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從1949年至今,中國跟全球178個國家建立並保持外交關係,真可謂朋友滿天下。在這些大大小小的邦交國中,某些國家雖然知名度很低,但總能在關鍵時刻對中國伸出援手,做出讓華人感動的舉動。比如,南非(即南部非洲)小國馬拉威,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馬拉威位於非洲東南部,非洲第三大湖-馬拉威湖的西岸,西與尚比亞接壤,東隔馬拉威湖與坦尚尼亞為鄰,南部則直插莫三鼻克境內,整體形狀很像一把匕首。馬拉威國土面積約為11.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1809.2萬,首都為利隆圭。馬拉威是個多民族國家,其中馬拉威族約佔總人口的50%,全國70%以上的居民信奉基督教。

    馬拉威文明開化的歷史比較晚,直到16世紀時,班圖族的一支-契瓦人才遷移到馬拉威湖附近,並陸續建立起9個小王國,尤以契瓦人酋長卡龍加建立的馬拉威王國最著名。1858-1863年間,英國大探險家兼傳教士戴維·利文斯敦曾先後4次來到馬拉威湖地區考察,並將該地稱呼為“尼亞薩蘭”。此後,大量的英國傳教士、商人和冒險家也來到該地,並激起英國政府的佔有慾。

    1883年,英國政府開始向馬拉威派遣領事,並透過柏林會議(1884-1885年間舉行的,意在由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國際會議),將該地納入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內。1885年,英國殖民者塞西爾·羅得斯建立德國東非公司,並獲得開發尼亞薩蘭專利權,在極短時間內便佔據該地。1890年,英葡達成邊境協定,英國在尼亞薩蘭的殖民統治得以確認,就此佔有該地。

    1891年3月,英國宣佈尼亞薩蘭為“保護國”,1904年又取消傀儡王國,對該地進行直接統治。1953年8月,英國政府不顧當地民眾的強烈反對,悍然將尼亞薩蘭、北羅德西亞(尚比亞)、南羅德西亞(辛巴維(威))三塊殖民地合併在一起,組建成為“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或稱中非聯邦,意在利用尼亞薩蘭人發展南、北羅得西亞經濟,並鎮壓當地此起彼伏的獨立運動。

    對於英國殖民者的野蠻做法,尼亞薩蘭人並不甘心屈服,就在中非聯邦成立的當月,著名的民族主義者班達便領導獨立運動,並組建起馬拉威大會黨,透過長期的非暴力合法鬥爭,逐漸迫使英國殖民政府做出讓步。1963年2月,尼亞薩蘭獲得內部自治,班達任總理。次年12月,中非聯邦正式解體。1964年7月6日,尼亞薩蘭正式宣佈獨立,並改國名為馬拉威,由班達出任首任總統。

    馬拉威獨立後,繼續留在英聯邦內,並在行政、司法、教育等方面照搬英國的模式,堪稱後者在南部非洲的“翻版”。然而,馬拉威跟中國的關係卻是一波三折,在獨立後的41年時間裡,一直都跟臺灣保持著所謂的外交關係,直到2007年12月才改弦更張,跟中國大陸建立起大使級外交關係。雖然中馬兩國建交很晚,但雙邊關係卻發展良好,堪稱中非交往的典範。

    作為聯合國確定的最不發達國家,馬拉威的經濟十分落後,作為支柱型產業的農業、漁業收入根本不足以養活國家,每年需要接受歐盟、英國、美國、日本、世界銀行的大量援助,才能勉強“維持生計”。根據權威資料統計,馬拉威2018年的GDP總值僅有70.65億美元,人均收入389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大約是2723元,平均每天只有7.5元。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窮的叮噹響的國家,卻做出一件讓華人感動的“大事情”。原來,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馬拉威政府一次性向中國捐款40.12萬元人民幣,幫助中國賑災。雖然跟沙特援助的5000萬美元現金和1000萬美元物資(約合4.2億人民幣)相比,馬拉威的援助根本不值一提,但考慮到這個國家還掙扎在溫飽線上的事實,實在是難能可貴。就此一點,可以看出馬拉威對中國真是夠朋友,足以令華人感動。

    如今,馬拉威與中國建交已有12年時間,在此期間,兩國關係發展良好,雙邊貿易關係得到長足發展,貿易額在不斷攀升,堪稱中非交往的典範。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在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中國與馬拉威的友好關係將進一步提到提升,而後者藉助中國在非洲擴大投資的“東風”,必然會逐漸走出貧困,邁向小康生活。

  • 2 # 讀書文史

    馬拉威共和國是非洲東南部的一個內陸小國、發展中國家,領土面積大約12萬平方公里,而人口高達一千八百多萬。馬拉威經濟以農業為主,老百姓的生活相當貧困,這裡是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這個國家的歷史比較久遠,早在公元300年前後,就有移民生活在這裡,到了16世紀時,大量的班圖人湧入該地定居,並建立了史上著名的馬拉威王國。19世紀中後期之後,英華人入侵這個國家,並進行了殖民活動,甚至還設了“英屬中非保護地”。之後,直至964年7月,馬拉威才取得獨立,正式建國。

