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鍛彰趣義

    截止後,將現有的提名人選彙總,在四月的十五至二十日之間進行初選,確定一個長名單,在五月時,確定一個只剩下五位候選人的短名單。

    從七月開始,評獎委員會的委員們就要開始做準備工作了,分頭去閱讀候選人的作品,一般是作品的瑞典文版本,這是為了公平,但評委們各有偏好,有的法文好、有的偏愛西班牙文學,可以讀原文,那誰也攔不住。

    九月份時要召開商談會(confer),確定最終的獲獎者。十月宣佈,十二月正式頒獎。

    我們來假設一下,網路作家協會收到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的邀請,網路作家協會提名了一個人選,我們就假設唐家三少獲得了提名(只是假設,其他家的腦殘粉不要自入彀中),經過初選、再選,他入圍了最終的五人短名單,從七月開始,評獎委員會的評審們開始讀作品啦。

    在此之前,瑞典的漢學家們已經加班加點、累死累活地將唐家三少的主要作品《光之子》《狂神》《善良的死神》《唯我獨仙》《空速星痕》《冰火魔廚》……都翻譯成了瑞典文,因此累死了好幾個。馬悅然等人捧讀著唐家三少的作品,一本接一本,一直讀到了……明年?後年?大後年?

    評獎因此延期到了……大後年?一年一頒反正是不可能了。不要說什麼評獎委員會為什麼不能適應網路文學的發展,修改評獎規程之類的話,都牛到能讓瑞典皇家科學院低頭了,自己辦一個獎項,讓這個獎項有世界級聲譽不就完了?雨果獎、愛倫坡獎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呀。

  • 2 # 杜新1

    英雄不問出處,即然是文學獎,那麼,凡屬文學作品就都存在著獲得任何文學獎的可能。君不見搖滾歌手鮑勃.蓋迪便因其在創作搖滾歌詞,演唱搖滾歌曲之中實現了具有深刻的文學意境的搖滾歌曲歌詞的廣泛的傳播而獲得了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所以本人以為無論在何種媒體上傳播的文學作品,只要是達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標準,只要是得到了推薦,只要是獲得了評委的確認,它就會理所當然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然,這取決於作家是否選擇網路為載體來發表他的文學作品,也取決於網路能否實現優秀文學作品的廣泛的傳播。短期內固然難以完成,但需知形勢比人強,放眼望去,一切皆有可能。

  • 3 # 光洲的味道

    是有這種可能的,但前提是寫手寫出的是嚴肅文學作品。

    網路文學一種在網路上首發,以網路為載體、傳播途徑的文學,是以載體與傳播途徑來區分的,與其相對的是紙質文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文學。

    目前網路文學雖然是中國通俗文學的代名詞,但它不等同通俗文學。與通俗文學相對的是嚴肅文學,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主要是為了愉悅大眾,娛樂的成分多一些;而後者在內容上注重探究人性及社會,形式上可能會更前衛,不像網路文學那樣簡單、直接,它更追求作品的深層意義,旨在為讀者、社會帶來形而上的東西,以塑造更真、更善、更美的人與社會!

    而諾貝爾文學獎最重要的評獎標準就是作品的嚴肅性,也就是說它是為嚴肅文學準備的。所以我們看到得獎的都是莫言、泰戈爾、海明威、馬爾克斯這樣的嚴肅文學作家。而村上春樹儘管陪跑多年,他始終沒能獲獎,短板就在於他的小說多是通俗作品。

    那麼可能會有人提到2016年的獲獎者鮑勃·迪倫,他是一個流行音樂人,為什麼會獲獎?答案還是其作品的嚴肅性及文藝性,更通俗的說法是情懷,它們和大多數歌曲還是有明顯區別的,尤其是歌詞部分。他的獲獎是對歌詞詩歌屬性的一次有力正名——歌詞就是一種大眾化的詩歌!就像宋詞會得到中國文學認可一樣,但前提是歌詞創作的文人化。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通俗文學僅是網路文學的一部分,隨著社會及網路文學的發展,會有更多的嚴肅文學作家會選擇網路這種便捷的出版、傳播途徑發表自己的作品,原創文學網站也會有嚴肅文學的一隅之地。當然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會有一個過程,但它會是網路文學的趨勢之一!

    那麼,我們也就有理由相信會有網路文學寫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獲獎的作品定會是嚴肅文學作品,即使他可能也會寫通俗小說。

  • 4 # 我說的每句話都是經典

    水分太多,不精簡根本沒戲,而且這些人寫得是爽文,跟文學不搭邊,性格千篇一律,主角秒天秒地,敵人全死,奇遇全是我的,女人見到我就兩眼發直,開篇死媽的大有人在,沒有父母雙亡都不好意出來見人,哎呦,還諾貝兒,如果金庸得不到,你們就別想了。

  • 5 # 大學專業深一度

    不可能有。

    網路文學的特性是快餐式的。網路寫手每天更新,每天大概更新5000字--10000字,又不是電動的腦袋,所以抄襲的洗稿的就多。喜歡看電子小說的基本是青年人為主,看各大閱讀器的排行,玄幻類的往往更受歡迎。如果寫的沉重,如《在路上》《百年孤獨》這種,大概沒人能堅持閱讀,很多人經常引用這幾個書名,真正看的人也很少。

    沒有生活積澱是不可能有優質作品的。寫手的年紀其實都不是很大,大概在40歲以下。這樣的生活經歷不足以支撐一部宏大的文學作品,往往是無病呻吟的狀態。即使他網路上堅持寫到60歲,一種長期的網路寫作習慣早已讓他失去了一種可能的文學素養和思路。

    沒有對人性的拷問是不可能獲獎的。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度挖掘,化繁為簡,讓世界得以認可,其實是非常有難度的。就如西方能夠獲獎的文學作品,對於其他國家的人來講,閱讀可能是有困難,但可以讓人認識人性,感受到人的某種力量。這些在當前其實還是比較困難的。

    莫言的作品是出版的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社會對死刑的態度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