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uchen
-
2 # 一節生薑張洪濤
跟疾病作鬥爭,其實就是一種賭博,如果是遵循靠譜的醫學方法,那賭贏的可能性就會高一些。
怎麼樣才能判斷出哪些東西是靠譜的,從而增加在這場賭博中的勝算呢?
1. 訊息來源:首先要看這個醫學研究的訊息來源是什麼,如果是隔壁老王說的,那基本上不可信。即便是正規新聞報導裡面的解說,也不一定準確,電視臺各種有償新聞就是變相的廣告,即使是專業記者的無償報道,因為醫學專業知識的不足,也有把吃瓜群眾帶到溝裡的可能。所以要判斷一個醫學研究是否靠譜,必須追溯這研究報道的源頭:專業醫學科學雜誌。
2. 療效證據的含金量:來自專業雜誌上的報道,也需要注意這個研究的證據是體外實驗、動物試驗、還是臨床實驗。如果是體外實驗,也就是在細胞培養皿裡做的一些最簡單的試驗,比如什麼“餓死癌細胞”、“蒲公英抗癌”等等,都特別容易獲得體外實驗的成功,但是到了含金量更高的動物實驗、臨床試驗,效果往往就看不出來了。真正有療效的現代醫學的藥物,必須完成正規的臨床實驗,有隨機、雙盲、有對照、多中心的臨床實驗來驗證療效。
3. 清楚識別保健品和輔助用藥:作為保健品,是不需要有什麼療效的證據的,如果有證據就可以申請藥品了,所以不管一個保健品怎麼用“醫學研究成果”來吹噓效果,都不用太當真,比如各種壯陽的保健品,如果真有效,可能就要懷疑摻入了偉哥等藥物的成分。輔助用藥就比較複雜,其中確實可能有一些是臨床治療裡需要的,但是整體上已經被玩壞,比如癌症治療,輔助用藥不是用來直接對付癌細胞的,如果輔助用藥的價格比治療癌症藥物的價格還高,那肯定是有問題的。好訊息是現在很多正規醫院開始限制使用輔助用藥,比如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在12月4日正式停用輔助用藥目錄中的全部藥物!
4. 對於正規批准的藥物,需要看是什麼時候批的,在中國,2007年就是一個分水嶺,之前批准的藥物,標準不夠高,包括了最近刷屏的莎普愛思滴眼液,不管怎麼宣傳療效,可能水分會比較大。相對來說,2007年之後批准的藥物, 標準嚴格很多,可信度自然大大增加,畢竟世界在進步。
5. 不見得國外的藥都是很有效,畢竟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標準,西方國家也有傳統藥,藥效也不見得有嚴格的驗證,更不用說那些貼外國商標的保健品,自然是不能當作藥品的。
6. 仔細看清楚適應症。癌症有很多種,即便是肺癌,也有很多亞型,還分不同的病理期。一個藥物有效,只是驗證了對於已批准的適應症的效果,不見得對適應症之外的病情也有治療效果。比如批准治療難治、複發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CD19 CAR-T,雖然對付適應症的效果很好,但是肯定不能用來治療實體瘤,也不見得一查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馬上就需要用CD19 CAR-T。
-
3 # 不神醫堂
在資訊傳播如此便捷的今日,怎麼評判一個“醫學研究表明XXX”的新聞,確實是一門技術活!我不敢說自己有“火眼金睛”一看一個準,但好歹讀了這~麼多年書,對一項研究靠譜與否還是有點判斷力的,和大家稍微分享一下。
第一、 最簡單的辦法,看這個研究發表的雜誌。一項研究必須能發表在專業期刊上才有可信度,因為它是經過編輯、同行、專家的層層稽核,幫大眾把過關的。像那種只發表在大眾媒體上的研究成果,看個笑話就算了。
專業期刊也有高下之分,最好是國際著名的醫學雜誌,比如NCS,即nature、cell、science,發表在這些雜誌上的文章,至少研究和結論都是信得過的。
不過現在有一種現象不太好,就是有些人會對這些知名期刊上的文章進行誤讀,比如之前有一篇《多吃主食死得快》的文章,就是把柳葉刀雜誌上的一篇佇列研究當成了生活指南。
第二、 文章發表了,雜誌也靠譜,如何判斷研究結果與我們的關係呢?那就要看這是動物研究還是臨床研究,就是說得出這個結論的試驗,是在動物身上做的還是人身上做的。不用說,被試為人的研究,結論更可靠。
第三、 如果是人身上做的試驗,那還要看研究的型別是不是做到了隨機、對照,即所謂的RCT研究,如果只是描述性,沒有對照組,那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要打個問號了。還有就是樣本量多大,一萬個人身上做的研究,一定比10個人的研究結論靠譜。
第四、 前面的都沒問題,還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就是這項研究是否可複製。某個機構的發現看似無懈可擊,但換一家機構怎麼也做不出來,那這個成果就很值得懷疑了。
對於醫學、營養學領域,還要考慮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種。某個藥物對白種人有用,那麼對黃種人、黑人,是不是同樣有用?也需要其他的試驗來證實。
第五、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一項研究成果,和普通人的生活還有很大距離。比如研究表明某種物質有抗癌功效,不代表癌症病人可以立馬去找該物質來吃。因為人們還不清楚這種物質是否有毒、有效劑量是多少、副作用能否控制等等。正確的流程是,有了研究成果,因此某公司開始研發含有該物質的藥物,經過漫長的三期臨床研究,才能批准上市。
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對生活有指導意義的,不是研究成果,是指南——疾病指南、藥物指南、膳食指南等等。雖然指南比起最新的學術研究來顯得落後、陳舊,但都是相對靠譜安全的。如果因為某種疾病而一定要去了解學術前沿,那在應用前最好先諮詢相關專家。
回覆列表
我覺得可以大概參考這麼幾條:
1.如果是藥物研發,看目前處於第幾期臨床試驗,3期以下切勿高興太早,死在3期的新藥太多太多了。
2.如果是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先看是不是人體實驗。一般大規模人體實驗會受到倫理等多方面的限制,不太好實現,比如家庭裝修汙染和兒童白血病關係這種,不可能做長期的前瞻性研究,動物實驗結論也就看個熱鬧。
3.如果真的是在人的身上大獲成功,比如用PD-1抑制劑消除HIV感染這種,很可能是個例。說得直白點,死馬當活馬醫,可以試試。
最後,王老吉這個品牌才出來多少年啊?就算是喝它長大的,也沒到該延年益壽的年紀呢吧……也就是說,在人的身上,連個例的證據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