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育黃金眼
-
2 # 雜談足球
據人民日報訊息,今年夏天,北京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樂部的7名高三學生接到了一家中超俱樂部的試訓邀請,但家長都希望孩子先參加高考。高考結束,7名球員被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錄取,最終沒有一人選擇試訓走職業足球之路。人大三高一直以來就是校園足球傳統名校,這些學生足球水平不低,有國青水平。
走職業?上大學?這是一道選擇題。目前,大多家長會選擇上大學,我們應該尊重家長和學生的選擇。
校園足球的初衷就是做好普及,鍛鍊學生意志品質,培養未來會踢球的律師、老師、工程師、科學家、公務員、文學家等各行各業的人才,但他們有一個特長就是會踢球。走職業道路的不確定性太大,傷病問題、上場時間問題、殘酷競爭問題等都會阻礙職業球員的發展。家長處於孩子未來的考慮,選擇上學也無可厚非,一但孩子踢不出來,又在青春大好年紀沒有學習文化知識,會耽誤孩子一生的發展。
這些孩子到大學以後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可以繼續邊學習、邊踢球。現在高校大多都組建有學校足球隊,近幾年很多知名高校開始招收高水平運動員,有專業的足球老師和教練帶隊訓練比賽,訓練比較專業化、科學化。他們可以邊學習邊訓練,參加大學生足球聯賽CUFA,2019—2020阿迪達斯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大學組)12月15日在中南大學拉開大幕,共有4000支高校隊伍共計4萬名球員參與CUFA新賽季角逐,隨著校園足球的蓬勃開展,升學通道被開啟,高校球員的水平也會越來越高,會有越來越多像人大三高的高水平運動員進入高校,CUFA的水平也會越來越高。日本、南韓的職業運動員很多都是上完大學才進入職業俱樂部,日本的低年齡段甚至是國家隊經常會有大學球員入選,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這些球員既有文化知識,又有紮實的足球基本功,如果將來進入職業隊甚至是國家隊,會給中國足球帶入更多的知識和文化元素,提高足球智商,促進中國足球發展。在中國,雖然有河海大學培養的李昂、青島科技大學的鄒正、北京理工大學的韓光徽、華南理工大學的蔡浩建等球員進入中超,胡明、郭子印等近百人進入次級聯賽;從高中校園走出的黃紫昌、段劉愚等都在中超證明了自己;今年奪得全國校園足球聯賽高中組冠軍的河南實驗高中的一名中學生就入選了U18國家隊。這些都是校園足球的成效,但我們校園足球的整體水平與日本南韓還有不小差距,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大學也會出現國腳級球員,人大三高的幾個學生說不定就有這樣的球員出現,我們拭目以待。
人大三高的現象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這幾年中國校園足球的發展有了一定成效,實現足球多元化發展,注重青少年球員的文化素質提升,使體育與教育更好的融合發展,只有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讓孩子從事足球運動,才能使中國的足球在正確的道路上健康發展。
回覆列表
北京人大附中高中足球俱樂部的7名高三學生接到了一家中超俱樂部的試訓邀請,但家長都希望孩子先參加高考。高考結束後7名球員被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錄取,最終沒有一人選擇試訓走職業足球之路。
中國這幾年足球發展並不順利,我們在嘆息幾個足球苗子失去的同時,也對他們為什麼不選擇足球的原因進行了剖析。
一、中國一直都是文化科不行才搞體育。
中國學生基本上都是文化科不好的孩子,家長才讓走體育或藝術這條路,而這7名學生是人大附中的學生,成績很好(從他們被北京大學、北京理工錄取可以看出)。北京大學、北京理工都是重點大學將來出路比踢足球好,踢足球也還可以做為業餘愛好繼續踢。
中國的傳統觀念也認為體育是那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搞的。
二、足球這條路並不好走。
1、踢足球的人很多,但真正能踢世界盃和職業聯賽的沒有幾人,更何況中國的足球發展並不好,經常連進世界盃決賽的資格都沒有。
2、踢足球訓練非常辛苦,而且極易受傷。很多運動員都有過受傷的經歷,有些還骨折,甚至落下殘疾而早早退役。
3、搞體育吃的是青春飯。有些運動員退役後的景況並不好,年輕時只顧訓練,退役後卻一身的病。如:郭萍(日本千葉馬拉松比賽第二名),9歲便開始訓練,超強度的訓練,導致她的腳趾幾近殘疾。退役後,生活窘迫;黃成義是名職業籃球運動員,曾和姚明在全國男籃較量過,但因為受傷而遠離賽場。2000年,黃成義在山東一個小醫院進行了腰傷手術,結果手術失敗。之後他只能坐在輪椅上消磨時光了;鄒春蘭,從1987年到1993年退役共獲得9塊金牌,還曾拿過全國舉重冠軍。但在1993年退役後,鄒春蘭在經濟上卻陷入了困境,最後在一家浴池靠搓澡謀生。
三、中國在體育上的投入不足,是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
這件事也為中國的足球敲響了警鐘,中國在足球上不缺好苗子,關鍵是如何把好苗子留下來?中國曾有許多球員因為在國內沒有施展機會或待遇太低而改變國籍,為他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