,如修築堤壩、控制水位等,透過綜合防治,大範圍的蝗蟲災害在中國大地基本得到防治。
除了上述措施,中國還在蝗災高發地,如:山東、河北、新疆這3個重災區,修建了3個現代化的治蝗機場,目的就是就近對蝗蟲進行撲殺,將蝗災扼殺在搖籃裡。現在每年在傳統的黃泛區和草原地區仍然會有蝗災,不過由於政府有能力及時應對,所以基本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這也是現在很少看到蝗災相關報道的原因,因為大多數蝗群在形成之初,就已經被及時檢測並迅速撲殺了,根本沒什麼機會做大而形成大規模蝗災。
在蝗災監控與預警方面,中國基於 3S(RS 遙感技術、GIS 地理資訊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開發了蝗區野外資訊採集移動終端手持裝置和線上管理, 構建了中國蝗蟲防治資訊網、蝗蟲發生和防治資訊資料庫 ,並在全國 21個蝗區省、92 個蝗區市、326 個蝗區縣推廣應用,覆蓋了 95%以上的農區蝗區,實現了蝗區、蝗情和防治等資訊的精準定位、快速採集和及時研判。目前,中國農區蝗災監測資訊基本實現了數字化傳輸,防治區域的確定實現了 GIS 定位,天津、山東、河南的飛機施藥全部實現了 GPS 導航。
得益於技術手段的提升,和現代化防控體系的建設,蝗蟲在中國已經很難肆虐無阻了。
這次的非洲蝗災,很多人擔心會不會蔓延到中國,進而對中國糧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從目前來看,非洲蝗蟲在中國大規模肆虐的風險還是比較低的。
一來,此次在非洲聚整合災的蝗蟲是沙漠蝗,它與中國蝗災的罪魁禍首——飛蝗,屬於不同品種。沙漠蝗的遷移條件是40℃的高溫,相對溼度需要達到60%~70%。這一點限制了沙漠蝗的遷徙範圍。
再者,考慮到中國邊境地區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阻隔,蝗蟲很難越過高海拔的寒冷地區。中國西藏南部和雲南西部邊境與尼泊爾和緬甸沙漠蝗發生區毗鄰,隨季風可能有少量遷入中國,但危害的機率很小。
最後一點,前面也說了,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長期有效的蝗災檢測和治理體系,如果非洲蝗蟲真的入了境,相信也會被很快發現並第一時間撲殺。如果不幸被周邊的吃貨知悉,可能在成災之前,就被擺上華人民的餐桌,成了一道道美味佳餚了。
實際上,近代中國依舊發生過不少蝗災,只是因為防治得當,大多數蝗群在形成之初就被撲殺在搖籃裡,所以才沒有對生態環境和糧食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從20世紀開始,由於近代科學傳入,中國科學家開始對蝗災進行了更深刻的研究,而建國後,新政府為了保障人民利益,深入指導農業生產, 大規模的藥劑防治蝗蟲工作如火如荼展開,為了更全面弄清蝗災發生規律,當時不少學者對蝗史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就是馬世駿。他既是蜚聲海外的生態學專家,也是中國生態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成果,為新中國蝗災的防治體系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2年初,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馬世駿接受了一項任務:解決困擾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蝗災問題。他和他的團隊們,透過實地考察、定點觀察、室內試驗、資料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飛蝗爆發的主因是水、旱災相間發生,次因是社會不穩定及貧窮落後;明確了飛蝗次生型的演變規律及其演變的機制;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飛蝗治理策略與措施:一方面透過化學方法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蟲密度;另一方面改造飛蝗發生地,如修築堤壩、控制水位等,透過綜合防治,大範圍的蝗蟲災害在中國大地基本得到防治。
除了上述措施,中國還在蝗災高發地,如:山東、河北、新疆這3個重災區,修建了3個現代化的治蝗機場,目的就是就近對蝗蟲進行撲殺,將蝗災扼殺在搖籃裡。現在每年在傳統的黃泛區和草原地區仍然會有蝗災,不過由於政府有能力及時應對,所以基本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這也是現在很少看到蝗災相關報道的原因,因為大多數蝗群在形成之初,就已經被及時檢測並迅速撲殺了,根本沒什麼機會做大而形成大規模蝗災。
在蝗災監控與預警方面,中國基於 3S(RS 遙感技術、GIS 地理資訊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開發了蝗區野外資訊採集移動終端手持裝置和線上管理, 構建了中國蝗蟲防治資訊網、蝗蟲發生和防治資訊資料庫 ,並在全國 21個蝗區省、92 個蝗區市、326 個蝗區縣推廣應用,覆蓋了 95%以上的農區蝗區,實現了蝗區、蝗情和防治等資訊的精準定位、快速採集和及時研判。目前,中國農區蝗災監測資訊基本實現了數字化傳輸,防治區域的確定實現了 GIS 定位,天津、山東、河南的飛機施藥全部實現了 GPS 導航。
得益於技術手段的提升,和現代化防控體系的建設,蝗蟲在中國已經很難肆虐無阻了。
這次的非洲蝗災,很多人擔心會不會蔓延到中國,進而對中國糧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從目前來看,非洲蝗蟲在中國大規模肆虐的風險還是比較低的。
一來,此次在非洲聚整合災的蝗蟲是沙漠蝗,它與中國蝗災的罪魁禍首——飛蝗,屬於不同品種。沙漠蝗的遷移條件是40℃的高溫,相對溼度需要達到60%~70%。這一點限制了沙漠蝗的遷徙範圍。
再者,考慮到中國邊境地區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阻隔,蝗蟲很難越過高海拔的寒冷地區。中國西藏南部和雲南西部邊境與尼泊爾和緬甸沙漠蝗發生區毗鄰,隨季風可能有少量遷入中國,但危害的機率很小。
最後一點,前面也說了,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長期有效的蝗災檢測和治理體系,如果非洲蝗蟲真的入了境,相信也會被很快發現並第一時間撲殺。如果不幸被周邊的吃貨知悉,可能在成災之前,就被擺上華人民的餐桌,成了一道道美味佳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