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州小寶
-
2 # 讀史梨樹下
主動放棄土地就能自保?這是一個偽命題。明朝也從來沒有主動放棄過遼東,反而為遼東的控制權而一直與殘元勢力和大金反覆地爭奪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先後為此命喪城下。
對於明朝來說,遼東不保則北京不保,所以明朝的態度始終是誓死守衛遼東土地。
曾經,瓦剌國師也先打到了北京城下,彼時,明廷遷都南京不見得守不住北京城,或者明朝遷都南京更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明廷沒有遷。以至於後來,內有李自成外有大清虎狼之師的狀況下,崇禎仍沒有選擇遷都。也許這就是中華民族流淌再血液裡的固執——絕不為自保而放棄固有領土。
-
3 # 孤帆一片天邊來
主動放棄土地就能自保?笑了,如果真有這種可能那也是有時間和國力作為條件的,比如1894的甲午海戰:如果主動示弱、甚至不用割地、只要把北韓半島的利益讓給日本加上租借旅順開放口岸應該能換來一時的太平、可問題是當時的清廷內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能夠戰勝日本。再比如1937年:國民政府就是把華北送給日本它們能收手麼?因為你沒那個實力要不了兩年它還是會繼續打你。再來說明朝失敗的原因:明朝從來沒有主動放棄遼東、那是北京的屏障。元和清選擇北京建都那是因為離他們的根據地近方便不利時撤退,朱棣因為皇位的不合法來選擇自己的大本營北京作國都(歷史證明這是個錯誤的決定、否則明再延續五十到一百年應該沒啥問題)大明朝經過兩百多年的時間皇族空前發展人員眾多、國家已幾乎無力養活他們再加上小冰川時期帶來的災害使流寇叢生,就這樣如果不是招安李自成中途擱淺、多爾袞這一輩子都得呆在關外。綜上是內憂壓垮了明思宗,大明王朝的失敗跟標題無關。
首先糾正一下明末不是主動放棄關外要地的。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山海關外幾乎無城可守,而明朝高層還在黨派之爭。萬曆皇帝駕崩後,明光宗朱常洛登基為帝,朱常洛歷經國本之爭等政治危機後以一粒紅丸結束了他戰戰兢兢的一生。
接下來就是天才木匠天啟皇帝朱由校即位,朱由校在位期間,魏忠賢與客氏專權,黨派之爭不斷激化。使高層無暇顧及遼東戰事,在者終明一朝的文官集團代表的地主階級土地兼併日益嚴重,使各地百姓生活艱難背井離鄉,形成流民。高層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爭權奪利使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
遼東的失守使明庭震動,這才派帝師孫承宗出使遼東,構建了山海關外的關寧防線。袁崇煥在寧遠城下讓一代天命大汗努爾哈赤飲恨城下。後明軍憑藉關寧防線在寧錦之戰中,使皇太極無功而返。一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滿清還在城下啃磚頭。
崇禎十五年 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敗明軍,殺陝西總督汪喬年。 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繼破,洪承疇被俘,降清。 五月,李自成部三圍開封。
崇禎十七年北京城破,李自成招降吳三桂失敗,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到南明小朝廷的覆滅,只能說明朝氣數已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