    馬拉威國奉行中立政策,自成立後先後與上百多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2007年12月,馬拉威和中國正式建交,2008年,與中國締結雙邊關係。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08年的汶川大地震,當年中國發生了地震災害之後,馬拉威政府一次性向中國捐贈了四十萬,(保留小數點為40.12萬元人民幣),而要知道,這個國家的老百姓日子過得非常苦,甚至掙扎在溫飽線上,人均每天收入不到八塊錢。如此貧困落後的小國,在災難之時慷慨伸出援助之手,這若不是情真意切,又是什麼?每每看到這裡,心中不禁感動流淚。

    現如今,馬拉威與中國建交已經有十幾年,而這十幾年,兩國的發展關係非常好,尤其是在貿易上。當然,除了貿易,還有醫療互助等。如為了幫助這個國家,中國派出了醫療隊深入該國,為馬拉威國家提供醫療服務,技術指導等。

    文 | 一木君

  • 3 # 東瀛知客

    我曾經去過非洲的馬拉威,在去之前還真沒聽說過這個國家的名字,相信現在也有不少人不知道有這個國家。因為有朋友在那裡有公司,正好藉此機會去非洲轉了一圈。馬拉威斯是被聯合國確定的最貧困國家之一,國家基本上沒有多少工業,以農業為主。據朋友說,目前馬拉威的工人工資一個月20美金左右。去的時候首都都沒有幾座像樣的樓房,基本上和我們貧困縣的縣城差不多,除了通往首都有幾條柏油路,基本上和我們的鄉村公路一樣的雙向兩車道,其他的都是泥路,坑坑窪窪,在這樣的路上開幾百公里的車,心肺都給顛出來。農村大部分人住的都是草棚子,

    有的家庭草棚子連牆都只有一米多高,都沒有封閉起來。晚上很多地區都是沒有電的,我去到的當晚就是點著蠟燭吃了晚餐。據說當地很多人一天只吃一頓飯,據朋友說在他工廠打工的當地人,有的夜裡兩三點鐘就要起床,到公司來上班,因為沒有腳踏車完全靠兩隻腳走路,但在當地能有個外企工作已經相當不容易了。馬拉威依國民平均壽命很低,朋友公司裡面的當地員工前幾天還在正常上班,後面就不知去向了,打聽一下才知道是已經病逝了,各種流行病很比較嚴重,艾滋病毒攜帶者也很多。治安狀況很差,朋友的公司在那裡是四周全部用通了電的電網圍起來,院子裡養了幾條大狼狗,晚上中國籍的員工都不敢出門,就在自己的宿舍裡喝酒,打牌,看影片。

    當地基本上沒有什麼電視節目,所以很多中國員工都是在探親的時候從國內複製幾百部的電視劇到非洲,回去以後晚上打發時光。馬拉威的人普遍比較難,也相對來說比較笨,在朋友公司打工的當地人基本上乾的都是一些體力活,像裝包,裝卸,一些裝置維護、電工等技術性工作都是從國內派過去的人員。因為農民都非常的懶散,所以馬拉威的農產品產量也非常低,朋友在那裡做棉花加工產業,棉花畝產量約40公斤,國內已經達到了200多公斤,馬拉威人將種子種下以後基本上就不再管了,一直到棉花成熟才去採摘。馬拉威物質比較奇缺,物價也比較高,大部分商品都比國內的價格還要高,這也是造成馬拉威非常貧窮的原因,收入很低,但物價很高。朋友公司的員中國籍員工基本上都是在探親之前將自己所用的膝上型電腦隨身聽,衣服統統賣給當地人,然後回到國內再重新買一套,這樣穿一年用一年不光不賠錢還賺錢,而他們這些二手貨,比當地人在市場上買的東西質量要好了很多,深受當地人的喜愛。馬拉威政府官員非常腐敗,在我入關和出關的時候都要收取小費,不然的話就不給放行,據說所有的政府部門都需要給他們一定的好處才能夠辦成事,因此,上世紀90年代聯合國及一些國家曾經因馬拉威的腐敗問題而拒絕向馬向其提供經濟援助,以上是在馬拉威短暫的時間的見聞。

    馬拉威全稱是馬拉威共和國,位於非洲的東南部,這個完全的內陸國家,和坦尚尼亞,莫三鼻克,尚比亞接壤,國土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人口1800多萬,以農業為主,主要作物包括菸草,咖啡,茶葉,棉花,甘蔗,其中菸草是其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菸草出口也是馬拉威第一大外匯來源。馬拉威過去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獨立以後仍然留在英聯邦,受到英國的影響非常深,雖然非常貧窮,但行政,司法,教育等體系都採用了英國模式。馬拉威86%的人口從事農業,經濟發展落後,嚴重依賴國際援助。

    1964年7月6日,馬拉威共和國成立並宣佈獨立,但馬拉威一直與臺灣保持著外交關係。直到2007年12月28日,時任中國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同時任馬拉威總統和議會事務部長卡聰加分別代表各自政府在北京簽署中馬兩國建交聯合公報,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雙方建交後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和經貿關係,雙方多位領導人互訪,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馬拉威舉全國之力向中國捐獻了40 萬元的捐款,這和其他國家無法相比,但是在他們的經濟狀況下,已經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雙方建交以後,中馬經貿合作發展迅速,成果豐碩,中國援建馬拉威國會大廈,馬拉威科技大學等一些基礎設施相繼落成,很多的基礎設施專案成為馬拉威民眾引以為傲的地標性建築,目前已經有不少的中國企業到馬拉威投資興業,馬拉威非常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相對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奠定一個很好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演員在拍戲時經常傳出"假戲真做"讓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