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島的小焊工
-
2 # 我的家鄉銅仁
您問這個問題的話,首先,您肯定自己就先喝了很多雞湯,或者也許你討厭雞湯,但是有時還是會接觸到雞湯,不管怎麼樣,我覺得,人生總會遇到一些波折,誰能保證自己永遠處於打雞血的狀態呢?偶爾喝喝雞湯,也是不錯的選擇,曾經我葉很牴觸雞湯,覺得那些東西說得容易,做著難,但是經過一些事情,我不覺得雞湯過時,反而,有時生活中,我們確實需要雞湯,來慰藉自己受傷的心靈,透過閱讀雞湯,瞭解別人的人生,在字裡行間與作者進行心靈交流,碰撞,最終能獲得一種全新的感悟,獲得力量,更堅定自己要勇敢面對生活,面對生活中的不容易,不斷調適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最終讓自己不斷接受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
-
3 # 雜貨店稀缺貨
心理狀態年輕(不成熟)、涉世不深、挫敗感比較強、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思想上營養不良的人等。
雞湯本身是很有營養的,其實雞湯也好 道理罷 都沒毛病 都是哲理大學問,有問題的是人本身,說一個道理 打一個比方 講一個雞湯 說一句名言 說白了就是讓你去參考 借鑑 過濾 把對你有用的留下 沒用的排除(正確的喝雞湯是讓你把裡面的精髓 有營養的部分吸收 雜質排除),最最重要的一點(中心 用意)就是讓你參透 靈活運用 一理百通 所謂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歸一。
-
4 # 創業自我修養
有沒有營養就看你會不會吸收吧,心靈雞湯本身並不是什麼壞東西,但如果你不懂得利用,就容易成一個傻子一樣,就跟喊口號一樣,一定要了解事物的本質,就會變得簡單,其他都是一種外在形態。
>>> 最近有一項研究結論深深地打擊了朋友圈的朋友們。經常分享看似勵志的“心靈雞湯”、“人生哲理”的人,其實他們的智商會更低嗎?必須很遺憾地告訴你,根據加拿大一群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是的。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心理學家戈登·彭尼庫克發現,經常在社交網站上發表鼓舞人心名言的人,更容易相信宗教、陰謀論及超自然現象,相信那些非常人能做的事情,但他們的智力水平和認知水平偏低。
這篇論文發表在心理學期刊《判斷與決策》上,題為《對看似有深意卻實為廢話的接受程度和辨識能力》。彭尼庫克的團隊設計了一個“四步驗證法”,檢測了近 300 位實驗物件對“心靈雞湯”的接受程度與智力之間的關係。
尼瑪!因為雞湯就是常見的那幾種套路啊!
套路1:愛是電,愛是光,愛是唯一的神話!
找不到好工作?沒關係,心中有愛就好了。
過不好這一生?沒關係,心中有愛就好了。
愛幾乎成了一個萬能解藥。
最後的最後,“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套路2:奮鬥不息的屌絲必然能夠逆襲!
屌絲的進化有了一個規範化的流程:升職,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
而做到這一切只需要,“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努力一點點。”
套路3:你才是世界的中心!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自戀”也是雞湯文裡常見的套路。雞湯將世界窄化為以“我”為中心的世界,忽略了真實世界的豐富性。而你似乎扮演著唯一的主角。
>>> 說了這麼多,然而你還是深深的迷戀雞湯
也許你不是智商低,你只是不懂心理學。
心理學告訴我們:
一、雞湯文中充斥著“巴納姆效應”。
即表現為人總會傾向於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這一描述十分空洞,他都仍會相信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二、雞湯文具有緩解焦慮的作用。
雞湯文中的主角由於轉變看待問題的視角或者耐心等待,就會有個美好的結果,使得讀者閱讀完雞湯文,就會產生情緒上的緩解作用。
>>> 最後,送你一碗雞湯,拿走不謝!
“在這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完美無缺的選擇。你不可能同時擁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時擁有碩果和繁花。你不可能所有的好處都是你的。你要學會權衡利弊,學會放棄一些什麼,然後才可能得到些什麼。你要學會接受命的殘缺和悲哀,然後,心平氣和。因為,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