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沈景祥

    9月15日23點23分,中國著名天文學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專案——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歲。此前的23年時間裡,他從壯年走到暮年,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專案。這一次,我們走近他執著的一生,緬懷南老,致敬科學精神!

    南仁東的名字,與FAST密不可分。

    洪亮的嗓音,如今變得嘶啞,曾跑遍大山的雙腿也不再矯健。72歲的南仁東,把彷彿揮灑不完的精力留給了“中國天眼”——世界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某種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

    他,一生極富傳奇色彩

    1945年出生的南仁東,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他經歷“文革”動亂,從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後,在東北的一個無線電廠一干就是十年。改革開放後,他代表中國天文臺的專家曾在國外著名大學當過客座教授,做過訪問學者,還參加過十國大射電望遠鏡計劃。

    這位馳騁於國際天文界的科學家,曾得到美國、日本天文界的青睞,卻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毅然捨棄高薪,回國就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副臺長。當時他一年的工資,只等於國外一天的工資。

    他,20多年只執著於一件事

    “南老師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南仁東的同事和學生們如此評價。

    故事要從24年前說起。1993年,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跟同事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沒有多少人看好這個設想。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地方?施工難度能不能克服?這些都是未知數。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他要尋找當地的窩凼——幾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體圍繞,正好擋住外面的電磁波。

    有的荒山野嶺連條小路也沒有,當地農民走著都費勁。但訪山歸來,南仁東心裡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窪地建設射電望遠鏡的設想。但能不能籌到足夠資金,南仁東心裡沒底。

    FAST專案副總工程師李菂說:

    “南老師的執著和直率最讓我佩服。擔起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各種職責,推動了世界獨一無二的專案。”

    度過了舉步維艱的最初10年,FAST專案漸漸有了名氣,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術也有了突破進展。2006年,立項建議書最終提交。透過最後的國際評審時,專家委員會主席衝上前緊緊握住南仁東的手:“Youdidit(你做成了)!”

    FAST專案就像為他而生

    在FAST現場,能由衷感受到“宏大”兩個字的含義。而在10多年前,這樣的圖景在南仁東的腦海裡已經成型。他要做的,是把腦海裡成型的圖景化成現實。

    工程建設過程中要做鎖網變形,既要受力,又要變形,在工業界沒有什麼現成技術可以依賴。國家標準是10萬次伸縮,而FAST需要200萬次的伸縮,南老自己提出的特殊工藝支撐起FAST的外形。

    2016年9月25日,FAST竣工進入試除錯階段。利用這一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人類可以觀測脈衝星、中性氫、黑洞等等這些宇宙形成時期的資訊,探索宇宙起源。“這個龐雜巨大的射電望遠鏡專案就像是為他而生。”姜鵬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越南有哪些怪異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