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半59818
-
2 # TeacherBella
現在的孩子都挺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凡事皆有因。如何從源頭解決才是最根本的。
首先,孩子認為學習沒學好,愧對父母這件事,說明孩子心裡很在乎,家長需要和孩子溝通,如何幫助孩子在學業上更好,而不是一味的批評指責埋怨。
第二,子不教父之過這句古話還是很在理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不可或缺。陪伴不止是陪寫作業,還可以陪談心,遊戲,多參與親子活動。所以,父母親應該反省自身是不是哪裡可以做的更好。
第三,孩子在成長,父母親同樣需要成長,如何和孩子無話不談,鼓勵,肯定孩子,需要一些小竅門。比如說,我看到學生默寫的時候舞弊,我檢查的時候告訴他,老師很開心你這次默寫全對,等會老師會聽寫新的單詞,老師希望你自己用心記背,爭取也全對好嗎?孩子把手藏在背後,手上有小抄。我和學生說,你需要去洗手間洗手嗎?老師看你手上有筆畫。孩子很不好意思的去洗完手,接著努力記背,默寫全對。
所以,如何好好教育孩子需要家長們用心對待不斷成長。
-
3 # 嬌妹說電影
對於本事件本人有幾點看法:
首先我覺得這個孩子想法太多,心態過於老化,完全沒有一個小學生該有的心態,從“人間冷暖”這四個字中可以看出,他沒有一個小學生該有的心理。說嚴重點就是他也許有點心理疾病,這和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心理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我覺得這個事件中的老師的做法實在欠妥,他嚴重違背了教師職業道德中的關愛學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等教師職業道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學生給予關心與鼓勵,不應該對學生進行言語攻擊,同時為人師表也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更不應該對其父母進行言語攻。所以,我認為這個老師也應該負有責任。
最後,我認為這件事情也與父母有很大的 關係。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只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其心理健康也至關重要,父母應該對孩子多進行言語,物質鼓勵,多多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多和孩子談心,和孩子做朋友。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以及生活環境。
-
4 # 柳如夢的心海
出現這樣的問題,一定是他的家長過於關注他的學習成績。他們是想讓孩子從小打下好基礎,長大後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有競爭的能力。但是,過分關注學習成績,卻忽略了孩子其它方面的成長,這樣的結果就真的是家長們希望的嗎。
有一位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就辭職當了全職媽媽,她的生活裡都是孩子,小的時候照顧孩子的生活,孩子上學後,除了照顧孩子的生活,還要擔負起孩子學習的督促。這個孩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被他的媽媽逼著上培優,六年的時間,這個孩子上的培優不下30個。從來沒有休息日,每天都是早上六點起床,晚上11點準時上床休息,6年如一日。她的孩子才上初中,就已經白了一半的頭髮,看上去像個沒有精神的小老頭,看了很多醫生,醫生給出的建議是壓力太大。然而這位媽媽並沒有因為這樣而減少孩子的學習任務。
這位媽媽有勁全往孩子身上使,她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健康,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其實是她們自己不能適應這個社會而產生的焦慮。她們自己不努力不成長,將自己對這個社會的焦慮全部轉嫁到孩子身上。她們認為這是愛,但是她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想要什麼,她們的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的,這不過是父母們為孩子構建的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裡承載的都是父母們的焦慮。
針對家長們的焦慮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裡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給孩子空間:父母只有給孩子留出充裕的個人空間,孩子才會發展出完整的獨立人格。
自我成長:如果父母也在成長,他們就不容易對適應社會產生恐懼和過分的焦慮感。所以家長也要做出改變,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這才是最好的辦法。而不是一味的逼孩子。
進化愛的方式:父母應該更多地考慮孩子的人格成長和心理需求。
