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失在紅塵GO

    雁門關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征戰的前沿陣地,北出雁門後就是茫茫大漠,中原王朝必須守住雁門關才能保住戰略要地山西,如果雁門關丟失就會造成山西丟失,如此一來,遊牧民族的騎兵就可以俯視關中和華北平原,所以雁門關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西漢時期,一代悍將霍去病就北出雁門,然後轉戰千里,襲擊匈奴,北宋時期,老令公楊業帶著七郎八虎在雁門關外和遼國周旋,昭君出塞也是北出雁門關,然後孤身入大漠,以柔弱之軀換得中原邊境半個世紀的和平!!

  • 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地圖最醒目。

    現代人出行,火車、飛機、汽車、任君選擇,便宜又快捷。飛機不用說了,從空中直接飛過去,高山海河都不在話下;火車汽車也都可以鑽山洞走高架以抄近路,反正很方便就是了。

    我們普通人坐在交通工具上也可以優哉遊哉地吟上一句“萬水千山只等閒”。

    古代人出行就沒有我們現代人悠哉了,古代人出行必須老老實實一步一步地走,遇山爬山,遇水架橋,又花費時日又勞累筋骨。

    說到爬山,艱苦一點,還真的沒有人爬不過去的山川,但是騎馬爬山就不一樣了,首先馬不是善於爬山的動物,你牽著一匹馬去爬山,有些時候還必須去幫助馬,或者在馬前使勁拉馬,或者在馬屁股後奮力推馬,人與 馬,誰騎誰真不好說。

    如果山川廣袤,所需時日多的話,一路之上的人吃馬喂也是不小的工程,起碼需要些大車拉著糧食和草料,那怕推獨輪車呢!也爬不了山啊!

    如果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呢?是一支軍隊呢?

    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所以說,無論是遊牧民族往關裡打,還是農耕民族往關外出擊,必須繞路走,走平地,儘量少爬山,少爬陡山,最好沿著河谷地走,因為水更重要,比什麼都重要。雁門關的重要性就體現了出來。

    雁門關位於“勾注山”的一個峽谷隘口上,如下圖。

    勾注山。

    恆山山脈的西段,整個山脈呈西南-東北走向,在恆山山脈中間有一條河窪走廊,南段是汾河,北段是桑乾河,有水。

    雁門關就建設在汾河和桑乾河的大概中間位置。

    恆山山脈海拔很高,不過也不算高,大約2000米左右的樣子,這樣的高度,既符合兵家所要求的險要地形,也不至於無法攀登,最適合拿來修建軍事防禦工事。

    恆山山脈還有兩個重要特點,它既是氣候分界線,也是文化分界線。勾注山北邊是中溫帶,勾注山南邊是暖溫帶。戰國時代,勾注山山北是遊牧文化,山南是農耕文化。

    勾注山南地區一馬平川,甚至可以種植水稻,因為沱沱河水流浩大,滿可以灌溉。山北的氣候就相對乾旱了,整天的風沙呼嘯,在古代人民以放牧為生。

    一直到明代,還有一個“無名氏”寫了一首詩形容到: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

    百里並無梨棗樹,三春那得桃花開?

