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永厚說教育

    未來學校課程建設改革將會體現在目標上,以立德樹人、培育核心素養為導向;結構型別上將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學科課程的層次化、地方課程主題化、校本課程的特色化;在課程內容上將追求綜合化、融合化、體系化;在實施途徑上將呈現多維化、多元化和開放化;在課程建設的手段上,將實現智慧化、資訊化、數字化;在課程開發的力量上,將形成專業化、群體化、草根化和夥伴化。

    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彰顯“五育融合”的育人價值。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建設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德智體美勞”是學生髮展和人才成長的新時代要求。“五育融合”是一種育人理念。在分析研究十大學校課程樣本之後,可以發現,它們大都透過課程建設、改革的設計、目標、內容、結構、評價等內域環節,體現“五育融合”的育人新理念。特別是遼寧省開原市第二高階中學探索構建的“人文德育”課程,在突出學校德育特色的同時,透過晨讀暮省、主題班會、實踐活動、學生社團、禮樂感受等教育路徑形式,既體現了德育主題,又使德智體美勞有機融合,形成了學校德育的系統工程。

    2,. 體現“課程思政”的時代導向。中小學課程育人的時代價值內涵包括“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兩大要義。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課程思政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在課程建設中的國家賦予及課程育人屬性功能的必然體現。十大課程樣本中,從浙江省杭州市天地實驗小學的“自我領導力課程”、江蘇省無錫市僑誼實驗中學的“物聯網創新實踐課程”到浙江省杭州市蕭山湖濱小學的“永不止步”開學課程、山東諸城大華學校的“博雅課程”等均突顯了課程思政的時代主張和價值。

    3.注重學校課程的整合與綜合性。課程的整合與綜合性已成為中小學深化實施課程改革、適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要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從十大學校課程樣本可以看出,這些學校在課程改革和建設中,大都採用多種學科整合、跨學科整合和超學科整合等形式,如上海市松江區立達中學所建立的基於辦學特色的全課程,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所建構的“創想課程”,或對學校基礎型課程、德育類課程和拓展型、探究型課程進行整合,或者依託科技、藝術、人文等七大學院整體架構學校課程,河南省民權縣實驗中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則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國家課程的融合創新,體現了課程的綜合性。

    4.課程建設呈現體系化。學校課程的建設架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目前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設從宏觀層面來審視,已形成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結構體系;從微觀層面來分析,執行國家課程有剛性、落實地方課程有彈性、開發校本課程有靈性的學校實施實踐體系已日趨形成和完善。這一特徵從十大學校課程樣本的建設實踐中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來。如遼寧省開原市第二高階中學的人文德育課程、上海市松江區立達中學的賽思課程體系、上海市進才實驗中學的全景式課程體系,山東省諸城市大華學校的博雅課程等,無論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還是開發建設的特色校本課程,均形成了學校特有的建設實施體系,實現了培養學生上牽下掛、旁徵博引,讓學生透過實踐體驗,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等課程育人之目標。

    5.突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本質上是對面向未來教育要“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這一重大問題的反思與追問,是素質教育的深化和細化,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和引擎。而學科核心素養是一門學科留給學生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東西,是學科教育的靈魂。學校課程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學科素養最重要的教育載體。全國十大學校課程樣本大都以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並使其科學有機地貫穿滲透於學校課程的內容、實踐、評價之中,且不斷地創新化、有效化地落實。如上海市進才實驗中學建立的“以素養為中心的學科課程圖譜”,編制了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14門學科的課程圖譜,將基礎課程、拓展課程、探究課程、德育課程、社團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等,統整在學科核心素養之下。浙江省杭州市天地實驗小學構建的“以領導力成就發展新天地課程“”,賦予學生21世紀必備的軟技能及完善人格,培養學生面對快捷變化的世界所需要的生活能力。

    6.貫配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學習科學、腦科學及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技術研究應用,特別是在深度學習引起人們關注的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也衍生、創生出諸如場景學習、實踐學習、社團學習、專案學習、翻轉學習、合作學習、社團學習、儀式學習、影視學習、節慶學習、講堂學習、服務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學生傳統的“記、背、聽、寫”等學習方式被顛覆,縱觀、細研全國十大學校課程樣本結構及實施路徑、全過程,不難發現,這些學校在建設建構學校課程的全域全程實踐之中,大都注重探索與課程建設相匹配、匹對的多樣化學習方式,透過不斷創新、拓寬課程教學的科學途徑,採取這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以提升課程實施、教學育人功效,釋放多樣化學習方式在課程育人、教學育人中的綜合功能。

  • 2 # 教師誰言

    課程改革太複雜了,咱小老百姓基本只有看的份,成為專家們的牽線木偶。

    除了校本課程外,好象可做的不多。而所謂的校本課程開發,各校也是各種抄,各種假,校領導不會把他真當回事,只會成為報告中的幾行文字而己。

    但是,課程改革真的很重要,目前的課程體系存在著太多問題,專家們努力。

  • 3 # 遼東大俠

    中國的中小學教育規模大基礎厚,改革阻力也大。課程改革要實事求是,深入調研,不能讓個別專家說了算。從實際效果看,迴歸常識教育落實基本技能是重點,此外,教育評價改革勢在必行。