家長們應該學會如何與孩子相處,成績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因為太關注成績,而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長。
-
5 # 仁人愛笑
謝謝邀請。這個孩子“自認為”沒學習好,說明孩子開始懂事了,有榮辱觀念了,但作為家長對孩子不應該過於強調“成敗”觀念,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拔苗助長的,小學生更是如此,家長要做好引導,掌握好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把成績搞上去。“看人間冷暖”說明這個小孩子已經對學習和家庭“灰心”了,這完全是家長沒有做好引導工作。
-
6 # 一顆小湯圓的修行
孩子這封信讓我看得好心疼啊!他寫的那段話我來來回回看了好幾遍,令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在學校受了傷,被老師語言中傷,這個孩子的解決辦法是外出去“感受下冷暖”?難道在學校受了委屈,第一反應不應該是跑回家這個港灣,躲在父母懷裡哭訴一番嗎,或者至少跟父母說說自己的難受?透過來來回回地讀了好幾遍,我大致梳理出這其中的邏輯:
在學校學得不好、表現不好=“我”這個人不夠優秀、不夠好;“我”不夠優秀、不夠好還讓“我”父母也因此被別人看不起, 老師批評“我”, “我”很傷心,“我”感覺自己很脆弱,別人說“不受苦,就不成熟”, “我”需要去社會上多受些冷暖的苦,鍛鍊自己堅強起來;等“我”歷練好自己,就不怕因為別人的中傷而傷心,也給“我”父母爭氣。當我大概理出這個邏輯以後,我很心疼這個孩子:才上小學的一個孩子,自己在外受了委屈,第一反應竟然是想靠更苦、更痛的辦法來“磨鍊”自己,最終為父母爭氣。在這個過程中,本應成為溫暖港灣的父母在哪裡呢?我覺得這個孩子其實本質是想透過這種方式,最終獲得父母的認可。為什麼一個小孩子,受了別人的否定,最後轉一圈,是想讓他的父母認可他?
這個過程,應該是孩子的父母在成長中無形對這個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孩子一直在努力夠到這個標準。當聽到外界的否定時,他首先想到父母可能因此會對他更加不滿意,所以他要磨鍊自己,而且是要獨自地磨鍊自己,而不是首先像父母求助。這是個很讓人心疼的孩子。
這兩天我在看臺灣作家、作文教育家朱天衣的《朱天衣的作文課》,它雖是一本針對孩子的作文啟蒙書,但是仔細讀來,它其實首先是給成年的我們的一堂“除魅”課,關於“寫作”“表達”這件事情的“除魅”、“去妖魔化”,更是關於與孩子溝通、陪伴的“除魅”課,她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寫作應該是一件本能的事情,只要會說話就應該會寫作;陪伴孩子寫作練習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剋制住自己“教導”的慾望,時刻記住自己的“陪伴”角色,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引導即可,而不要“老氣橫秋”地去指導她/他應該怎樣寫才出彩,讓孩子自由去書寫,她/他有自己的想象力世界,而不需要大人過多幹擾。而且我們可以配合每一章的作文練習題,先回憶自己小時候的事情,比如糗事、傷心難過的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孩子聽,這不僅不會弱化家長的權威地位,反而真正拉近與孩子間的距離,讓她/他眼中的我們更加美好可親,願意與我們成為朋友。
試想下,如果我們真的能與自己的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他在別處受了傷、收到否定和負面的資訊,他怎麼不會第一時間找他最好的朋友傾訴或者吐槽呢?我們一個成年人,在職場上受了傷,都會找閨蜜、找兄弟吐槽,才會想著繼續去加班幹活,一個孩子又哪裡來這麼大的“自我節制力”呢?
一個孩子的表現、性格常常會折射出一對父母的性格、期望,但是事情本不應如此,父母只是給了孩子生命,不應該成為孩子的所有者,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陪伴,然後不帶任何自己的期待,讓她/他快樂地成為獨特的個體 ,讓他/她知道:不論他/她成為怎樣的自己,我們父母都是無條件地愛他/她。
-
7 # 李剁主
慶幸孩子平安找到。身為一名母親,看到這樣事件的發生,很揪心。同時也給自己敲響警鐘,不能毫無原則寵愛孩子,高質量陪伴及教育孩子,加強孩子的心理素質教育。
這位老師的做法是失德的,做為孩子父母,也要深刻反省。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小朋友,從這能看出他心理比同年齡的夥伴們成熟,小小年紀便懂得了些許的“看人間冷暖”的道理,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的做法欠妥當。
年紀還小便離家出走,先不說如何在社會上生存,單是讓父母擔心受怕就已經很不對了,百善孝為先,父母可能或許會因為你成績不好而批評你幾句,但是他們呢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好,批評你過後更多的是鼓勵你前進,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所以這位小朋友提前成熟固然是有好處的,但是做法卻不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