    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

    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晚穿紗。

    雁門關外六月份了,還常常看見雪,生存不易,那些遊牧民族就會常常順風南下去山南搶劫為生。

    尤其在春秋時期,雁門關地區是典型的農牧交錯地帶,防守不易。

    趙武靈王當政趙國時期,他把農耕生產都推進到了如今的大同一帶,就再也推不動了。

    對,趙武靈王的軍事政策雖然搞了著名的”胡服騎射“,學習了遊牧民族穿短衣窄袖騎馬打仗,但他的經濟政策依然是農耕經濟,並不是遊牧民族的“搶劫經濟”、“遊牧經濟”。

    即是說,趙武靈王也和關內諸國一樣,需要建立城池和關隘以保衛土地,以達到進可攻退可守的目的,畢竟,農耕經濟不可以像遊牧民族那樣“進可攻退可跑”。

    順理成章,趙國也就要在邊境線開始建關立城,雁門關就在這個狀況下建立了起來(那時候叫雁門郡)。

    當時同時建了雲中,代郡和雁門三關。

    後來經過一次次戰爭的驗證,雁門關的重要性憑藉著地利一次次凸顯了出來,歷代統治者為了防範遊牧民族的侵擾,也就添磚加瓦的一再大建特建雁門關了。

    到了後來,雁門關也就不再是簡單的一個關隘了。

    廣義上的雁門關,並不是一座孤立的關隘,更不是現在的風景名勝區,它是以雁門關為核心,管轄著東西兩翼十八座隘口的一道堅固的軍事大要塞;它是一套以雁門關城堡為依託覆蓋了群山,看住了陘口(山口),把守著軍事關隘的龐大的一整套軍事防禦體系,周圍還有一套配套的商業販運以及行政民事體系。

    上面說過了,雁門關進可攻退可守。

    農耕民族這邊也會在雁門關集結兵力,把雁門關當做軍事後勤基地出關驅逐遊牧民族。

    還是早在趙武靈王時代,“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就曾經常駐雁門關,打的匈奴人狼奔豕突,一次性消滅過匈奴人十餘萬騎。

    秦始皇也是先在雁門關集結了力量和戰爭物資後,再派了蒙恬率領部隊出關北擊匈奴,一直把匈奴人趕到了陰山之北,收復了河套地區,緊接著修築了長城。

    從此之後,雁門關和長城連線在一起更厲害了。

    劉邦時期,就差了點勁,在雁門關沒能做出什麼功績,雁門關變成了斷牆殘垣,沒辦法,當時劉邦接手的天下一窮二白的,他實在無力出擊匈奴。

    所以說,打仗也不能全憑地利,還是需要雄厚物質力量做後盾的。

    為了積蓄物質力量,漢朝開始了“韜光養晦”,開始了“和親”。整整“韜光養晦”了六十年,也真是不容易,不過這也正是漢民族至柔至剛之體現,要表揚一下。

    六十年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下令修整雁門關,依託雁門關建立了一整套堅固防禦體系,一下子就形成了只有漢朝出關打匈奴,再沒有匈奴打漢朝之戰爭態勢。

    匈奴匹馬不能進關。

    你說雁門關重要不重要?

    後來唐朝打突厥人,宋朝防契丹人都得雁門關之力巨大。

    元明清之時,隨著中國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雁門關外再無民族之敵人,雁門關逐漸也就失去了軍事屏障的作用。

    但是,雁門關依然重要,它演變成了貿易通道和大宗商品交易集散地。

    因為缺少了軍事價值,國家不再大力維護雁門關,商人們開始集資維護雁門關了。

    現在雁門關李牧祠那裡還有兩根高高的石旗杆,旗杆之下有三塊石碑,石碑上刻的是清朝商家捐資修整雁門古道的花名冊,多達700餘家商號,幾十處大商鋪名列其上。

    雁門關扼守的那條山道,商戶們出錢維修的那條山道,是溝通中原與塞外,南方和北方的必經商道。和田玉自新疆和田出天山南路,走過陰山南麓到大草原,穿過大草原進入山西北部,一直到雁門關下,進入中原。

    同樣的道理,江南的茶葉也是走中原進山西,穿過雁門關進入草原,抵達內外蒙古,一直到中俄邊界,有的商家甚至把茶葉賣進了俄羅斯。

    比如清朝時期的著名的晉商“喬致庸”經營茶葉就非要穿過雁門關不可。

    這是兩條商道。

    於南北和東西商道來說,雁門關不僅是咽喉要道,也是重要節點。

    要麼說明清之際的山西總出大商人呢!

    聰明的您讀到這裡一定會拍案而曰:“國家應該在雁門關收商稅啊!”