  • 4 # 朝暉說地理

    目前,國家課程改革正大力推進,其基本趨勢有以下三點。

    一是宏觀層面上,以落實教育根本任務為出發點。

    中國教育的根本任務已經明確,那就是立德樹人。其核心內涵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改變以往只重視智育,輕視其他各育的狀況。進一步明確,德育為首,明確培養什麼人,為誰培養人,怎麼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透過高考等綜合改革,改革教育評價體制,旗幟鮮明地反對應試教育,反對片面追求升學率。大力推進勞動教育、體育和藝術教育的常態化。

    二是中觀層面上,以構建校本課程體系為突破點。

    國家課程要落地,一個重要的方向是走校本化之路,強化學校辦學特色的凸顯。擺脫過去“千校一面,萬人一面”的狀況,努力提升特色化辦學、個性化育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人民對學校教育的滿意度,最大程度地迴應社會對學校教育的期待。

    在校本課程建設中,需要注意將家校合作有效對接,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融合,力爭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是微觀層面上,以推進核心素養培養為著力點。

    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國家教育目標的具體化。課堂是核心素養落地的主要場所。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緊扣學科核心素養要求,透過課堂教學活動,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課堂變革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學習方式。

  • 5 # 下邽雜談

    課程改革應以國家歷史、國家發展、國家文化認同等為背景,而不應是以專家的隨心所欲為方向。課程改革應以構建國家安全體系為基礎,應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引導,軍事素養的培養,歷史文化情懷的培植等。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應做為重點考量,國家應掌控課改的基本框架,應創造相關條件,教師待遇的落實、校園長的任用、各種課改落實的督導等。同時應對“一國兩制”下的課程有具體框駕…

  • 6 # 張三李四王五郭六

    1.內容改革強調“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2.課程實施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評價改革將主要在評價的功能和評價的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而不能僅僅把評價作為篩選與甄別的工具。

    4.政策改革強調了課程管理的許可權應根據各級不同的責任與需要作科學合理的劃分,各地要在達到國家規定課程的基本要求下,規劃、開發並管理好地方課程,發展學校課程。隨著教師課程設計能力的提高,學校課程的發展將有更加多樣和廣闊的前景。

    課程改革工作是一項關係重大、意義深遠的系統工程,整個改革涉及到培養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改革、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師資培訓以及保障支撐系統等,是一項由課程改革牽動整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應該說,這些專案的改革是相輔相成和互為制約的。因此,我們在改革中應始終貫徹“先立後破,先實驗後推廣”的工作方針。建立課程改革實驗區,分層推進、發揮示範、培訓和指導的作用,為改革過渡到新課程做好準備。其中有部分教育機構在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後,對學校幫助還是很大的,像蘇州盛湖學校,彩香實驗學校,課改的成功離不開背後蘇派課改教育機構的支援,筆者認為可以去了解下,希望對你是有幫助的。

  • 7 # 陳中思

    答“未來中小學課程改革會有哪些新趨勢?”

    2020年11月15日

    這要從教育的本質說起。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就是讓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發展。這全面發展包括三個基本方面。

    一是讓受教育者成為好人好公民,這就要求受教育者具備成為好人好公民的內在素質,這就需要有一定的育人課程;

    二是讓受教育者具備強健的體魄,具備吹拉彈唱琴棋書畫這些方面的技能,這些屬於實體素質範疇,也就需要相應的課程;

    三是具備一定的知識素質。但受教育者需要具備的知識素質應該是與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齡段的認知能力相適應的,而不應該是超越受教育者的認知能力的。

    教育為什麼要進行實質性的改革?因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教育發展成為了只教知道就行了的知識的教育,教育把絕大部分的教育時間都安排給了知識教育課程方面。這種教育產生了一系列惡果。所以教育才需要進行實質性的改革。這樣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方面就體現在課程規制上。

    課程改革從總體上表現為,在知識課程上減,如減量、減難度、減複雜、減超越、減課時;在育人課程上加,如加課時,加內容,加方式;在實體素質教育上一方面要適度地加課程,一方面是要保課程,特別是要加要保體育教育上的課程。

    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這種趨勢實際上已經在教育改革總體規劃中得到體現了。

  • 8 # 星有添霞

    將來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總體趨勢就是由現在的應試教育為主,逐步轉變為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即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為主。個人覺得有幾個方面急待整改: 第一,思想品德始終是個人和會的根本。把主攻思想教育,塑造核心價值觀和中華靈魂的史政合編成“社會學”含必要的法制和勞動實踐課,取代英語主科,進行系統分層教學。第二,取消小學英語,排除對基礎學科特別是母語文化啟蒙的干擾。中學設定外語(重點是英語)基礎課,培養興趣愛好,但不作為多數大學升學的必考科目。第三,加強體育已在進行時,但要切實提高全體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基本素質不過關不能升入多數大學。第四,要提高理化生的科技興國的教學地位,增加課時並適當提高中高考分值。第五,要高度重視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特別初中和小學階段,必須每週有幾節課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多在社會自然的大課堂中鞏固書本知識,鍛鍊各種能力,特別是獨立思考觀察分折的能力!培養各種興趣愛好,包括藝術方面的,發掘各種潛質,為因材施提供依據,為今後的發展確立方向。第六,將音體美等特長生完全納入公立學校,集中培養,避免有些高材生因家庭負擔不了鉅額的私人培訓費而耽誤前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壟斷中國市場的WPS,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微軟office打敗的?你怎麼看?