    是的,元明清都在雁門關設有管理查驗大宗商品流通的機關。

    雁門關就是這麼重要。

  • 3 # 依稀似夢

    與其說是雁門關重要,不如說是山西這個地方的重要。

    山西北部是內蒙地區,內蒙在古代是北方遊牧民族聚集的主要區域,可以說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少數民族對中原政權的威脅都是很大,秦漢時期的匈奴,隋唐時期的突厥、回鶻,南宋、明清時期的蒙古,都是中原政權或者南方政權巨大的威脅。而山西的東面則是平坦的華北平原,南面隔著黃河俯視中原地區(比如洛陽、開封等),西面隔著黃河與陝西接壤。在中原政權時期,關中地區、中原地區(在這指的是洛陽、開封一帶),華北平原都是屬於腹心區域。在以上區域的長安(今西安)、洛陽、開封、鄴郡(今河北邯鄲)、北京都是很多王朝建都之地。可以說,一旦山西失守,落入少數民族手裡,以上地區將會處在遊牧民族的刀劍之下。因為,對於歷代王朝來說,守住山西也就變得特別重要。

    雁門關位於山西忻州市代縣以北,雁門關東走則是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北京天津,連線渤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佔據雁門關,退可守住太原,繼而護衛京畿要地(關中長安、洛陽、開封、北京),進則可為打擊遊牧民族提供跳板,因此雁門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當然,進入熱兵器時代,雁門關逐漸失去了他的作用,但今日的雁門依然屹立在那,彷彿給我們講述著曾經的點點滴滴!

  • 4 # 歷史總探長

    雁門關的具體位置在今天朔州和忻州的中間。

    如果我們用更加直觀的地形來審視雁門關的作用,本質上就是一座設立於兩座盆地之間的聯結性的城關。

    關於雁門關的發展

    雁門關在秦漢時期已有像樣規模的關城,在唐朝的時候,其關城體系最為完善,也最具有戰略意義。

    我們可以大致看一下雁門關咋古代王朝中的地理位置分佈,作為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秦漢和明朝其實都是在山隘之間單點防禦,唯獨唐王朝時代的雁門關是雙重防禦體系。

    這種佈局其實很奇怪,既然唐王朝想要打造關城防禦體系,最為合適的方法就是完全封死西陘關所在的關口,這樣就可以實現完全封堵的效果,又何必在敵人越過西陘關之後,再次架設完全沒有軍事防禦意義的關口?

    我們在仔細看地圖的時候就會發現,唐代東陘關所在位置恰好是一個山谷的入口,而且這個入口貫通著一條河流,這條河流可以一直貫通到今天河北的平定縣。

    平定縣就是解放戰爭時期,西柏坡的所在地。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大抵會明白,唐朝的雙重關口的意義,因為西陘關的意義在於阻隔敵人南下至運城所在河東盆地,敵人只能南下衝擊,即便衝破關口也只能繼續南下,而無法透過東陘關奔襲河北。

    因為,想要進入河北,還需要打下另一座關城,這座關城就是東陘關。東陘關的意義則在於防止敵人在攻破雁門關之後,直接穿行到河北一帶,相當於扼殺了另一條軍隊行軍的生命線。

    我們常說,戰爭最為核心的要點在於地盤的擴大,只要窮居一隅,敗亡是早晚的事情。

    雙關口的作用就是砍掉一條有利的支柱。

    關於雁門關的地形

    位居山脈高處的雁門關,我們所能直觀想象到的印象就是俯衝式的一座城市。

    事實上,雁門關的構造就是如此。

    城牆防禦體系

    它的實拍圖是這個樣子的。

    除卻單純的城防,雁門關也絕對不是一座單純鑲嵌在山谷中的城池,而是兩翼都配備了高達的城牆以此加強防禦。

    外界的敵人想要往上衝這座關城,因為關城坡度的問題,必須採取的動作就是俯衝爬坡,所以攻城起來有相當大的難度。

    最後,附上如今的雁門關景區實景圖:

    當然了,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什麼萬世無虞的關城,山海關、居庸關、雁門關、嘉峪關等等,這些關城存在的意義核心在於拖垮敵人,而非可以完全禦敵於國門之外。

    關城可繞,但是卻容易造成顧首不顧腚的嚴重問題。

    古代戰爭中關城的意義在於阻隔,阻隔的真正作用是為了破壞敵人的物資補給線。從這一點來看,現代戰爭仍舊遵循著這一條核心的軍事準則。

    我們曾經達百團戰爭的意義,同樣如此,那時候的百團大戰就是圍繞和山西、河北、河南境內對日軍所佔領的鐵路進行瘋狂破壞,以此破壞日軍的物資供應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者榮耀百里玄策,新手上路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